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戎,1963年7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安徽合肥,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微波成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空天信息大学(筹)内涵建设工作专班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于198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1988年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主任;201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2012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吴一戎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以及遥感卫星地面处理和应用系统的研究,系统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一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63年7月14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稀疏微波成像导论》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安徽合肥
人物经历
1963年7月14日,吴一戎出生于北京,籍贯安徽合肥。
1985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
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
1996年,晋升为研究。
1997年,担任现代信息研究部主任。
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1年,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
2008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主任。
2010年6月,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12年9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吴一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吴一戎从事微波成像技术和大型遥感地面处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发明了稀疏微波成像算法等一系列微波成像新体制、新方法;主持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系统的研制,突破了遥感卫星地面系统中数据管理、传输、处理等方面的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大力推进国家航空遥感系统的建设,系统推进了超越国际现有水平的航空对地观测系统的研制。
承担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吴一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
吴一戎人才培养
科研思想
吴一戎认为,“学科交叉”是秘诀。他说,必须走综合交叉的路,必须加长研究的链条,和搞数学的等等多学科的科学家相结合,才能出更多的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出颠覆性的技术成果。他说,科研创新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难度相当大,一不抓紧时间,就会落后,团队和个人都必须要全力以赴。
团队建设
吴一戎领导下的研究团队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吴一戎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吴一戎及其研究团队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开拓广泛覆盖现代微波成像领域的科研工作,为中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创新贡献。(北京理工大学评)
吴一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了中国微波成像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