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765 更新时间:2023/12/15 4:56:41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以色列人,理论物理学家,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相关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务副校长。

基本资料

名: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外文名:Danielle.Shechtman

国籍:以色列

民族:犹太

出生日期:1941年8月15日

毕业院校:以色列工学院

主要成就:晶体学研究

荣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出生地:以色列特拉维夫

代表作品:晶体学研究学术

智商:140

个人履历

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

1982年,他率先在实验室环境下发现准晶体“现象.

1984年,另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发现类似现象,两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得以同时发表。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

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一人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奖金。

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

2018年,受聘为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2021年9月30日,受上海市实验学校邀请,为该校科技节远程视频进行开幕式致辞。

人物生平

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独缺”诺贝尔奖

实验室环境下,谢赫特曼率先在铝镁合金中发现准晶体“现象”。1982年4月8日上午,谢赫特曼借助电子显微镜获得一幅晶体衍射图,即日后所确认的“准晶体”。

他当时从事航空高强度铝合金研究,而新发现有悖原子在晶体内应呈现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的“常识”,因而不为同行所接受。

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媒体散发的新闻稿中回顾道,谢赫特曼的发现“极具争议”。为维护自己的发现,谢赫特曼被迫离开当时的研究小组。

1984年,另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发现类似现象,两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得以同时发表。据先前媒体报道,从此,谢赫特曼先后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似乎“独缺”诺贝尔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获奖者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

荣誉记录

他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任以色列工学院教授。

他当年的发现和坚持,迫使同行重新考虑并认识固体材料。

科学界对准晶体的理解和描述,需要借助数学,同时从中世纪拉伯风格马赛克镶嵌装饰艺术中汲取灵感。自然环境中,人们后来在俄罗斯一条河流内获取的矿物样本中发现自然生成的准晶体。工业环境下,瑞典一家企业在某一种钢质材料中发现准晶体,而准晶体在材料中所起的强化作用,相当于“装甲”。

或用于柴油机和不粘锅涂层

如今,科学家正尝试将准晶体应用于其他产品,如不粘锅涂层和柴油机制造等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拉尔斯·特兰德等人解释道,1982年4月8日,谢赫特曼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种“反常”现象:铝锰合金的原子采用一种不重复、非周期性但对称有序的方式排列。

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晶体内的原子都以周期性不断重复的对称模式排列,这种重复结构是形成晶体所必须的,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具有谢赫特曼发现的那种原子排列方式的晶体。因此,谢赫特曼的发现一经发表,便饱受批评和诟病,他也被迫离开所在的研究小组。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尽管如此,他的发现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知。”随后,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越来越多的各种准晶体,并于2009年首次发现了纯天然准晶体。现在,准晶体已在很多应用领域“大展拳脚”,可用来制造不粘锅、发光二极管、热电转化设备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保罗·斯坦哈特表示:“谢赫特曼的发现彻底颠覆了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认知,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重大发现。”“准晶体”这一术语由斯坦哈特提出,在谢赫特曼发表其发现之前,斯坦哈特一直在进行准晶体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0月5日报道,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高度评价了谢赫特曼研究的原创性,同时,也对全世界科学家们发出了警告:“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陷于传统藩篱的桎梏中,保持开放的头脑、敢于质疑现有认知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

主要事件

1982年4月8日,41岁的谢赫特曼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发现的“准晶体”原子结构打破了传统晶体内原子结构必须具有重复性这一黄金法则,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不断向他涌来。

“我被赶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团队,同事们说我的研究让他们蒙羞。”谢赫特曼回忆说,“对此,我并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的确,那时候,人们根本不接受那种晶体的存在。”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因为他们认为这违反了自然‘规则’。”后来,谢赫特曼回到以色列并和一名同事携手撰写文章描述他的发现。这篇文章刚开始也没有逃脱被拒绝的命运,最终于1984年11月面世,随后在科学界引起巨大涟漪。包括著名化学家、两届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鲍林在内的一些化学界权威纷纷质疑谢赫特曼的发现。

“他(鲍林)公开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在胡言乱语,根本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谢赫特曼回忆说。

即便如此,谢赫特曼也并未动摇自己的信念。1987年,法、日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大到足以被X射线观察到的准晶体结构,证实了谢赫特曼的发现。

“鲍林确实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但这次,他错了。”谢赫特曼说。

被主流科学界放逐多年之后,谢赫特曼终于“沉冤得雪”,获得了科学界最大的拥抱和认可。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体物质的看法”。

谢赫特曼的研究也改变了晶体的定义。以前,国际晶体学联合将晶体定义为拥有“规则有序、重复三维图案”的固体,而1992年,该定义被修改为“仅仅是一种衍射图谱呈现明确图案的固体”。

另类的“准晶体”用途广泛

根据传统晶体学认知,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列具有3次、4次和6次对称性。以4次对称为例,即每个原子被4个原子包围,若在中心画一条直线,每转90度就会重复一次。这些原子排列再按一定规律重复就构成晶体。但5次、7次及以上的对称因无法做到重复,因此,科学界一直认为,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这种晶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5日的报道称,1982年,谢赫特曼在进行“衍射光栅”实验时,让电子通过铝锰合金进行衍射,结果发现无数个同心圆各被10个光点包围,恰恰就是一个10次对称。谢赫特曼当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还在笔记本上写道:“10次?”

然而,1987年,法国和日本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准晶体结构;2009年,科学家们在俄罗斯东部哈泰尔卡湖获取的矿物样本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的“芳踪”,这种名为icosahedrite(取自正二十面体)的新矿物质由铝、铜和铁组成;瑞典一家公司也在一种耐用性最强的钢中发现了准晶体,这种钢被用于剃须刀片和眼科手术用的手术针中。

其实,这些图案早已有之。科学家们在14世纪摩尔人于西班牙建立的阿尔汉布拉宫和15世纪修建的伊朗Darb-iImam清真寺内都发现了这种图案,它们也大量出现在荷兰画家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的艺术作品中。不过,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晶体的原子结构不可能以这种方式排列,谢赫特曼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这一认知。

这种准晶体也同斐波那契序列有关,在斐波那契序列中,每个数字是前面两个数字之和。175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数学家罗伯特·辛姆森发现,随着数字的增大,两数间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一个与圆周率相类似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其值约为1.62)。科学家们后来也证明,准晶体中原子间的距离也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0月5日报道,准晶体具有独特的属性,坚硬又有弹性、非常平滑,而且,与大多数金属不同的是,其导电、导热性很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科学家正尝试将其应用于其他产品中,比如不粘锅和发光二极管等。另外,尽管其导热性很差,但因为其能将热转化为电,因此,它们可以用作理想的热电材料,将热量回收利用,有些科学家正在尝试用其捕捉汽车废弃的热量。“准晶体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谢赫特曼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同事、同样研究准晶体的派翠西亚·泰尔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但准晶体改变了我们对固体中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科学发现。

社会评价

在这一发现以前,科学家们一直以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是不断重复的。评审委员会说,这一发现“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态物质的构想”。

新发现极具争议

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散发的新闻稿中回顾道,谢赫特曼的发现“极具争议”。他因为捍卫自己的发现,一度受到“劝告”,希望他脱离研究小组。

其实,在发现的最初阶段,谢赫特曼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不可能有这样的物质存在,”谢赫特曼对自己说。在记录这一发现的笔记本上,谢赫特曼一连标记了3个问号。不过,他的发现已经使得准晶体成为物理学家、材料学家、数学家以及晶体学家的重要研究领域。

不过,他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迫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考虑他们对于物质本质的认识。”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

更多文章

  • 铃木章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铃木章

    铃木章(AkiraSuzuki),博士学位,毕业于北海道大学,是日本化学家、北海道大学荣誉教授和铃木反应的发现者。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时任北海道大学教授的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共同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铃木章外文名:日文平假名:すずきあきら别名

  • 根岸英一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根岸英一

    根岸英一(ねぎしえいいち,1935年7月14日—2021年6月6日),博士学位,毕业于东京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日本已故著名化学家和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其与理查德·赫克、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

  • 理查德·赫克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理查德·赫克

    理查德·赫克,美国人,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并于1989年退休。201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理查德·赫克外文名:RichardHeck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31年主要成就:获20

  • 阿达·约纳特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阿达·约纳特

    阿达·约纳特(英语:AdaYonath,希伯来语:עדהיונת),以色列科学家。2009年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来大学获学士学位,1964年在希伯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X射线晶体学博士

  • 托马斯·施泰茨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托马斯·施泰茨

    托马斯·施泰茨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因为“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托马斯·施泰茨外文名:ThomasSteitz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40年8月23日职业:科学家主要成就: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194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分子生物学

  •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是英国结构生物学家,拥有美国籍,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外文名:VenkatramanRamakrishnan别名:文卡·拉马克里希南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52年职业:结构生物学家主要成就:2009年诺贝尔

  • 钱永健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钱永健

    钱永健(RogerYonchienTsien,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钱永健于197

  • 马丁·查尔菲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马丁·查尔菲

    马丁·查尔菲(MartinChalfie),出生于194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说,这种蛋白已经成为同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2018年3月,获澳门科技

  • 下村修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下村修

    下村修(英文:OsamuShimomura;1928年8月27日-2018年10月19日),男,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已故日本著名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博士学位,毕业于名古屋大学。1951年,下村修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毕业。之后,进入名古屋大学深造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

  • 格哈德·埃特尔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格哈德·埃特尔

    格哈德·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工业大学毕业,1965年获博士学位,化学家。从1973年开始,埃特尔担任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至2004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他是这家研究所的名誉教授。从1997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