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松,1953年12月2日出生,男,汉族,江苏南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顾晓松获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南通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5年至1999年,任南通医学院副院长;1998年,获上海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至2004年,任南通医学院院长;2004年至2008年,任南通大学校长;2008年至2014年,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2014年,任南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顾晓松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神经与神经再生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顾晓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1953年12月2日
毕业院校:南通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经历
1953年12月2日,顾晓松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1980年,获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1987年,获南通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硕士学位。
1994年,获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5年至1999年,任南通医学院副院长。
1998年,获上海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博士学位。
1998年,任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9年至2004年,任南通医学院院长。
2004年至2008年,任南通大学校长。
2008年至2014年,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2014年,任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顾晓松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顾晓松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教科书;发明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
科研成果奖励
据2023年2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顾晓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据2023年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顾晓松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
学术论著
据2023年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顾晓松发表SCI学术论文150余篇,学术论文被《Cell》《Science》《Nature》《Naturematerials》《ChemSocRev》等权威期刊引用和评述,他引3000多次。
学术交流
顾晓松多次应邀在世界再生医学峰会、材料科学大会、香山会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医疗器械创新与产业发展等论坛作特邀报告。
顾晓松人才培养
教学成果
顾晓松主编的《人体解剖学(第四版)》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科研理念
顾晓松认为:人生价值在于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要坚持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追求卓越;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创新的理念、技术方法与体系,主动应对矛盾冲突与制约因素;要站在全球的角度,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
顾晓松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顾晓松为中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他(顾晓松)始终在科研道路上执着攀登,活跃在国际神经科学研究前沿,引领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等学科,取得一个又一个为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江苏网评)
顾晓松是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的开拓者,其研究工作推动了中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的前沿。(中国网评)
人物影响
通大顾氏奖励基金
顾晓松教授于2011年捐资共计20万元设立顾氏奖励基金,每年颁发一次。该基金旨在引领高尚师德,激发广大研究生勤奋学习,积极投身神经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