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安,男,汉族,1963年4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深圳市,湖南省益阳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农药学专家,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宋宝安毕业于贵州大学;1986年,硕士毕业于沈阳化工研究院;1986年至1992年,在贵州大学化学系工作;1993年至1994年,在贵州大学科研处农药研究室工作;1995年至2003年,在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1997年至2003年,担任贵州大学校长助理;2000年,担任贵州大学教授;2003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博士学位,担任贵州大学副校长;2004年,担任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担任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担任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任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宋宝安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农药创新研究和应用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宋宝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深圳市
出生日期:1963年4月22日
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4月22日,宋宝安出生于广东省深圳市。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贵州大学学习分析化学,大学本科毕业。
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学习精细化工(农药),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6年9月至1992年12月,在贵州大学化学系工作。
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在贵州大学科研处农药研究室工作。
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
1997年11月至2003年2月,担任贵州大学校长助理。
2000年12月,担任贵州大学教授。
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学习农药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2003年3月,担任贵州大学副校长。
2004年4月,担任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9月,在贵州大学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2月,担任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0年4月,担任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2015年12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2018年5月,任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担任职务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成就
宋宝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宋宝安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和吡虫啉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中国众多农药企业采用;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成为中国防治土传病害重要药剂;创制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效抗植物病毒新品种毒氟磷,提出了全程防控新方法,解决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的防控重大难题;提出“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防控为辅助”的绿色防治技术措施,带领团队在贵州省重点产茶县开展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作物健康导向的免疫调控的绿色植保发展理念。
项目课题
截至2018年5月,宋宝安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农业公益行业专项等三十余项。
科研获奖
截至2018年5月,宋宝安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6项。
论文著作
截至2018年5月,宋宝安在NatureCom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二百余篇、他引四千余次,在Springer等出版农药专著6部。
宋宝安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5月,宋宝安培养出博士后、博士与硕士百余名。
团队建设
宋宝安所领导的团队获国家专业技术先进集体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宋宝安带动贵州大学化学学科成为ESI全球前1%学科,植物保护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教学成果奖
2013年,宋宝安的“农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贵州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宋宝安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1963年4月,宋宝安降生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某边防军营里,宋宝安的童年时光是在军营里度过,他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
人物评价
宋宝安为中国绿色农药创新和植保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贵州大学评)
他(宋宝安)科研有道,著作等身,育才无数,为中国农药工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农资导报》评)
人物影响
设立基金
2011年,宋宝安把通过黔灵科技贡献奖获得的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贵州大学,并设立“卓越基金”,以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科研中出现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