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安德鲁·法尔

安德鲁·法尔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556 更新时间:2024/1/15 19:51:30

安德鲁·法尔(AndrewFire),美国科学家、生物医学家,1959年出生于美国,美国科学家、生物医学家。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1998年,他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教授克雷格·梅洛在《自然》杂志上共同发表论,称他们发现了RNA具有可以干扰基因的机制。因在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方面的突出贡献,他俩一起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安德鲁·法尔现任斯坦福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安德鲁·法尔

外文名:AndrewFire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59年

主要成就: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所处时代:现代、近代

人物经历

法尔1959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本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数学,仅用3年时间就拿到学位。他逐渐对涉及生命奥秘的遗传学产生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终身的学术追求。法尔在美国和英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求学和工作,

1998年在美国卡内基学会工作期间,他与梅洛等合作发现了RNA干扰机制。1998年,法尔与好友梅洛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有关发现RNA干扰机制的论文,被同行称为“近一段时间来分子生物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主要贡献

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发现了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

人们的基因组通过从细胞核里的DNA蛋白质的合成机制发出生产蛋白质的指令运作,这些指令通过mRNA传送。他们发现一种可以从特定基因降解mRNA的方式,在这种RNA干扰现象中,双链RNA(double-strandedRNA)以一种非明确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达。安德鲁·法尔这项技术被用于全球的实验室来确定各种病症中哪种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

植物、动物、人类都存在RNA干扰现象,这对于基因表达的管理、参与对病毒感染的防护、控制活跃基因具有重要意义。RNA干扰是一个生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链RNA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达。自1998年发现以来,RNA干扰已经作为一种强大的“基因沉默”技术而出现。RNA干扰作为研究基因运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它可能在将来产生新的治疗方法。科学家认为,RNA干扰技术不仅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强大工具,不久的未来,这种技术也许能用来直接从源头上让致病基因“沉默”,以治疗癌症甚至艾滋病,在农业上也将大有可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沉默”真的是金。安德鲁·法尔这项技术被用于全球的实验室来确定各种病症中哪种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

获得荣誉

所获奖项简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安德鲁·法尔与好友克雷格·梅洛被授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安德鲁·法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和安德鲁·法尔2日被授予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基因技术的使用方面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可能性”。这两位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有效中止有缺陷的基因运传的机制,这为研发控制这种基因和与疾病作斗争的新药提供了可能性。

安德鲁·法尔称:“克雷格和我的工作是研究为什么一些基因会停止运行,我们试图去控制它们,我们发现了一些东西可以有效地中止它们。知道这些基因并不能告诉你它们能做什么,所以如果你能中止它们,你就可以开始了解它们能做什么。”不过,最初发现RNAi现象的是一位华人学者,非常可惜,他没有进一步弄清这是为什么。

获奖感言

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称,诺贝尔奖委员会半夜打来的电话使他感到很惊讶。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称:“我可能在是做梦,或者诺贝尔委员会打错了电话。我最感激的是我的工作得到了承认。”而克雷格·梅洛曾认为有关基因信息流程的研究可能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刻会来得这么快。

法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说,获奖的感觉真是非常美妙,“一开始,我都不敢相信,它也许是个梦,或者有人搞错了,但又想这不可能。能获奖真是太棒了!”他说:“我还是以前的我,我的人生追求仍很简单,那就是研究、科学、教学和家庭。我不想有什么改变。”

因为宣布获奖消息的瑞典处于北欧,与美国所处北美之间存在时差,法尔得知自己获奖时不足凌晨5时,处于睡眠状态。“我还在睡觉,”法尔告诉一名美联社记者,“一名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绅士(给我)打来电话。我最初非常兴奋;事实上,我并没有听清楚对方的姓名,因为我刚刚醒来。”“随后,我觉得自己一定是在做梦,或者对方打错了电话”。最终让这名现年47岁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定心”的因素,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借助于因特网发布的消息。“当消息在(评审委员会)网址上发布时,”法尔说,“我感觉(获奖)消息可能不会有差错”。接受一名路透社记者电话采访时,他坦诚相告: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认可感到极为高兴。不过,与获得诺贝尔奖相比,自己做梦或对方打错电话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这是获奖让他“吃惊”的原因。法尔特别指出,他与梅洛合作所获成果的背后,是其他研究人员作出的努力,包括“创建基础设施、基础理论,让我们得以涉足这一领域,从事实验……”

评委:奖基本原理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历来注重奖励获得多年验证的研究结果,此次把医学奖授予8年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相关成果的法尔和梅洛,似有违惯例。对此,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约兰·汉松解释说,“我们奖励发现某项基本原理……而法尔和梅洛发现的那项原理已经为全世界其他科学家所验证。它已获得正式确认,已是为它颁布一项诺贝尔奖的时候。”两名美国获奖者的成果,名为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就此开创了一个研究新领域,有望让植物、动物和人体的特定基因受到抑制或进入休眠状态,遏制有害病毒和基因变异的影响。简言之,就人体运用而言,核糖核酸干扰或许有助于消除有害基因的作用,为艾滋病、癌症以及其他一些病症的治疗开辟新途径。“这一领域如今看似十分令人鼓舞,”汉松介绍说。但是,他提请大家注意,核糖核酸干扰手段是否能对艾滋病病毒有效,“现在作出结论还为时过早”。即便如此,诺贝尔奖评委之一埃尔娜·默勒还是指出,核糖核酸干扰迄今已对制药业和生物技术工业产生巨大影响。她举例说,至少有一家美国制药企业,眼下完全是依据这一原理生产药品。

标签: 安德鲁·法尔

更多文章

  • 罗宾·沃伦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罗宾·沃伦

    罗宾·沃伦与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中文名:罗宾·沃伦外文名:J.RobinWarren出生日期:1937年6月11日职业:科学家出生地:

  • 琳达·巴克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琳达·巴克

    琳达·巴克博士(LindaB.Buck,1947年1月29日-),美国生物学家,琳达·巴克实验室主要研究气味和信息素怎样被鼻子首先发觉,然后再被大脑转化成不同的感觉和行为。除此以外,琳达·巴克和同事们还致力于引起衰老和决定寿命长短机能的研究。她由于在嗅觉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理查德·阿克塞尔一起获得200

  • 理查德·阿克塞尔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理查德·阿克塞尔

    理查德·阿克塞尔是一名美国医学家,他由于在嗅觉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琳达·巴克一起获得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理查德·阿克塞尔外文名:RichardAxel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46年7月2日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职业:医学家出生地:美国纽约理查德·阿克塞尔,1946年

  • 彼得·曼斯菲尔德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彼得·曼斯菲尔德

    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FRS(英语:SirPeterMansfield,1933年10月9日-),英国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员,诺丁汉大学教授。由于在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他与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一起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彼得·曼斯菲尔德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933年10月

  • 保罗·劳特布尔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保罗·劳特布尔

    保罗·劳特布尔(PaulLauterbur,1929年~2007年3月27日),美国科学家。他致力于核磁共振光谱学及其应用的研究。劳特布尔还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推广应用到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从1963年到1985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副教授,他在石溪大学开展了MRI发展的研究。1985

  • 约翰·苏尔斯顿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约翰·苏尔斯顿

    英国生物家约翰·苏尔斯顿,生于1942年3月27日。1963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6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66到1969年间在美国圣迭戈“索尔克生物研究中心”做博士后,1969年到著名的英国MRC分子生物实验室从事研究,1986年入选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到2000年间任英国剑桥桑格

  • 罗伯特·霍维茨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罗伯特·霍维茨

    罗伯特·霍维茨(H.RobertHorvitz,1947年3月8日-),美国生物学家,以研究线虫动物门的秀丽隐杆线虫而著名。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与悉尼·布伦纳、约翰·E·苏尔斯顿一起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文名:罗伯特·霍维茨外文名:H.

  • 悉尼·布伦纳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悉尼·布伦纳

    悉尼·布伦纳,(SydneyBrenner,1927年1月13日-2019年4月5日),南非生物学家,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悉尼·布伦纳于2019年4月5日在新加坡逝世,享年92岁。中文名:悉尼·布伦纳外文名:SydneyBrenner出生日期:1927年1月13日逝世日期:2019

  • 蒂姆·亨特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蒂姆·亨特

    蒂姆·亨特,1943年2月19日出生,英国生物化学家。中文名:蒂姆·亨特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943年2月19日职业:生物化学家蒂姆·亨特,1943年2月19日出生,英国生物化学家。蒂姆·亨特理察·蒂莫希·「蒂姆」·亨特爵士,FRS(SirRichardTimothy"Tim"Hunt,1943年2

  • 利兰·哈特韦尔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利兰·哈特韦尔

    利兰·哈特韦尔,生于1939年,在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工作,他因为发现了控制细胞周期的一类特异基因而受奖。其中一个叫“启动器”(start)的基因对控制每个细胞周期的初始阶段具有主要作用。哈特韦尔还引入了一个概念“检验点”(checkpoint),对于理解细胞周期很有帮助。荣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