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昌祥,男,1940年8月22日出生,浙江宁波奉化人,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副所长,是中国密码科技、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顶级专家,可信计算技术开拓者和奠基人。沈昌祥于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力系,毕业后到总参某研究所工作;1980年7月到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密码工程、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系统软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昌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奉化
出生日期:1940年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0年8月22日,沈昌祥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
1965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力系。
1965年8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研究所工作。
1969年12月,到天津电子仪器厂工作。
1980年7月,到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
1988年4月,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沈昌祥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昌祥在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研制成功海陆兼容的信息处理系统、保密通信电报网络系统,并主持研究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在信息处理和安全技术上有重大创造性,多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中国全军广泛应用,使中国信息安全保密方面取得进展。
沈昌祥先后研制成功全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的密码装备系列机、全军密码电报传真网络系统;推出以密码为基因免疫的智能安全卡,建立了主动免疫可信计算体系;致力推动基础软硬件国产化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长期为国家网络安全重大事项提供咨询论证和把关指导。开创了中国机要密码工作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里程。负责起草了首个“国家信息安全规划”。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5月,沈昌祥的学术论著有《2010年5月信息安全导论》《信息安全工程导论》《实时系统软件设计初步》《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导论》等。
科研成果奖励
沈昌祥先后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十多项。
沈昌祥人才培养
沈昌祥倡导设立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为中国网络安全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培养
截至2020年1月17日,沈昌祥培育的博士生毕业人数100多名,指导高层次人才14名。
教育理念
沈昌祥的教育理念为请优秀的老师,编优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开展“本、硕、博”连读,缩短学制,增设“少年班”,选拔有专长的学生保送进入本科学习开设“实验班”,实行“未来科学家”计划。
沈昌祥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沈昌祥担任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顾问,公安部特聘专家和“金盾工程”首席顾问。曾任首届教育部信息安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还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或特聘教授。
个人生活
人物语录
密码是健康晴朗网络空间的免疫基因,而用主动免疫的可信计算可以筑牢网络安全的防线。
人物评价
沈昌祥是中国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可信计算的提出者和推行人。(广西新闻网评)
沈昌祥是中国网络安全领帅人物和学术带头人,他对中国网络安全做出的贡献远比他的头衔更瞩目。(央视网评)
沈昌祥为中国网络安全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对于国家安全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年近80岁高龄的他仍然兢兢业业工作在信息保密和可信计算第一线,中国网络强国的“中国梦”在沈昌祥院士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指日可待了。(中国计算机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