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埃里克·康奈尔

埃里克·康奈尔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845 更新时间:2024/1/4 17:01:13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埃里克·康奈尔(EricA.Cornell,1961—)因在稀薄的碱金属气体中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以及在对这种凝聚物的特性进行早期的基础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与他的同伴、沃尔夫冈·凯特纳(WolfgangKetterle,1957—)卡尔·韦曼(CarlE.Wieman,1951—)共同分享了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基本资料

名:埃里克·康奈尔

外文名:EricA.Cornell

国籍:美国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学士,硕士,博士)

职业:科学家、教师

主要成就: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BEC

性别:男

职称:教授

简介

埃里克·康奈尔(EricA.Cornell,1961—)、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Ketterle,1957—)和卡尔·韦曼(CarlE.Wieman,1951—)因在碱金属原子稀释气体中(制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以及在对这种凝聚物的特性进行早期的基础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共同分享了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新物质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发表论文

1924年,年轻的印度学者玻色撰写了一篇论文,用完全不同于经典电动力学的统计方法,导出了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他将论文寄给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期望得到后者认同。爱因斯坦马上认识到该文的价值,立即将其译成德文发表。随后,爱因斯坦又将玻色的方法推广应用到单原子理想气体,并预言这些原子当它们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热运动速度足够慢时将会发生相变,变成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处在这种状态的气体原子,其总自旋一定为整数,即为玻色子。当温度足够低时,这些原本各自独立的气体原子会变成一群“统一行动”的原子,即“凝聚”在一个相同的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形成一个新的宏观物质状态。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物理学家的普遍关注。经过70多年的努力,直到1995年,才由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耳德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JILA)的康奈尔和韦曼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克特勒先后在实验中真正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应当指出,要获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就必须将单原子气体却到绝对零度之上一百亿分之一摄氏度,这是十分困难的。大约在1990年,韦曼应用朱棣文等人发展起来的激光冷却和原子阱囚禁技术拟定了一个在碱原子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方案:先在磁光阱中用激光冷却碱原子,然后再应用射频“蒸发”冷却除掉在磁阱中那些速度快的原子以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所必需的低温。美国JILA小组的康奈尔和韦曼采用上述方案使铷原子系统的温度降低至170nK,并通过在样品上加上足够快的旋转磁场来避免阱中心原子的丢失,终于在1995年6月成功地实现了铷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几乎同时,美国MIT普里特查德(D.E.Pritchard)小组的克特勒用类似的方法实现了钠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由于他通过聚焦在阱中心的强大激光束来阻止原子的丢失,得到了包含更多原子数的凝聚物,使得测量这些凝聚物的性质成为可能。在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做的开创性实验之后,又有20多个研究小组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但是,在这个研究领域,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在的研究小组始终保持着他们的领先地位。

科学意义

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不仅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也有非广泛的应用前景。以芯片技术为例,目前的芯片都是利用普通光线的激光来完成集成电路的光刻,而普通光线的波长是有限度的,所以集成电路的密度已经接近极限。如果利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来完成集成电路的光刻,将会大大提高集成电路的密度,从而大大提高电脑芯片的运算速度。

标签: 埃里克·康奈尔

更多文章

  • 杰克·基尔比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杰克·基尔比

    杰克·基尔比(JackKilby,1923年11月8日-2005年6月20日)是集成电路的两位发明者之一。1947年,基尔比获得伊利诺伊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58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基尔比因集成电路的发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

  • 赫伯特·克勒默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赫伯特·克勒默

    赫伯特·克勒默(德语、英语:HerbertKroemer,1928年8月25日-),美国籍德国物理学家,科罗拉多大学教授,2000年因将半导体异质结构发展应用于高速光电子元件中,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赫伯特·克勒默外文名:HerbertKroemer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28年8月25日毕

  •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MartinusJ.G.Veltman,1931年6月27日-2021年1月4日),荷兰理论物理学家,密歇根大学退休教授。2021年1月4日,马丁纽斯·韦尔特曼去世,享年89岁。中文名:马丁纽斯·韦尔特曼外文名:MartinusJ.G.Veltman民族:荷兰出生日期:1931年

  • 杰拉德·特·胡夫特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杰拉德·特·胡夫特

    杰拉德·特·胡夫特,乌得勒支大学教授,1999年与韦尔特曼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195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弗里茨·塞尔尼克的侄孙,二十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中文名:杰拉德·特·胡夫特外文名:Gerard'tHooft出生日期:1946年7月5日职业:荷兰理论物理学家杰拉德·特·胡夫特,乌得

  •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HorstLudwigStörmer,1949年4月6日-),德国物理学家,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人罗伯特·B·劳克林、德国人霍斯特·施特默和美籍华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以表彰他们发

  • 罗伯特·劳克林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罗伯特·劳克林

    罗伯特·劳克林,1950年出生于美国加里弗尼亚州。1972年在Berkeley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78年毕业于MIT研究生院。1978年后,在BellLabs和LivermoreLab工作,并且在LivermoreLab完成了使他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关于分数量子Hall效应理论的工作。1989年

  • 科昂·塔努吉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科昂·塔努吉

    科昂·塔努吉(Claude·Cohen~Tannoudji),法国物理学家,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博士学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文名:科昂·塔努吉外文名:Claude·Cohen~Tannoudji国籍:法国出生日期:1933年职业:物理学家科昂·塔努吉(Claude·Cohen~Tannoudji)

  • W.D.菲利普斯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W.D.菲利普斯

    W.D.菲利普斯,美国物理学家。1970届朱尼亚塔学院优秀毕业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物理学教授。1996年,他获得了富兰克林研究所A.迈克尔逊奖章。1997年,与朱棣文、科昂·塔努吉(法国)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文名:W.D.菲利普

  • 罗伯特·理查德森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罗伯特·理查德森

    罗伯特·里查森(RobertC.Richardson)教授,1937年6月出生在华盛顿特区,1954年进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1958年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杜克大学,1966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8年加盟康奈尔大学。中文名:罗伯特·理查德森出生地:华盛顿特区

  •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D.Sheriff)生于美国华盛顿州阿伯丁,先后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学士)和康奈尔大学(硕士、博士),主要研究氦-3。1996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D.Sheriff)(美国),以此表彰其对氦-3超流性的发现。现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