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寿桓,1937年4月3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激光与光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寿桓于1962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工作;1987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至1996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主要从事固体激光工程及应用的研究,在全固态激光、高光束质量激光、高亮度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等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寿桓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成都市
出生日期:1937年4月3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固体激光技术进展》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7年4月3日,周寿桓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58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大学本科就读。
1962年7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工作。
1987年6月,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同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周寿桓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周寿桓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DPSSL)的技术设想,在中国最早开展DPSSL的研究。全部国产元件DPSSL绿光输出率先突破100瓦,打破中国国外禁运;高重频倍频DPSSL、Q开关单纵模DPSSL突破环境关、工程实用化研究取得突破。中国国内最先将非稳腔用于Nd:YAG激光器,开拓非稳腔、VRM腔、VWRM腔激光器,设计定型并发展成高可靠、高功率、高光束质量激光器产品。与中国国内单位合作,率先实现230-1390nm的可调谐激光输出,成功研制跑道视程激光探测仪、气象激光雷达、激光水下探测试验系统等。2013年中国国内首次突破万瓦级高亮度激光关键技术,实现输出平均功率P=13kW,光束质量1.7,连续工作时间大于100s。2005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新概念掺杂纳米晶激光,2012年观察到激光输出。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周寿桓先后主编《现代激光技术及应用丛书》一套,编著《高平均功率高光束质量全固态激光器》一本,发表论文200多篇。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周寿桓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国家及省部级一、二、三等奖21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
周寿桓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周寿桓是中国著名的激光技术专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评)
周寿桓同志在中国的激光技术领域辛勤耕耘40余载,硕果累累。(199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