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TerenceChi-ShenTao),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andCarolCollins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哲轩13岁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数学金牌;16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7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2006年31岁时获得菲尔茨奖、拉马努金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2008年获得艾伦·沃特曼奖;2009年12月作为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评审总决赛的面试主考官来到中国;2015年获得科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陶哲轩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陶哲轩
外文名:TerenceChi-ShenTao
国籍:澳大利亚、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出生日期:1975年7月1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2006年获得菲尔茨奖
2007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西班牙皇家科学院海外院士
2014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性别:男
血型:O型
语种:汉语、英语
人物经历
1975年7月17日,陶哲轩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两岁时,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早慧,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尽管智力明显超常,但他却不懂得如何与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几星期后,父母明智地将他送回了幼儿园。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由母亲指导,他自学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其间,父母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他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1980年,5岁时父母将他送到离家两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因为这所小学校长向他们承诺可以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一入学,陶哲轩就进了二年级,但他的数学课则在五年级上。
1982年,7岁时开始自学微积分,小学校长在他父母的同意下,主动说服了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该校听中学数学课。之后陶哲轩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内容是关于用Basic程序计算完全数。
1984年,8岁半时升入了中学,经过一年的适应后,他用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University)学习数学和物理。在此期间10岁、11岁、12岁的陶哲轩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铜牌、银牌、金牌。
1989年,14岁时正式进入他中学时去听课的弗林德斯大学。
1991年,16岁时获得弗林德斯大学荣誉理科学位。
1992年,17岁时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同年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沃尔夫奖获得者埃利亚斯·施泰因(EliasStein)。
1996年,21岁时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24岁时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
2006年,31岁时获得菲尔茨奖,在5月22日至30日的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接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颁奖。
2007年,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andCarolCollins讲席教授;同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200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授予的艾伦·沃特曼奖。
2009年12月,成年后的陶哲轩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总决赛的面试主考官,参与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评审工作;12月21日,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做演讲;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的会见。
主要成就
陶哲轩科研成就
陶哲轩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代数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数学家。
陶哲轩在应用数学研究领域也很有成就,如与他人共同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指导理论(即:数字压缩成像技术),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信息论、信号和图像处理、医疗成像、模式识别、地质勘探、光学和雷达成像、无线通信等领域受到关注,并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为2007年度“十大突破性技术”。
2015年9月17日,陶哲轩宣布证明了保罗·埃尔德什(ErdsPál)在1932年提出的埃尔德什差异问题(theErdósdiscrepancyproblem)存在,这是个困扰学术界80多年的问题。
科研项目
项目时间
项目来源
|
1997年—2000年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SummergrantDMS9706964)
|
2013年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grant1301620)
|
2013年—2018年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grant1266164)
|
2018年—2021年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grant1764034)
|
参考资料来源:
|
陶哲轩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截至2019年9月,陶哲轩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开设的课程有:
时间
课程名称
|
1996年秋季
复分析(ComplexAnalysis)
|
1997年冬季
微积分与解析几何(CalculusandAnalyticGeometry)
|
1997年春季
复分析(ComplexAnalysis)、拓扑学概论(IntroductiontoTopology)
|
1998年冬季
多变量微积分(CalculusofSeveralVariables)
|
1998年春季
多变量微积分(CalculusofSeveralVariables)、复分析(ComplexAnalysis)
|
1998年秋季
复分析(ComplexAnalysis)
|
1999年冬季
分析主题:振荡积分及其应用(TopicsinAnalysis:OscillatoryIntegralsandapplications)
|
1999年春季
分析主题:限制定理和应用(TopicsinAnalysis:Restrictiontheoremsandapplications)
|
2000年冬季
复分析(ComplexAnalysis)
|
2000年春季
拓扑学概论(IntroductiontoTopology)、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
|
2001年冬季
分析主题:相平面中的谐波分析(TopicsinAnalysis:HarmonicAnalysisinthePhasePlane)
|
2002年秋季
线性代数(LinearAlgebra)
|
2002年冬季
算术组合学概论(IntroductiontoArithmeticCombinatorics)
|
2004年冬季
傅立叶分析导论(IntroductiontoFourierAnalysis)
|
2005年冬季
线性代数(LinearAlgebra)
|
2006年冬季
研究生偏微分方程(GraduatePartialDifferentialEquations)
|
2006年春季
研究生偏微分方程(GraduatePartialDifferentialEquations)
|
2006年秋季
研究生傅立叶分析(GraduateFourierAnalysis)
|
2007年冬季
研究生傅立叶分析(GraduateFourierAnalysis)
|
2008年冬季
遍历理论(Ergodictheory)
|
2008年春季
庞加莱猜想(Poincareconjecture)
|
2010年冬季
随机矩阵(Randommatrices)
|
2010年春季
高阶傅立叶分析(HigherorderFourieranalysis)
|
2011年秋季
希尔伯特的第五个问题(Hilbert'sFifthProblem)
|
2012年冬季
李型群的扩展(ExpansioningroupsofLietype)
|
2015年冬季
解析素数理论(Analyticprimenumbertheory)
|
参考资料来源:
|
教育成果奖励
时间 | 奖励名称 |
---|
2005年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伯特·索根弗雷杰出教学奖(RobertSorgenfreyDistinguishedTeachingAward) |
陶哲轩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
1986年
铜牌(BronzeMedal)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Olympiad)
|
1987年
银牌(SilverMedal)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Olympiad)
|
1988年
金牌(GoldMedal)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Olympiad)
|
1992年
大学奖牌(UniversityMedal)
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University)
|
1995年
研究生奖学金(Post-graduateFellowship)
斯隆基金会(SloanFoundation)
|
1999—2001年
研究奖学金(ResearchFellowship)
斯隆基金会(SloanFoundation)
|
1999—2006年
基金会奖学金(FoundationFellowship)
大卫与露西尔·帕卡德基金会(DavidandLucillePackardFoundation)
|
2000年
塞勒姆奖(SalemPrize)
|
2002年
博彻纪念奖(BocherMemorialPrize)
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MathematicalSociety)
|
2003年
克雷研究奖(ClayResearchAward)
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MathematicalInstitute)
|
2004年
LeviL.ConantAward(withAllenKnutson)
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MathematicalSociety)
|
2005年
澳大利亚数学学会奖(AustralianMathematicalSocietyMedal)
澳大利亚数学学会(AustralianMathematicalSociety)
|
2005年
ISAAC奖(ISAACaward)
国际分析,应用与计算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Analysis,itsApplications,andComputation)
|
2006年
菲尔兹奖章(FieldsMedal)
国际数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Union)
|
2006年
通讯会员(CorrespondingMember)
澳大利亚科学院(AustralianAcademyofScience)
|
2006年
SASTRARamanujan奖(SASTRARamanujanprize)
SASTRA
|
2007—2011年
麦克阿瑟奖(MacArthurFellowship)
麦克阿瑟基金会(MacArthurFoundation)
|
2007—2011年
研究奖(ResearchAward)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
|
2007年
奥斯特罗夫斯基奖(OstrowskiPrize)
奥斯特罗夫斯基基金会(OstrowskiFoundation)
|
2007年
年度澳大利亚人(AustralianoftheYear)
澳大利亚国家日理事会SA决赛入围者(NationalAustraliaDayCouncilSAfinalist)
|
2007年
院士(Fellow)
英国皇家学会(TheRoyalSociety)
|
2008—2010年
沃特曼奖(WatermanAward)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
|
2008年
成就奖(AchievementAward)
CESASC
|
2008-
外籍院士(ForeignAffiliate)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
|
2008年
论文奖(PaperAward(withEmmanuelCandes))
信息理论学会信息理论学会(InformationTheorySocietyInformationTheorySociety)
|
2008年
大会奖(ConvocationAward)
弗林德斯大学校友会(FlindersUniversityAlumniAssociation)
|
2008年
昂萨格勋章(OnsagerMedal)
昂萨格讲座(OnsagerLecture)
|
2009年
院士(Member)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
|
2009年
波利亚奖(PolyaPrize(withEmmanuelCandes))
SIAM
|
2010年
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数学)(KingFaisalInternationalPrize(Mathematics))
费萨尔国王基金会(KingFaisalFoundation)
|
2010年
内默斯奖(NemmersPrize)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
|
2012年
克拉佛奖(数学)(CrafoordPrize(Mathematics))
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
|
2012年
会士(Member)
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
|
2012年
会士(Fellow)
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MathematicalSociety)
|
2013年
海外院士(Overseasmember)
西班牙皇家科学院(SpanishRoyalAcademyofSciences)
|
2013年
约瑟夫·利伯曼奖(JosephLiebermanAward)
卓越教育中心(CenterforExcellenceinEducation)
|
2013年
杰出校友奖(Distinguishedalumniaward)
青年人才中心(CenterforTalentedYouth)
|
2014年
皇家勋章(RoyalMedal)
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
|
2014年
外籍院士(ForeignMember)
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
|
2015年
突破奖——数学突破奖(BreakthroughPrizeMathematics)
|
2015年
PROSE奖—数学(PROSEaward,mathematics)
|
参考资料来源: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陶哲轩的父亲陶象国和母亲均毕业于香港大学。父亲陶象国在上海出生并在香港受教育,后来成了一名儿科医生。母亲梁蕙兰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高材生,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1972年,夫妇俩从香港移居澳大利亚。
人物轶事
陶哲轩在中学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是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他曾参加SAT(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为满分)。
1985年,72岁的埃尔德什到澳大利亚讲学,在学校的安排下,10岁的陶哲轩拜见了埃尔德什。大师认真审阅陶哲轩写的论文。后来埃尔德什还写信推荐陶哲轩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2013年埃尔德什诞辰100周年时,陶哲轩将自己与埃尔德什合影的珍贵照片放在其博客上,以表怀念和感激。
陶哲轩主要使用英语,也会说粤语。但他只到过香港和大陆两次。一次是两岁时跟父母到香港旅行,而另外一次是2009年12月参加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比赛而到中国大陆。
2006年年末,陶哲轩开始在wordpress上写博客,将自己科研的方方面面写下来,将一些自己觉得分量不够的论文思考结果直接贴出来与同行分享。
情感婚姻
陶哲轩的韩裔妻子劳拉(Laura)在美国航天总署(NASA)担任工程师,原本是他在洛杉矶加大的学生,但两人只差三岁。
人物评价
菲尔茨奖看重的是原创思想,陶哲轩这次获奖主要是他在数论、调和分析和组合分析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恭庆评)
特里(陶哲轩的英文昵称)就是数学界的莫扎特,才华横溢,他总能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化繁为简,他称得上是当今世界最好的数学家;而且他的合作能力很强,世界上最出色的数学家都喜欢和特里一同工作,他的合作者能够组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数学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前数学系主任约翰·加内特JohnGarnett评)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菲尔兹奖组委会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