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056 更新时间:2024/1/16 22:30:59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NicolaasBloembergen,1920年3月11日—2017年9月5日),布洛姆伯根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美国的肖洛(ArthurLeonardSchawlow)及瑞典的西格班(KaiManneBorjeSiegbahn)一起,因革新了研究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布洛姆伯根和肖洛因研究那些不用雷射就无法探测的现象共获奖金的一半。

基本资料

名:布洛姆伯根

外文名:Bloembergen,Nicolaas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20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2017年9月5日

职业: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

人物介绍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NicolaasBloembergen,1920年3月11日—2017年9月5日),布洛姆伯根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和美国的肖洛(ArthurLeonardSchawlow)及瑞典的西格班(KaiManneBorjeSiegbahn)一起,因革新了研究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布洛姆伯根和肖洛因研究那些不用雷射就无法探测的现象共获奖金的一半。

布洛姆伯根

Bloembergen,Nicolaas

(1920.3.11,尼德兰多德雷赫特)

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和美国的肖洛(ArthurLeonardSchawlow)及瑞典的西格班(KaiManneBorjeSiegbahn)一起,因革新了研究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布洛姆伯根和肖洛因研究那些不用雷射就无法探测的现象共获奖金的一半。他从乌得勒支(Utrecht)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46年接受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职位,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在莱顿(Leiden)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重返哈佛大学,任副教授,1980年成为杰哈德·加迪(GerhardGade)大学教授。1958年入美国籍。194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时,专攻迈射和雷射的基本原理。1953年斯(CharlesTownes)演示了迈射,两年後,布洛姆伯根详述了微粒的极广泛的应用。

西格班(KaiM.Siegbahn,1918年-)因发展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并用以研究光电子能谱和作化学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NicolaasBloembergen,1920-)和肖洛(ArthurL.Schawlow,1921-1999)因在激光和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同分享了198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2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试图运用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通过对光电子的研究来获取物质内部的信息。然而,由于仪器分辨率一直不高,多年来没有重大进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格班和他的同事们将研究β射线能谱的双聚焦能谱仪用于分析X射线光电子的能量分布,发明了具有高分辨率的光电子能谱仪。他们研究了电子、光子和其他粒子轰击原子后发射出来的电子,并系统地测量了各种化学元素的电子结合能。后来,他们又发展了用于化学分析的电子能谱学,开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所谓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或化学分析电子能谱学。X射线光电子能谱学是化学上研究电子结构、高分子结构和链结构的有力工具。西格班开创的光电子能谱学为探测物质结构提供了非精确的方法。

布洛姆伯根被公认为是非线性光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同事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非线性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关于物质对光波场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描述方法;(2)关于光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光波与物质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论;(3)关于光通过界面时的非线性反射和折射的理论。布洛姆伯根将各种非线性光学效应应用于原子、分子和固体光谱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激光光谱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非线性光学的光谱学。在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中,他建立了许多非线性光学的光谱学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四波混频”法,即利用三束相干光的相互作用在另一方上产生第四束光,以便产生红外波段和紫外波段的激光。利用这一方法及共增强效应,可以高精度地确定原子、分子或固体中的能级间隔。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能够描述液体、金属和半导体等物质的非线性光学现象的理论。布洛姆伯根对非线性光学的发展以及对一系列非线性效应的发现,大大地扩展了激光波长的范围,使适用于光谱学研究的激光波段从紫外区、可见光区一直覆盖到近、远红外区。

更多文章

  • 凯·西格巴恩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凯·西格巴恩

    凯·西格巴恩(瑞典语:KaiSiegbahn,1918年4月20日-2007年7月20日)瑞典物理学家。因致力于研发一种用电子检测复合材料成分和纯度的新技术,于1981年与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及阿瑟·伦纳德·肖洛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公认是用电子光谱学(ESCA)发展化学分析技术的带头人。他的父亲

  •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瓦尔·洛格斯登·菲奇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ValLogsdonFitch,1923年3月10日-2015年2月5号),美国物理学家,1980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瓦尔·洛格斯登·菲奇外文名:ValLogsdonFitch出生日期:1923年3月10日逝世日期:2015年2月5日职业:物理学家主要成就:1980年获

  • 詹姆斯·沃森·克罗宁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詹姆斯·沃森·克罗宁

    詹姆斯·克罗宁(JamesWatsonCronin;1931年9月29日-2016年8月25日),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级学府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中文名:詹姆斯·沃森·克罗宁外文名:JamesWatsonCronin国籍:美国出生地:美国芝加哥出生日期:1931年

  • 史蒂文·温伯格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史蒂文·温伯格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Weinberg,1933年5月3日-2021年7月23日),美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基于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的电弱理论获得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史蒂文·温伯格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文学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国家天文学会会员,美国哲学和科学史学会会员,美国中

  • 阿卜杜勒·萨拉姆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阿卜杜勒·萨拉姆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萨拉姆(乌尔都语:محمدعبدالسلام)(1926年1月29日-1996年11月21日),男,巴基斯坦理论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哲学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由于“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萨拉姆与谢尔登·格拉

  • 阿诺·彭齐亚斯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阿诺·彭齐亚斯

    阿诺·彭齐亚斯,德国出生的美国射电天文学家,犹太人,1964年与罗伯特·威尔逊一起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并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阿诺·彭齐亚斯外文名:ArnoPenzias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33年4月26日毕业院校:纽约市立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主要成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诺贝尔物

  • 彼得·卡皮查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彼得·卡皮查

    彼得·卡皮查(ПётрЛеонидович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彼得·卡皮查外文名:ПётрЛеонидовичКапица国籍:苏联出生日期:1894年7月9日逝世日期:1984年4月8

  • 约翰·凡扶累克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约翰·凡扶累克

    约翰·凡扶累克(JohnH.vanVleck1899年3月13日—1980年10月2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安德森与内维尔·莫特(SirNevillF.Mott)、约翰·凡扶累克(JohnH.vanVleck)共获197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该研

  •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1905年-1996年)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因为贡献“磁和无序系统,特别是非晶半导体的电子结构”的理论;和美国物理学家菲利普·沃伦·安德森及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三人共同获得1977年诺贝尔物理奖。中文名: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905年逝世日期:19

  •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PhilipWarrenAnderson,1923年12月13日-2020年3月29日),出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美国物理学家,1977年与内维尔·弗朗西斯·莫特和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20年3月29日,菲利普·安德森逝世,享年96岁。中文名:菲利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