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674 更新时间:2023/12/4 18:33:04

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1928—2017年)(俄语:АлексейАлексеевичАбрикосов),1928年6月25日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物理学家,拥有俄罗斯美国双重国籍,因在超导和超流体领域中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3月29日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市去世,享年88岁。

基本资料

名: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外文名:АлексейАлексеевичАбрикосов

国籍: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

出生日期:1928年6月25日

逝世日期:2017年3月29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国立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职业:俄罗斯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出生地:莫斯科

人物生平

阿布里科索夫1928年生于莫斯科,现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他1951年在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州阿尔贡国家实验室著名科学家。他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二型超导体同时具有超导性和磁性,即在强磁场中仍具有超导性能的现象。

金茨堡1916年生于莫斯科,现为俄罗斯公民。他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俄罗斯莫斯科P.N.LEBEDEV物理研究所理论室主任。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与一些科学家率先提出了有关二型超导体的理论。

莱格特1938年生于伦敦,现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在1964年获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分校教授。莱格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解释原子在超流体状态下是如相互作用和排列的重要理论。

工作经历

金茨堡和阿布里科索夫在1966年曾共同荣获苏联最高奖———列宁奖金。

维塔利·金茨堡早年从事原子能项目工作。正是他与安德烈·萨哈罗夫参与研制了苏联第一枚以锂氘化合物为燃料的热核弹。维塔利·金茨堡身为多国科学院院士,在诸多物理学领域都有建树。难怪诺贝尔奖获得者狄拉克都认为,金茨堡在剑桥的讲学不可不听。

作为病理解剖学院士兼教授,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曾主持对列宁遗体的防腐工作。然而,这位曾在苏联时期任高压物理研究所所长的未来诺贝尔奖得主,在改革初期就远赴美国,从此再未回到俄罗斯。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在靠近芝加哥的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工作。在俄罗斯人才外流造成的最无法弥补的遗憾中,他的离去算一个。

学术道路

莱格特说,在他的学术道路上他最先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学,当时的他并无意从事物理这个给他带来荣誉的学科。

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和青年时代,我脑子里最不愿想的事就是物理。”

这位出生在英国的科学家说:“我的爸爸是(中学的)物理老师,但是我的第一个学士学位是古典文学。”他说,大学快结束时发生的两件事使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一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二是一个过去曾当过数学教师的退休牧师“照顾着我,教给了我很多事情”。

他说这位牧师住在他的中学里,他的指导“让我有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后来莱格特重新开始,拿到了第二个学位———物理学学士。

科研成果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理论材料学研究所所长瓦列里·维诺库尔说:“阿布里科索夫完成了一项革命性发明,这发生在这项发明未被认知和接受的时代。”

阿布里科索夫在朗道和金茨堡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超导和强大的磁场可以同时存在:使超导成为非同质的,让磁力线在涡流中以集束形式穿过超导体。这种方法被称为阿布里科索夫涡旋点阵。

阿布里科索夫理论指出了Ⅱ型超导体的存在。由于包括纳米在内的新技术的发展,阿布里科索夫的涡旋点阵多年来在科技界引起更大的关注。Ⅱ型超导可以成为完善和检验固体物理所有基本概念的试验场。

此外,制造特殊超导体已成为可能,这种材料在高温和磁场的情况下可以保持自己的特性。

这种材料如今可以用来制造医疗器械,如磁共设备,还可以广泛用于物理研究中的粒子加速器。

获得荣誉

据瑞典皇家科学院2003年10月7日宣布,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分享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感言

当有人问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经历有没有帮助他在科学上有所发展时,莱格特说:“哲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他还表示,1965年和1967年他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的接触帮助他迈出了第一步,不过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是几年后在英格兰的萨塞克斯大学完成的。

当他得知获奖的消息后,他说他感到非意外。他说:“我还要继续工作,不过我还真没有想过那笔钱的事。”

65岁的莱格特说:“我感到非常意外。”他说他十分了解一同获奖的87岁的维塔利·金茨堡和75岁的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我很高兴能和他们共同分享这个奖。”

更多文章

  • 里卡尔多·贾科尼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里卡尔多·贾科尼

    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Giacconi),1931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意大利裔美国天文学家,因在X射线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里卡尔多·贾科尼外文名:RiccardoGiacconi国籍:意大利裔美国出生地:意大利的热那亚出生日期:19

  • 小柴昌俊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小柴昌俊

    小柴昌俊(MasatoshiKoshiba,1926年9月19日~2020年11月),生于日本本州岛港口城市丰桥,毕业于东京大学,是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高级顾问和东京大学荣誉教授、神冈实验室资深学术顾问。2002年因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

  • 雷蒙德·戴维斯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雷蒙德·戴维斯

    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Davis,1914年10月14日~2006年5月31日),生于华盛顿,194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系名誉教授。他因为在天体物理学,特别是“探测宇宙中微子”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4的

  • 沃夫冈·克特勒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沃夫冈·克特勒

    沃夫冈·克特勒(WolfgangKetterle,1957年10月21日-)是一位德国物理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中文名:沃夫冈·克特勒外文名:WolfgangKetterle出生日期:1957年10月21日职称: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他的研究专注在冷原子的捕捉,以使这些原子接近绝对零度。

  • 埃里克·康奈尔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埃里克·康奈尔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埃里克·康奈尔(EricA.Cornell,1961—)因在稀薄的碱金属气体中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以及在对这种凝聚物的特性进行早期的基础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与他的同伴、沃尔夫冈·凯特纳(WolfgangKetterle,1957—)和卡尔·韦曼(CarlE.Wiema

  • 杰克·基尔比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杰克·基尔比

    杰克·基尔比(JackKilby,1923年11月8日-2005年6月20日)是集成电路的两位发明者之一。1947年,基尔比获得伊利诺伊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58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基尔比因集成电路的发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

  • 赫伯特·克勒默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赫伯特·克勒默

    赫伯特·克勒默(德语、英语:HerbertKroemer,1928年8月25日-),美国籍德国物理学家,科罗拉多大学教授,2000年因将半导体异质结构发展应用于高速光电子元件中,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赫伯特·克勒默外文名:HerbertKroemer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28年8月25日毕

  •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MartinusJ.G.Veltman,1931年6月27日-2021年1月4日),荷兰理论物理学家,密歇根大学退休教授。2021年1月4日,马丁纽斯·韦尔特曼去世,享年89岁。中文名:马丁纽斯·韦尔特曼外文名:MartinusJ.G.Veltman民族:荷兰出生日期:1931年

  • 杰拉德·特·胡夫特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杰拉德·特·胡夫特

    杰拉德·特·胡夫特,乌得勒支大学教授,1999年与韦尔特曼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195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弗里茨·塞尔尼克的侄孙,二十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中文名:杰拉德·特·胡夫特外文名:Gerard'tHooft出生日期:1946年7月5日职业:荷兰理论物理学家杰拉德·特·胡夫特,乌得

  •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HorstLudwigStörmer,1949年4月6日-),德国物理学家,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人罗伯特·B·劳克林、德国人霍斯特·施特默和美籍华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以表彰他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