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克劳斯·冯·克利钦

克劳斯·冯·克利钦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718 更新时间:2024/1/20 1:02:51

克劳斯·冯·克利钦(KlausVonKlitzing),1943年6月28日出生于德国波森省(今波兰施洛达),德国国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宗座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长。克劳斯·冯·克利钦于1969年3月毕业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1972年获得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1月—1984年12月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198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当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月起任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长;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当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0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当选为宗座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克劳斯·冯·克利钦主要从事低维电子体系方面的研究。

基本资料

名:克劳斯·冯·克利钦

外文名:KlausVonKlitzing

国籍:德国

出生地:德国波森省

出生日期:1943年6月28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5年当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当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200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当选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3年6月28日,克劳斯·冯·克利钦(KlausVonKlitzing)出生于德国波森省(今波兰施洛达),

1962年2月,毕业于夸肯布鲁克高中(Quakenbruck)。

1962年4月—1969年3月,就读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1972年,获得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学位。

1975年—1976年,在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1979年—1980年,在格勒诺布尔高磁场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1980年11月—1984年12月,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

198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当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月起,任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长。

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当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200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当选为宗座科学院院士和奥地利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克劳斯·冯·克利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克劳斯·冯·克利钦在研究中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该项发现对计量学意义重大,不仅因其充当了电阻计量标准,更因其与建立新的以基本物理量为基础的国际单位制密切相关。他的主要研究方为低维电子系统中的量子输运等。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12月,克劳斯·冯·克利钦已发表论文500篇,其主要论著有《NewMethodforHigh-AccuracyDeterminationoftheFine-StructureConstantBasedonQuantizedHallResistance》《ElectronSpinResonanceonGaAs-AlGaAsHeterostructures》《EffectofRepulsiveandAttractiveScatteringCentersontheMagnetotransportPropertiesofaTwo-DimensionalElectronGas》《ExchangeEnhancementoftheSpinSplittinginaGaAs-GaxAl1-xAs-Heterojunction》《ElectricalDetectionof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nGaAs-AlxGa1-xHeterostructures》《NovelMagnetoresistanceOscillationsinaPeriodicallyModulatedTwo-DimensionalElectronGas》《ExperimentsonScalinginAlGaAs/GaAs-HeterostructuresunderQuantumHallConditions》《QuantumHallEffectintheAbsenceofEdgeCurrents》《CollectiveResponseintheMicrowavePhotoconductivityofHallBarStructures》《Time-ResolvedMeasurementsofTransportinEdgeChannels》《ElectronsinaPeriodicMagneticFieldInducedbyaRegularArrayofMicromagnets》《AcousticEdgeModesoftheDegenerateTwo-DimensionalElectronGasStudiedbyTime-ResolvedMagnetotransportMeasurements》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2019年

第69届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德国

2019年8月

中德计量合作研讨会

北京

2020年12月

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科学前沿论坛

线上

2021年12月

第三届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科学国际前沿论坛

克劳斯·冯·克利钦人才培养

寄语学生

2018年6月,克劳斯·冯·克利钦在清华大学第23期“巅峰对话”学术讲座中鼓励现场同学:“做学问的时候要追根究底,保持批判性思维,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之以恒的动力,用乐观的心态及坚定的信念克服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培养成果

克劳斯·冯·克利钦培养的学生有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定等。

讲学讲座

时间

讲座名称

合作院校

2008年6月

黄昆半导体科学技术论坛“量子霍尔效应(newsfromthequantumHalleffect)”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011年4月

“TheQuantumLeapfromMicro-toNanoelectronics”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2013年5月

“Mylifewithhighmagneticfields”讲座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2015年5月

“ANewInternationalSystemofUnitsin2018?HowmyNobelPrizeContributedtothisDevelopment”专题讲座

复旦大学

2018年6月

“2019重新定义一千克:法国大革命以来最大的计量学革命”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

2019年8月

“FromBasicResearchonMOSFETstoNewResistStandard”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克劳斯·冯·克利钦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单位

1982年

惠普奖(HewlettPackardPrize)

欧洲物理学会

1985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基金会

1985年

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巴伐利亚科学院

1988年

狄拉克奖章(DiracMedal)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1990年

菲利普·莫里斯奖(PhilippMorrisPreis)

1990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

1994年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

1996年

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

德国自然科学院

1998年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00年

德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士

德国物理学会

2003年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

2006年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07年

宗座科学院院士

宗座科学院

2007年

奥地利科学院院士

奥地利科学院

俄罗斯计量学会荣誉会士

俄罗斯计量学会

沃尔特·肖特利奖(Walter-SchottleyPrize)

德国物理学会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高级院士

香港城市大学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5年

斯图加特大学名誉教授

2008年6月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荣誉教授

2011年4月

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2012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复旦大学荣誉教授

上海大学荣誉教授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克劳斯·冯·克利钦出生于德国和波兰边境附近一个古老的勃兰登堡贵族家庭。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随家人在各地迁徙,后定居于德国。克劳斯·冯·克利钦的父亲的名字是博吉斯拉夫·冯·克里钦(BogislavvonKlitzing),母亲的名字是安妮·乌尔布里希(AnnyUlbrich)。

人物评价

“克劳斯·冯·克利钦在物理学的新分支——低维凝聚态物理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上海科技报》评)

“克劳斯·冯·克利钦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顶级专家。”(《长江商报》评)

人物影响

讲座命名

2013年5月,首届“冯·克利钦”讲座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讲。

常数命名

1990年,国际计量标准化组织使用量子霍尔电阻作为电阻的国际标准,并以克劳斯·冯·克利钦的名字命名为“冯·克利钦常数(vonKlitzingconstant)”。

更多文章

  •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KatharinaKohse-Höinghaus),1951年12月18日出生于德国哈根,燃烧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高级教授。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于1970年—1975年就读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

  • 马库·库马拉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马库·库马拉

    马库·库马拉(MarkkuTapioKulmala),1958年10月出生于芬兰福萨尔,大气物理学及陆地生态系统气象学家,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院院士,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库·库马拉于1988年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毕业,获得

  • 李永熙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永熙

    李永熙(YoungHeeLee),男,韩国国籍,低维材料物理学家。1955年7月出生于韩国。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集成纳米结构物理中心主任、韩国成均馆大学能源科学系和物理系教授,担任欧洲物理期刊《Appl.Phys》副主编。李永熙于1982年在韩国全北国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82年和1986年在美国肯特

  • 勒让德·路易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勒让德·路易

    勒让德·路易(LouisLegendre),1945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法国国籍,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LOV国家海洋实验室教授。勒让德·路易于1964年毕业于蒙特利尔大学;1967年获得蒙特利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71年获得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

  • 杰马里·莱恩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杰马里·莱恩

    杰马里·莱恩(Jean-MarieLehn),1939年9月30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化学、超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斯特拉斯堡大

  • 马龙·刘易斯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马龙·刘易斯

    马龙·刘易斯(MarlonR.Lewis),1952年6月出生于加拿大,美国国籍,海洋学家,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教授。中文名:马龙·刘易斯外文名:MarlonR.Lewis国籍:美国出生地:加拿大出生日期:1952年6月主要成就:2018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

  • 黎念之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黎念之

    黎念之(NormanN.Li),1932年12月28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湖南省湘潭县,美籍华人,化学工程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恩理化学技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黎念之于1954年获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9年获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6

  • 查尔斯·李波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查尔斯·李波

    查尔斯·李波(CharlesM.Lieber),1959年4月9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物理化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约书亚—贝丝·弗里德曼(JoshuaandBethFriedman)校级教授、化学与化学生物系主任。1981年查

  • 林海帆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林海帆

    林海帆,1961年3月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生物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创始主任、EugeneHiggin讲席教授,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遗传系、妇产科系与皮肤科系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林海帆于1982年从

  • 安德森·林奎斯特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安德森·林奎斯特

    安德森·林奎斯特(AndersLindquist),1942年11月出生于瑞典隆德,控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讲席教授。安德森·林奎斯特于1967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程物理学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瑞典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