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徐芑南

徐芑南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881 更新时间:2023/12/21 14:24:50

芑南,1936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深潜器技术专家,“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徐芑南于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在三机部、交通部船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进入中船总公司七院七〇二所工作;1981年至1988年担任中船总公司七院七〇二所副主任;1988年至1999年担任中船总公司所副总工程师;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2005年担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2013年被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长期从事潜艇、潜水器结构强度与稳定性应用研究水下机器人工程研制开发。

基本资料

名:徐芑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

出生日期:1936年3月4日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

职业:科研工作者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36年3月4日,徐芑南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

1953年至195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8年4月至1962年12月,在三机部、交通部船舶科学研究所工作。

1963年1月至1981年8月,在中船总公司七院七〇二所工作。

1981年8月至1988年4月,担任中船总公司七院七〇二所副主任。

1988年1月至1989年1月,担任中船总公司副组长。

1988年4月至1999年1月,担任中船总公司所副总工程师。

1994年1月至1996年1月,在中船总公司工作。

1994年5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6年,60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与夫人到大洋美国,与儿孙团聚,并调养身体。

1999年1月,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工作。

2002年6月,经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同意、大洋协会任命徐芑南为“蛟龙”号总设计师,负责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2005年,担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徐芑南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芑南担任五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发展到6000米、7000米;其类型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其控制方式有载人手控、带缆遥控、无缆智能控制。

徐芑南于20世纪50年代末毕业就参加了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1959年起他首次主持了卡箍联接可拆式深海模拟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和建造,这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突破中国国外技术封锁,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国际先进结构形式的压力筒设备。20世纪70年代期间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层、定比压力的新结构形式,并建成了压力达25MPa、直径达3m、高度达9m的中国最大压力筒设备及系统。这些深海模拟试验设施已成为排位世界第三的中国船舶研究试验基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徐芑南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领导课题组首次在中国国内开创了圆柱耐压壳强度和稳定性试验研究所必需的模拟相似规律、物理特性纯化条件以及有初始缺陷控制的模型加工工艺规则及检测方法、应变及变形测量和失稳准则等。他的研究成果已被中国国内广泛应用于各种回转壳体的稳定性试验研究上。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深潜器高技术进入了一个跟踪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代,研制的深潜器,其工作深度已从300m、600m、1000m,发展到6000m;其类型已从载入手控、带缆遥控,发展到无缆智能控制。徐芑南在每一技术发展阶段的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台深潜器中,先后担任了四项任务的总设计师和一项任务的副总设计师。

徐芑南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总设计师带领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五个单位的技术骨干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第一台单人压潜水器(QSZ—I型)和双功能常压潜水器(QSZ—Ⅱ型)的研制,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这二种仿人形潜水器能在300m水深以内工作,操作人员不需经受加压和减压就能迅速下潜和上浮,尤其是Ⅱ型潜水器,设计思想新颖,实现了既能着地移动又能在水中航行,既是载入作业型又是遥控观察型的双功能,并引入了扩大功能的中继站,有效地提高了水下机动性,也保障了甲板遥控的功能。它能应用于救援和水库检测。

徐芑南于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船舶总公司任命的总设计师制订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8A4缆控水下机器人设计方案及其技术途径与策略,还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了单元节点四要素的接口网络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各分系统之间复杂交错关系,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外形优化设计,攻克了缆控无人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工作深度为600m,以援救为主、兼顾海洋油气开发的大功率作业型缆控无人潜水器,其整体性能达到90年代初国外同类水下机器人的先进水平,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应用前景广阔,已参与有关海洋油气开发作业公司的合作。

徐芑南于20世纪90年代起任中国第一台自行研制大深度无缆智能型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副总设计师。他以潜水器总体设计经验成功地完成了该项目的总布置设计和载体系统的研制。在他的主持和参加下攻克了一系列中国国内第一次设计到1000m工作水深的重要载体关键技术,有效地保证了“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能在1000m海域内进行救援、搜索和观察等作业。

1992年起徐芑南还担任6000m自治水下机器人的总设计师。潜深6000m的自治水下机器人是国际高新技术先进水平的反映,它可达到地球97%海域进行考察,为此该项研制任务既具有科学先进性又具有重要实用性。他组织、领导了控制、水声、载体、机械各领域近百名专家和技术骨干,在1000m无缆水下机器人研制实践基础上攻克了因6000m工作深度所带来的在设计、制造、联调和海试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同时他主持了和有关国家的技术合作,正确彻了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精神,使研制工作做到了起点高、跨度大、时间短,于1995年完成了太平洋5200m深海功能考核试验,1996年全面完成了整个项目的研制任务,实现了原计划2000年才能达到的目标。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为大洋协会探测太平洋5200m海底多金属结核矿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

徐芑南是我国第一批为深海研发培养的人才,从最初的一名舰务兵到科研带头人,徐芑南在钻研进取中见证了新中国潜艇科学从无到有的发展进程。2002年,我国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科研项目成功立项,退休已六年的徐芑南不顾年迈,再度站上熟悉的科研一线,带领国内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攻克一项又一项科研难题。2012年6月24日,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蛟龙号”潜航员与“天宫一号”航天员成功进行了“海天对话”,中国也再度刷新了在世界载人深潜榜上的记录。2020年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创下新纪录。“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叶聪正是徐芑南院士的学生。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徐芑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船舶总公司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7年

QSZ-I型单人常压潜水装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8年

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4年

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体及集成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2017年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徐芑南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单位

1996年

光华基金一等奖

1996年

上海市科技功臣

1996年

“863”先进个人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7年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2012年

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3年12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4年

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4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全国总工会

第一届江苏省劳动模范

第二届无锡市劳动模范

2020年

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1年01月至1985年01月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潜水技术与潜水装备委员会委员

1988年01月至1990年01月

中国造船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潜水器与水下工程学组副组长

1992年01月至1995年01月

中俄联合开发水下机器人中方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3年01月至1995年01月

上海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6年01月至1997年01月

863高技术6000m水下机器人总体组

1997年01月至1999年01月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采矿技术专家组

2000年01月至2002年01月

海军论证中心“水下无人作战平台”专家组副组长

2004年01月至2009年01月

中船重工集团军工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9年01月至

全国潜水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

个人生活

徐芑南长期在科研岗位,退休前身体健康已经出现问题:他患有先天性“心肌桥”,一天曾查出心脏早搏一万多次;他的一只眼睛已仅存光感,之后这只眼睛的视网膜已经脱落;他还有高血压,必须每天服用降压药。

人物评价

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人民网评)

徐芑南创造性地为中国自行研制出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是业内公认的载人深潜器领路人。(央视网评)

标签: 徐芑南

更多文章

  • 徐志磊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志磊

    徐志磊,1930年8月2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武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兼职教授。1952年徐志磊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机械系;1953年2月至1963年在上海机床

  • 杨凤田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凤田

    杨凤田,1941年6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特聘院士,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杨凤田于1964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之后进入沈阳601所工作,先后担任室副主任,主任,型号总师助理,型号副总师、副总师,型号常务副总师、副所长、型号总师;200

  • 杨绍卿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绍卿

    杨绍卿,1941年2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康平县,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国家灵巧弹药工程型号总设计师。杨绍卿于1967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至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6室工作;1981年至1984年在

  • 杨士莪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杨士莪

    杨士莪,男,汉族,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河南省南阳市人,水声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1950年,杨士莪在清华大学肄业;1950年—1952年在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1952年—1972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

  • 于本水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于本水

    于本水,男,汉族,1934年5月1日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空军院士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1955年,在北京俄语学

  • 臧克茂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臧克茂

    臧克茂,男,汉族,1932年1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1955年,臧克茂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1955年—1970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1956年,臧克茂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979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

  • 曾广商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曾广商

    曾广商,男,汉族,1935年7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湖南长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控制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第十八研究所首席专家。1959年,曾广商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59年—1990年,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先后担任伺服机构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 张福泽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张福泽

    张福泽,1936年3月8日出生于辽宁鞍山,飞机寿命与可靠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席专家。张福泽于1962年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航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结束在美国威斯康星

  • 张贵田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贵田

    张贵田,男,汉族,1931年12月20日出生,河北省藁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1953年—1955年,张贵田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液体火箭发动机专

  • 张立同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立同

    张立同,女,中共党员,1938年4月14日生于重庆市,祖籍辽宁海城,航空航天材料专家。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陶瓷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1956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热加工系,1958年,随专业调至西北工业大学学习,1960年,留校任教至今,教授,博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