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心怿,1937年1月23日出生于上海,石油矿业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胜利石油管理局资深首席高级专家,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1953年顾心怿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科中专毕业,同年进入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大专班学习,于1956年毕业;1961年开始一直在胜利油田从事科技工作,先后担任机械技术员、机械工程师、科技攻关队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选为石油工业特等劳动模范;1998年至2008年担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顾心怿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第一线,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中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心的大直径取心工具。
基本资料
中文名:顾心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37年01月23日
职业: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37年01月23日,顾心怿出生于上海市南市区的一条小里弄,从小家境贫寒。
1947年08月—1950年06月,就读于上海市敬业中学。
1950年08月—1953年08月,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中专班。
1953年09月—1956年08月,被石油管理总局保送到了中国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专修班继续学习,三年后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可是他选择去大西北。
1955年11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6年08月—1956年11月,在玉门石油矿务局专家工作室工作。
1956年08月—1957年08月,在玉门油田及华北石油勘探处担任苏联专家翻译。
1956年10月—1972年03月,担任胜利油田采油指挥部攻关组长、攻关队长。
1957年08月—1961年02月,在华北石油勘探处及勘探处机修厂机械技术员。
1958年09月—1961年01月,就读于济南山东工学院夜大机械制造专业大学专科,学制三年,并肄业。
1957年08月—1961年02月,担任胜利油田及其前身华北石油勘探处机械技术员。
1961年01月—1964年01月,担任胜利油田的前身东营试采指挥部机厂技术组长。
1964年09月—1965年09月,担任胜利油田试采指挥部机动组长。
1964年09月—1972年03月,石油勘探大会战开始,顾心怿被任命为工程师,并担任胜利油田采油攻关队队长。
1972年03月—1973年06月,在胜利油田科研处负责科研和情报管理。
1973年06月—1982年08月,担任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及其前身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工艺研究所矿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副院长、总工程师等职。
1982年07月,晋升为胜利油田高级工程师。
1989年11月,晋升为胜利油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年0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顾心怿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顾心怿从20世纪50年代华北地区第一口钻探井开始,他参加了该地区早期石油勘探和胜利油田的发现、开发及建设的全过程。早年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年累月地奔波在野外,和工人一起安装钻机、维修设备、排除故障、配制零件,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1961年初他参加了华北地区第一口见油井(也是胜利油田的发现井)“东营华八井”的工作。在钻探该井的过程中,他不仅修理机器设备,而且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研制成功“大直径取心工具”,为该井取出了当时苏式取心工具屡取不得的油层岩心,为胜利油田首次发现石油做出了一份贡献。华八井出油后,他就留在盐碱滩上,与大家一起开发出了中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并建设起了东营市。
1963年—1964年,他参加了钻井刮刀钻头的研究设计,研制出“千米钻头”,即一次下井能钻凿1000米以上深度的创记录的钻头。
1966年—1980年,他提出发明设想,并带领大家经过反复改进,研制出中国国内外首创的链条抽油机,该机具有“轨迹链条一滑道机构”(利用链条的运转轨迹实现长行程往复运动的机构)和“液封气动平衡”两个发明点,它比常规抽油机行程长、平衡好、负荷平稳、节约能量,特别适用于稠油和深井。共在全国推广3000多台,创经济效益十多亿元。该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0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顾心怿是首位发明人。
1975年—1979年,他提出设想,并带领科技人员与天津大学、烟台船厂合作,研制成中国第一艘浅海坐底式石油钻井船——胜利一号,从此揭开了中国浅海石油钻探、开发的序幕。“胜利一号”获得了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顾心怿是第一贡献人。
1980年—1992年,为解决胜利油田海陆过渡带宽、海底软、车船难以进入的困难,他又设想出了一种能在海滩潮汐带涉水行走的钻井平台。他们和上海交通大学、北海船厂合作,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研制成功这一座中国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步行式钻井平台——胜利二号,这座宽42米、长72米、重5000吨的平台,不仅能像一般坐底式平台那样工作,而且能依靠其独特的大型步行机构,在淤泥海滩上一步一步涉水两栖行走到井位去钻井。该平台一直正常工作,并已步行7次,行程3000多米,钻井二十余口,所钻的井已采出原油数10万吨。该项成果获1991年中国专利金奖,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顾心怿是首位发明人。
1991年以来,他考虑到钻井机、修井机等油田大量使用的重型机械设备能耗较大,发明了外形和原理都不同于常规机的液压蓄能修井机(或钻井机),该项研究成果获1995年中国专利金奖,并已获得美国和加拿大的专利授权。该种新型机能将浪费掉的势能部分回收储存并加以利用,因而可大大节省能量。他还是首位发明人。
学术论著
董怀荣,顾心怿,张慧峰,等.一种新型液压蓄能石油钻机设计[J].天然气工业,2004,24(5):61-64.
顾心怿,潘伟,张爱恩,等.具有节能和环保优势的液压蓄能修井机[C]//石油装备技术发展研讨会.2002.
张路军,李继志,顾心怿,等.节能型XXJ300/500液压蓄能修井机[J].石油机械,2001,29(11):22-23.
合作交流
顾心怿多次去阿尔巴尼亚、美国、日本、马尔他、意大利等国从事科技合作、科技考察、验收设备及联合研究设计等工作。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顾心怿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两次及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以上奖励中均为首位发明人。
顾心怿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2012年4月13日,顾心怿参加在白云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的常州大学高层论坛第十场,作题为《学习·实践·创新》的报告。顾心怿的讲座从“学习”、“实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他指出,理清概念是学习之本,要学习有用的知识,活学活用,把各个知识点连接成面。他强调,工科学生要注重文科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在实践中学。实践方面,顾心怿认为,养成实践的习惯很重要,要手脑并用。创新方面,他告诫同学们创新来源于灵感,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学习、观察、反思和不断的实践。
2018年1月19日上午,顾心怿回到母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年师生亲切座谈。顾心怿向青年师生讲述了学习、工作中的故事和体会,并作为辅导员与同学们和青年教师分享了四点人生感悟。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强调,正确的三观对教书和科研工作尤为重要。二是要不断学习、实践、创新。学习是终身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的基础是要敢想敢干,做最初的思考时可以天马行空,落到现实设计时要能收回来,找出问题,想出办法。三是干事情不要推诿。他回忆了自己在油田上帮助工人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最终成功打出胜利油田第一股石油的经历。他鼓励大家从一开始就要勤奋、努力,不会就学,学了就用,才能获得成功。四是注重思想方法。他认为,思想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顾心怿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顾(心怿)院士不慕名利、不畏艰苦、爱国敬业、钻研技术的精神和事迹让师生倍受感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书记吴学敏表示)
顾心怿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专家,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仍然保持着那样一股锲而不舍的钻劲和拼搏创新的干劲。几十年来他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可喜成果。(山东省档案馆评)
顾心怿的一项项发明,像世界首台链条抽油机,步行式钻井平台,液压蓄能石油修井机,为胜利油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山东广播电视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