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亮,1961年7月21日出生于江苏泰州,气候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哥德堡大学AugustRöhss讲席教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3年陈德亮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进入德国美因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教授;1992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德国科隆大学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所、阿富雷德-魏根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被聘进入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任教,先后担任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自然地理学系系主任;2009年2月出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主任;2010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出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地学部主任。陈德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球随同科学气候动力学,气候模拟,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地理信息学和应用气候学。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德亮
国籍:瑞典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泰州
出生日期:1961年7月21日
毕业院校:德国美茵兹古腾堡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61年,陈德亮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小学就读于东方红小学(现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1979年,考入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
1983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担任所长助手和助理研究员(至1988年)。
1989年,进入德国美茵兹古腾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专业为地球科学,副专业为理论气象学(动力气象)和应用数学(积分方程数值解),指导教授分别是保罗·克鲁岑(P.J.Crutzen,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Domros,W.Zdunkowski,和W.Borsch年-Supan。
1992年,以博士论文《一个全球两维气候及输送模式的发展》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德国科隆大学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研究中尺度气象和酸沉降模式中的干沉降和陆地表面过程。之后在德国不来梅港的阿富雷德年-魏根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利用简单大气模式研究海气相互作用。
1993年7月,被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聘为物理气象学高级讲师,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为物理气象学教授,并于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任自然地理学系系主任。
2007年3月,任瑞典哥德堡大学AugustR教授(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学)。
2009年2月,出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主任(至2012年),是该组织自193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执行主任。
2010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2016年,担任斯德哥尔摩水奖(StockholmWaterPrize)提名委员会主席。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出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地学部主任(至2023年)。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95年陈德亮创立了哥德堡大学的区域气候研究小组(RCG),小组的重点在使用仪器和代用数据,以及先进的统计技术和气候模式研究瑞典和中国的区域气候变率和最近及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研究还涉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和农业的影响。
陈德亮的研究工作贯穿地理科学和大气科学,他系统研究了欧洲、亚洲的气候变率及变化的不同尺度及其转换,是国际知名的降尺度模式专家和先驱者之一,他系统发展了一个以天气气候学为基础的降尺度理论框架,并创造性地将其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物理过程和客观大气环流分型相联系,通过一系列统计方法建立了降尺度模型,这一框架已经被广泛用于估算未来局地气候变化及不确定性和验证气候模式。他另一个贡献是发展了大气环流客观分型方法,奠定了在中高纬地区连接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研究的基础。他提出了一个基于生物群落分类的方法来刻画气候变率和变化的概念,将传统的全球变化研究重点从时间变化开拓到空间变化,为识别生态系统敏感区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方法,并已被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陈德亮为本科生讲授课程:《气候系统》《小气候学》《应用气候学》《气候变率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综合评估》《天气气候学》《地球系统科学》《气候模拟》《基础气象学》《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为研究生讲授课程:《环境建模》《自然地理建模》《气候动力学》《气象学》《环境统计学》《边界层气象学》《气候建模》《地球科学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学生
1993年,陈德亮进入瑞典哥德堡大学任教以来,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9年- | 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
2018年-2021年 | IPCCWGI第6次评估报告(AR6)第一章协调主要作者 |
2018年- | 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国际专家 |
2017年- | 《BigEarthData》编委 |
2017年- | TWAS年-联想地质科学奖国际评审委员 |
2017年-2019年 |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 |
2017年- | 斯德哥尔摩大学Bolin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
2016年- | 斯德哥尔摩水奖(StockholmWaterPrize)提名委员会主席 |
2016年- | 未来地球计划旗下的核心项目年-国际综合风险防范项目(IRGProject)科学委员会委员 |
2016年- | StockholmResilienceCentre董事会业务委员会主席 |
2016年-2020年 | 中国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海外委员 |
2015年-2017年 | BalticEarth高级顾问委员会成员 |
2015年-2017年 | 牛津科学研究百科全书《西藏地区的气候与气候变化》主编 |
2015年-2019年 |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战略委员会委员 |
2014年-2016年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副主编 |
2014年- | 《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副主编 |
2014年-2017年 | OlavThon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及国际科学,数学和医学研究奖委员会委员 |
2014年-2016年 | 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 |
2014年- | “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 |
2014年- | StockholmResilienceCentre理事会成员 |
2013年- | 《国家科学评论》编委 |
2013年- | 沃尔沃环境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
2013年- |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会理事 |
2013年-2015年 | 日本人文与自然研究所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 |
2013年- |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3年-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际专家委员会会员 |
2012年- | 上海市政府侨办咨询顾问 |
2012年-2017年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客座教授 |
2012年-2015年 | 瑞典皇家科学院国家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委员会成员 |
2012年-2014年 | 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国际咨询和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
2012年,2008年 | SixtenHeyman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
2011年- | “第三极环境(TPE)”国际研究计划执委会委员 |
2011年- | 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11年-2017年 | 瑞典环境与气候数据中心(ECDS)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 |
2011年-2013年 | 法国国家研究署地球系统科学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1年-2013年 | 经合组织(OECD)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计划(IHERD)顾问委员会委员 |
2011年- | 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顾问 |
2011年- | 《EnvironmentalDevelopment》编委 |
2010年 | 瑞典皇家科学院组织的第三届诺贝尔奖得主全球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
2010年-2013年 | IPCCWGI第5次评估报告(AR5)第一章主要作者 |
2009年- | 清华大学地球科学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09年-2012年 |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IHDP)、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计划(pERSITAS) 和国际地球科学联盟(ESSP)科学委员会委员 |
2009年-2012年 | 世界科学论坛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08年-2015年 | 瑞典皇家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委员 |
2008年- | 《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编委 |
2008年- | 《EarthEnvironment》编委 |
2007年 | 《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客座编辑 |
2006年-2007年 | 瑞典皇家科学院地球物理国家委员会委员 |
2006年 | 《GeografiskaAnnaler》客座编辑 |
2004年- | 中国气象学会气候生态学委员会委员 |
2004年-2005年 | 瑞典国家IGCP委员会委员 |
2004年-2008年 | 广州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4年-2008年 | 瑞典皇家科学院国家IGBP/WCRP委员会委员 |
2004年-2015年 | 《气象学报》编委 |
2003年-2008年 |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海外主任 |
2003年- | 中国气象学会应用气候专家委员会委员 |
2003年- | 美华大气海洋学会欧洲负责人 |
2002年- | 《地理科学进展》编委 |
2000年-2003年 | 瑞典航天局大气委员会委员 |
2000年 | 挪威自然资金委员会国际评审专家 |
1999年-2003年 | 德国教育与科研部气候研究计划国际专家 |
1999年 | IPCCWGI第3次评估报告(AR3)第10章贡献作者 |
1998年-2002年 | 瑞典自然资金委员会地学部评审委员会委员 |
人物评价
陈德亮是一名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地球系统科学的倡导和践行者,也是一位具全球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他开创性地发展了气候模式的降尺度技术,成为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关健技术之一,在区域气候学、气候动力学及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兰州大学评)
陈德亮先后与中国科学院若干研究所,与中国科协、农科院、气象局及多所大学合作,培养中青年人才、提升学术刊物水平与科学文化建设,为学术机构及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咨询等,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做了贡献。他不断向国际组织、科学院及研究机构、大型科技奖项评审机构等介绍、宣传中国科学家的成果和贡献,为中国科技创新走向国际舞台及提升影响力、中国科学家获得应得的国际荣誉或在国际计划或组织中获得领导地位作了巨大贡献。他热爱中国,以自己的学识、为人、经历、超越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