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田中耕一

田中耕一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071 更新时间:2024/1/4 6:09:55

田中耕一(TanakaKoichi),毕业于东北大学,日本科学家。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1983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京都市岛津制作所,为该公司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田中耕一的得奖是一个传奇。因为从不学术界沾边的他,手头上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硕士学位。

基本资料

名:田中耕一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日期:1959年8月3日

毕业院校:东北大学(本科)

职业:科学家

主要成就: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出生地: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

血型:B型

人物经历

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首府富山市,1983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京都市岛津制作所,为该公司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日本第12位获诺贝尔奖的人。与以往的诺贝尔获奖者相比,田中的经历非平凡,因而也显得异色。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连硕士学位也没有。

田中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专业,与化学、生化等领域完全无缘。东北大学是除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以外的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曾经排名第三。田中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一个月后便因病去世,自幼过继给叔父叔母。当他在念大学时才被告知这一事实,他感到非常震惊。从此立志研究医用测试仪器。

进公司以后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埋头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和名誉升迁统统置之度外。从报纸上透露的只言片语来看,田中几年前才通过相亲娶了一个媳妇。另一方面,他的头衔也只是个主任。不过这与中国的主任头衔完全不同。日本企业内的职务分管理职、专门职或事务职两大系列。具有大学毕业学历的人一般归于管理职系列。进公司首先做1-2年的职员,然后升任主任。往后还有系长、课长代理、课长、次长、部长等等。每一种职务又往往分2-3个等级,而且还有最低任职年限的规定。据报道,田中为了能在实验室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自己拒绝了所有升职考试。与中国企业一样,日本企业的工资也是与职务挂钩的。每年工资普调的额度很小,大致为月工资的2-3%。可以想见,他在经济上不会有多少裕。因此也可以说,田中几乎处于日本企业社会的最底层。这可能就是他在公司内部被称为怪人的原因。

他对化学的贡献类似于约翰·芬恩,因此也得到了1/4的奖金。个人成就田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分析仪器,连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请了专利。并获得批准。这些产品已为公司创造了相当于超过1亿人民币的利润。田中的这一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方法和他的相关专利发明,当时仅获得公司1万1千日元的奖励。申请专利被接受时奖5千日元,被批准时6千元。1万1千日元2002年合人民币700元左右。

田中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论文。仅有的几篇也只是发表在不是很重要的会议和杂志上。他与日本学术界几乎没有任交往。以至于前天晚上获奖的消息传来时,日本学术界措手不及。在电视台采访20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古屋大学野依良治教授时,该教授透露他刚与2000年的获奖者白川英树教授联系过,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许人也。最后,该教授只能结结巴巴地说:这说明只要自己努力,不在学术界活跃也能得到诺贝尔奖。与田中有一面之交的另一位教授也找不到话来称赞他,只是笼统地说:人很老实,工作热心。再问如何相识时,原来教授也只是因为买了岛津制作所的分析仪器,听过一次田中作的产品介绍。

日本教育部总是认为诺贝尔奖得主都会是在他们掌管的学界范围内。他们年年都会列出一大串可能榜上提名的科学家。但是,像这次田中耕一这么一个属于学界局外人的得主,可说是意外中的一大意外。小柴昌俊教授的获奖是几年前开始预报,因此,对小柴的获奖日本学术界虽然表示喜悦,但并不惊奇。而田中耕一的获奖却像令人喜悦的晴天霹雳一般。据说,在获悉田中获奖消息的那一天,日本教育部内是一片混乱。因为在他们的日本研究生命科学学术界的资料名单中,根本找不到田中耕一的名字。到了最后,他们还是通过互联网消息才获得田中耕一的履历。

在这景气低迷、前途黯淡的日子里,诺贝尔物理、化学奖的双双获奖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一阵短暂的欣喜。不过,田中的上司和同事却有了新的困惑:难道以后要叫他(田中)先生了吗?(注:先生这个汉字词组在日本只用于从事特定的令人尊敬的职业的人,如教师、医生。后也用于当选了国会议员的政治家)日本在对学界人士的评价上,有着极其封建的意识和人为标准。田中耕一和日本社会权威科学家有着两个极大的不同点。一,他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二,他年轻,才40出头,不如一般权威日本科学家,都是年迈资深。获诺贝尔奖后的田中耕一,在一夜间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职业研究员跃登成为日本全国争宠的人物。他就职的公司岛津制作所老板特地从出差地赶回国赠送给他数百万日元的奖励金,还宣布要将他从主任职位提升到董事级。

来和国内奖状无缘的他,得奖后不到一个月内,却一连获得颁发好几个居民市民荣誉奖。日本政府也在诺贝尔奖之后,颁发的日本最高荣誉日本文化勋章中,急急忙忙补上他的名字。诺贝尔奖主导了田中耕一在日本的一切。日前,当他手中握着出身大学东北大学献上的荣誉博士学位时,他幽默的一句话却使台下上千个学者惊叹不已。他说:“我当初决定不考大学院原因是我因为我讨厌学校要我考德语……如今,不用考外语就能够获得这个博士学位……可是,我想博士名义也只有在我定飞机画位子时才拿出来用。因为这个头衔能够免费使我提升坐商务舱……”

当提到他研究的成果时,他的回答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兴趣”。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就职后,多次拒绝升职当管理层,也因为要留在研究部门进行研究。今后,我也将继续研究。我有兴趣也喜欢搞研究。”或许,他正在提醒一个已经被日本象牙塔中人士忘记的问题——“学问的源头就是兴趣”

发明成果

他的成果是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一起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础,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现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包括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碳60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

尽管相对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们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小的,比如人体内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仅有千亿亿分之一克,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为了打掉这只“拦路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殊途同归的两种方法。约翰·芬恩对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强电场,田中耕一则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它们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家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如果说第一项成果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谁”的问题,那么第二项成果则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第二项成果涉及核磁共技术。科学家在1945年发现磁场中的原子核会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由于不同的原子核吸收不同的电磁波,因而通过测定和分析受测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就可以判定它含有哪种原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多大,并据此分析出它的三维结构。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医学诊断领域。

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这种方法用于分析小分子的结构,因为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分析起来难度很大。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测绘房屋的结构来比喻:我们首先选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为测量对象,然后测量所有相邻拐角间的距离和方位,据??子中的质子(氢原子核)作为测量对象,连续测定所有相邻的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这些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溶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进而可对活细胞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能获得“活”蛋白质的结构,其意义非常重大。1985年,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第一次绘制出蛋白质的结构。到2002年,科学家已经利用这一方法绘制出15-20%的已知蛋白质的结构。

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图谱、水稻基因组草图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基因组图谱破译成功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这一时代的重点课题是破译基因的功能,破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破译基因怎样控制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又是怎样发挥生理作用等。在这些课题中,判定生物大分子的身份,“看清”它们的结构非常重要。专家认为,在未来20年内,生物技术将蓬勃发展,很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由这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明的“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将在今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标签: 田中耕一

更多文章

  • 约翰·贝内特·芬恩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约翰·贝内特·芬恩

    约翰·贝内特·芬恩博士(1917年6月15日-2010年12月10日),美国化学家。与田中耕一、库尔特·维特里希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约翰·贝内特·芬恩外文名:JohnBennettFenn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17年6月15日逝世日期:2010年12月10日职业:化学家主要成

  •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WilliamStandishKnowles,1917年6月1日-),美国化学家。因在手性催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研究,和野依良治、巴里·夏普莱斯一起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外文名:WilliamStandishKnowles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

  • 白川英树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白川英树

    白川英树(HidekiShirakawa),日本化学家,博士学位,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其主要贡献为导电高分子的研究。中文名:白川英树外文名:HidekiShirakawa国籍:日本民族:大和民族出生地:日本东京市出生日期:1936年8月20日毕业院校:东京工业大学(学士

  •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出生于新西兰,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中文名: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外文名:AlanG.MacDiarmid国籍:具有美国

  • 亚米德·齐威尔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亚米德·齐威尔

    亚米德·齐威尔(أحمدزويل,AhmedHassanZewail)1946年2月26日出生,埃及化学家,飞秒化学上的专家。中文名:亚米德·齐威尔外文名:AhmedHassanZewail国籍:埃及出生日期:1946年2月26日职业:化学家主要成就:研究的技术能将研究化学反应的时间尺度缩减至飞秒1

  • 约翰·波普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约翰·波普

    约翰·安东尼·波普(JohnAnthonyPople,1925年10月31日-2004年3月15日),英国化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1946年波普获得了他的学士学位,1951年获得数学系的哲学博士学位(PhD),1998年他由于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方面卓越的贡献获得了当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 沃尔特·科恩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沃尔特·科恩

    沃尔特·科恩(WalterKohn,1923年3月9日~2016年4月19日),出生于奥地利名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早年其父母均在纳粹集中营中被杀害,16岁的科恩从纳粹统治的奥地利逃亡加拿大,并入伍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科恩进入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深造,并于1945年获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

  •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JensChristianSkou,1918年10月8日-2018年5月28日),丹麦化学家。他发现了一种离子转运酶Na+-K+-ATPase,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外文名:JensChristianSkou别名:因斯·斯寇国籍:丹麦出生

  • 约翰·沃克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约翰·沃克

    约翰·沃克,英国化学家,1941年1月17日生于英国约克郡哈法克斯。由于对形成三磷酸腺苷的酶催化过程作出解释而与博耶共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约翰·沃克外文名:JohnE.Walker国籍:英国出生地:英国约克郡哈法克斯出生日期:1941.1.17职业:化学家毕业院校:牛津大学主要成就:与

  • 保罗·波耶尔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保罗·波耶尔

    保罗·波耶尔(PaulD.Boyer,1918年-2018年6月2日),出生于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194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化学教授。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