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爱新觉罗·弘时

爱新觉罗·弘时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985 更新时间:2023/12/10 13:09:59

爱新觉罗·弘时(1704年—1727年),满族,1704年出生,清朝雍正帝第三子,乾隆帝的异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出生,生母是齐妃李氏。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过继给允禩。他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抑郁而终,年仅二十四岁。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后,追复弘时的宗籍。弘时嫡福晋姓董鄂氏,是尚书席尔达的女儿。有两个妾,一是钟氏(钟达的女儿),一是田氏;有一子永珅(钟氏所生),4岁夭折。《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基本资料

中文名:爱新觉罗·弘时

外文名:AisinGioroHongshi

国籍:大清帝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1704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1727年9月20日)

出生地:北京/雍和宫

父亲:爱新觉罗·胤禛

母亲:齐妃李氏

爷爷:爱新觉罗·玄烨

奶奶:孝恭仁皇后

兄弟:爱新觉罗·弘晖、爱新觉罗·弘昐、爱新觉罗·弘昀、爱新觉罗·弘历

姐姐:和硕怀恪公主

儿子:永珅

人物生平

爱新觉罗·弘时,清朝雍正皇帝第三子,乾隆皇帝的异母哥哥,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出生,生母是齐妃李氏。

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慎,因而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削除宗籍,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抑郁而终,只有二十四岁。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清高宗乾隆皇帝继位之后,追复弘时的宗籍。

雍正对弘时的处罚也是很严厉,直接将他过继给政敌允禩做儿子,轰出了紫禁城,并且在雍正四年将允禩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二月,对弘时做了同样处理。

弘时的政治生命百分百已经完结,此时的弘时一定是郁闷至极。终于弘时在被除名后一年半于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死亡,故而最大的可能是,弘时被严厉打击后因过度抑郁而死的。

康熙帝一生儿女虽多,但是他在世时,仅有三个皇子被册封有亲王爵位: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

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册封皇三子胤祉之长子弘晟,皇五子胤祺之长子弘昇,两人为“世子”,即表示弘晟、弘昇是未来的亲王爵位继承人。

在当时,三位亲王中,其他两位亲王的儿子均被封为“世子”,唯有胤禛除外。当时,弘时已经年满17岁,按照清朝律例,宗室只要年满15岁即可授爵,符合条件的弘时当时却没有受封,确实令人不解。

如果说,弘时因为不是胤禛嫡长子而未受封的话,但胤祺之子弘昇亦是侧福晋所生,因为胤祺并无嫡子,故而仍被封为“世子”,所以庶子并不能成为弘时未受封的理由。

又假如说,当时的弘时“行为不谨”已初现端倪,因而康熙未予封爵的话,那也无法解释,对于弘时这样一个“行为放纵不谨”的成年长子,雍亲王胤禛为何没有为他另择府邸,与他分府别居呢?

更无法解释的是,在雍正即位进住大内后,为何还带着这样一个“不肖子”一起搬进皇宫了呢?

若说雍正与弘时一起居住,正是为了对他加以约束和管教,那为什么仅仅三年以后,雍正又以“弘时其人放纵不谨,断不可留于宫廷”为借口,将弘时逐出紫禁城呢?

弘时即便再“放纵不谨”,毕竟也是皇家子嗣,是雍正的亲儿子,雍正对待弘时,不可能如儿戏一般,因为厌弃弘时,便顺其自然发展,直至弘时犯下大罪非被逐出宫廷不可?

如果说,弘时不受康熙喜爱,所以未被册封,则更不符合常理常情。弘时是帝孙不假,但是康熙子女儿孙众多,其时康熙已经年近古稀,除非弘时当时已经恶名远播,或者由胤禛亲自向康熙陈情,否则康熙怎么可能单独留下弘时不给册封?在康熙众皇子中,亲自代儿子拒绝册封的事情是闻所未闻的。大不了日后犯了过错再剥夺爵位而已,难道还“未雨绸缪”至如此这般?

有学者以为,弘时未被封为世子,原因可能有如下两点:

1.康熙封弘时为世子的记录,被雍正删去不存了。

2.存在其他不为今人所知的原因,但绝不会是因为弘时自身的品质问题。

除了康熙五十九年这次册封外,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刚刚即位的胤禛亲自颁谕内阁,将“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俱封为亲王。二阿哥之子弘晳,封为郡王”。

其中,雍正甚至将被幽禁的“废太子”胤礽之子封为郡王,却独独对自己的皇长子没有任何封授,于情、于理皆不通。

皇子、皇孙的爵禄并非皇帝可随心所欲地决定的,是由宗人府专门负责,在皇子成年后,即须向皇帝奏请封爵。除非有正当理由,即便是皇帝,对于理应享受爵位封禄的皇子,却冷落一旁,也是不符合常规的。那么多皇亲国戚、文武大臣看在眼里,身为国之表率的皇帝,怎可如此轻率?

正史里没有任何有关弘时爵位的记载,更没有弘时为何“至死”都没有任何爵禄的记载。越难解释的事情,其实往往越好解释,应当是弘时当时并非没有任何爵位,而是被删去不存了。

轶事典故

弘时为允禩一党求情、替贝勒苏努无辜的子嗣鸣不平,更是对雍正如今的“殃及无辜”十分看不过眼,最后又加不知悔改、指责与雍正的行为,导致雍正放弃了这个实际意义上的“长子”,更是在不久后去世。

而乾隆在晚年恢复允禩、允禟宗籍时,给出了这么一个解释:圣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之,若将有待。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归入。此实仰体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绪,想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其中是乾隆的修辞还是雍正临终前的心愿,就不得而知了。

家庭成员

祖父: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父亲:爱新觉罗·胤禛(yìnzhēn)(满语:injen),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

母亲:齐妃李氏(1676年—1739年),知府李文烨之女。雍正帝的妃嫔之一。康熙十五年出生雍正帝为雍亲王时,李氏为侧福晋。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未时,生皇二女和硕怀恪公主。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子时,生皇子弘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酉时,生皇次子爱新觉罗·弘昀。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十三日子时,生皇三子弘时。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被诏封为齐妃。同年二月二十二日,行齐妃册封礼。乾隆四年四月十二日,齐太妃病重。四月十三日,齐太妃移到北海五龙亭。乾隆四年(1739年)四月二十四日,齐太妃病逝,终年63岁。乾隆四年四月二十八日,齐妃金棺奉移到一田村殡宫暂安。十二月二十四日,齐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入葬泰陵妃园寝。

兄弟:

爱新觉罗·弘晖,雍正帝嫡长子(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母孝敬宪皇后。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乾隆帝即位之后追封大哥为和硕亲王,谥号端。

爱新觉罗·弘昐(1697年7月19日-1699年3月30日),清朝雍正帝的儿子(实际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皇次子弘昀、皇三子弘时的同母哥哥。母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殇,年3岁。

爱新觉罗·弘昀(1700年9月19日-1710年12月10日),清朝雍正帝第二子,母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殇,年11岁。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胤禛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十一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次年改元为乾隆元年。

爱新觉罗·弘昼(1711年-1770年),雍正帝第五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出生,与乾隆帝同年。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母纯悫皇贵妃耿氏。乾隆三十五年弘昼薨,谥恭,是为和恭亲王。

福宜(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康熙六十年正月),母敦肃皇贵妃(实际上的雍正帝第七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

福惠(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母敦肃皇贵妃(实际上的雍正帝第八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乾隆帝追封弟弟为和硕亲王,谥号怀。

福沛(雍正元年五月初十-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母敦肃皇贵妃(实际上的雍正帝第九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

爱新觉罗·弘曕,是雍正帝的第六子,母谦妃刘氏。实际排行为第十子,是乾隆最小的弟弟。他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亥时,母亲是谦妃刘氏。弘曕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继子。允礼的第一个儿子在六个月的时候夭折,没有子嗣。乾隆三年(1738年)三月,和硕庄亲王允禄奏请把弘曕过继给允礼,乾隆准奏,并命其承袭果亲王。后弘曕获罪降为多罗贝勒,死前又恢复为多罗郡王,谥为恭,故称为多罗果恭郡王。他幼时常住在圆明园,又被称作“圆明园阿哥”。

姐妹:

皇长女(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母懋嫔宋氏。康熙三十三年三月生,未逾月夭折。

皇次女和硕怀恪公主(1695年-1717年),雍正帝第二女,是雍正唯一活至成年的女儿。母为齐妃李氏,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生于藩邸。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封郡君,七月晋郡主,九月下嫁星德。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三月逝世,年二十三。雍正元年追封为和硕怀恪公主。

额驸星德,一作性德,又作兴德,纳喇也作那拉。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命往达里刚爱操练蒙古兵。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召还。乾隆元年(1736年)去世。

皇三女(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母懋嫔宋氏,时为藩邸格格,未逾月殇。

皇四女(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康熙五十六年五月),母敦肃皇贵妃,时为藩邸侧妃。

儿子:爱新觉罗·永珅(1721年—1724年)

文献记载

《汉文谕旨汇编》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总理事务王大臣奉(乾隆)上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雍正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取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钦此。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关于弘时的记载:

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清朝玉牒中关于弘时的记载:

(雍正)第三子弘时,一。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知府李文烨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嫡妻栋鄂氏,尚书席尔达之女。妾钟氏,钟达之女。妾田氏。

《清皇室四谱》关于弘时的记载:

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

《爱新觉罗宗谱》关于弘时独子永珅的记载:

(弘时)第一子永珅,康熙六十年辛丑七月二十日午时生,母妾钟氏,钟达之女。雍正二年甲辰正月初六日申时卒,年四岁。

削籍详情

节选自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第五章第一节

雍正帝与三阿哥弘时的关系,反映出在公开实施秘密建储初期,清帝家庭因皇权传承问题,仍旧引发出父子间的激烈冲突。它与康熙晚期储位之争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是我们考察康雍之际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时,不可忽略处。

近年的文学影视作品中,雍正帝杀子的情节往往被加以渲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说法其来有自。

曾任清史馆协修的唐邦治先生,首先提出雍正杀子说。他于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谱》一书中指出,“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

孟森先生在《海宁陈家》一文中,根据《清皇室四谱》的记载也说:“弘时长大,且已有子,忽于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夫‘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语颇浑沦,何至处死,并削宗籍?”“世遂颇疑中有他故。”孟森先生推论弘时的死因,与“世宗大戮其弟”有关:“世宗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弘时不谨而有所流露,高宗谨而待时始发也。”

清朝宗室金承艺也根据《清皇室四谱》的记载认为,弘时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日获罪除宗,并于当天死去。“他的死不是被诛戮,就是被世宗赐令自尽了。”

金承艺先生还联系到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六日,雍正皇帝在一位总兵因弟涉嫌某案而自请处分折上,批有:「朕尚有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等语。指出雍正帝将亲子骨肉与冤家胤禩等相联结,等于将弘时被赐死、除宗的原因,做了一次约略的说明。

关于允禩之死因,在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曾说过,儿时与其弟溥杰在宫里某处里面的香炉中,挖出一封乾隆皇帝所留书信,上面写道:”打开此信者,皆不是我的子孙”。根据:末代皇帝溥仪、溥杰、贾英华《末代皇帝的後半生》《末代皇弟溥杰传》溥仪晚年时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专门记载了儿时玩耍时看见雍正皇帝的密诏这件事,虽避免记忆有误最终删掉相关文字。但另一个亲历者——溥杰,在后来的访谈中向历史学者贾英华详细描述养心殿神龛里发现藏有乾隆皇帝晚年时疑似留下雍正皇帝的密诏,乾隆皇帝有意揭开这段关于允禩和允禟的死因真相并只允许纪录历史在于野史或非正史上。

事实上,弘时并没有被雍正帝处死,但确实受到极为严厉的惩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甫登皇位的乾隆帝颁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乾隆帝的上述话语,使人认为弘时被削除宗藉,是因行为放纵所致,但其具体缘故,却又语焉不详。值得注意的是,《清高宗实录》有意不载其后庄亲王允禄等人关于恢复弘时宗籍的奏折,而它则是澄清弘时之死疑点的有力史证。

允禄等人的有关奏折如下:

“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谨奏,为钦奉上谕事。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月奉上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钦此。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臣等查三阿哥从前原因阿其那获罪株连,与本身获罪撤去黄带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笃念兄弟之谊,欲仍收入谱牒,于情理允宜。应钦遵谕旨,将三阿哥仍载入玉牒。俟命下之日,交与宗人府办理可也。谨奏请旨。依议。”

允禄等人的奏折表明:

第一,弘时是因允禩之事牵连获罪。

第二,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以前,雍正帝已将弘时逐出紫禁城皇宫,勒令他去做允禩之子,宣告父子之情已绝。

第三,弘时受到上述严惩后,并未按照雍正帝的希望改变立场,因而与皇父的关系愈加恶化。于是雍正帝对弘时的惩治进一步升级,四年(1726年)正月将允禩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二月,对弘时做了同样处理。

第四,弘时被撤去黄带后,由其皇叔允祹约束养瞻。这比允禩亲子弘旺在其父获罪后“发往热河充军”,继而又被长期拘禁的境况,尚强出许多。弘时为雍正帝所杀之说,不能成立。

雍正帝并未杀子,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记载弘时情况相对最为详尽的史料,目前所见只有清朝玉牒。其中有关弘时的记载如下:

“(雍正)第三子弘时,一子。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知府李文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嫡妻栋鄂氏,尚书席尔达之女。妾钟氏,钟达之女。妾田氏”。

玉牒提供了弘时去世的准确日期,《清皇室四谱》即是以此为依据。所不同者,玉牒只是说弘时在该日去世,而《清皇室四谱》则说在该日,即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日“削宗籍死”。根据上引允禄等人奏折,弘时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至五年(1727年)八月去世,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足见《清皇室四谱》有误。何况雍正四年(1726年)八九两月,允禩、允禟已先后故去,雍正帝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这种情况下,他更不会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独独对弘时不依不饶,下令将他处死。《清皇室四谱》所言弘时“削宗籍死”,是只根据前引《清高宗实录》所载乾隆帝谕旨中“皇考特加严惩”一语,做出的错误判断。

按常理而言,弘时应是雍正帝择嗣时的首要人选。因为他既在诸子中排行最先,又已成人,且有子嗣,其生母李氏在雍邸时已是侧福晋。雍正帝为何不喜欢弘时呢?

弘时20岁以前,先后经历了康熙帝的两废太子,诸皇子为谋取储位拉党结派,明争暗斗,皇十四子允禵率师西征,收复藏地,康熙帝猝死,胤禛获取皇位等一系列大事。乾隆帝称弘时“放纵”、“不谨”,表明他具有率直、任性的性格特征。尽管尚无史料予以证实,但根据雍正帝其后勒令他去做允禩之子这一情况,似可判断早在雍正帝继位前,弘时对于允禩等人,即有一定好感,他对康熙朝晚期储位之争的看法,具有与其父胤禛截然不同的倾向性。因此,雍正元年雍正帝秘密建储时,当然要将这位怀有异志之子,排除在外。然而,雍正帝秘密建储后,这对父子的关系逐步恶化,双方矛盾的性质,也随之改变。

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的秘密建储虽然做得十分缜密,但仅3个月后,便由他本人泄露了天机。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帝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这是一个意味深长之举:在位皇帝特遣未来的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对于雍正帝这一举措最为敏感,且又因之最为沮丧者,莫过于弘时。一年后,他的疑虑再一次被证实。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祭景陵”。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他进一步倒向雍正帝的反对派允禩一方,对其父所做一切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雍正帝的继位,使允禩等人所拥戴的皇十四子允禵帝梦成空,他们做为新帝的反对派,受到皇权的制约和打击。从实质上看,雍正帝与弘时的矛盾,具有维护或削弱皇权的性质,随着弘时与其父关系的恶化,他已逐步站到皇权的对立面,为皇权所不容。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帝继位后与弘时之间矛盾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从中也反映出秘密建储之举以及雍正帝对允禩等人的打击逐步升级,对于他与弘时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雍正帝继位初始,对弘时尚怀有父子之情,为其择师一事,颇费心思。这说明他对弘时尚抱有一定希望,认为后者或许能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有所长进,改弦更张,使父子关系得到改善。福建漳浦人蔡世远被雍正帝选做弘历与弘昼的师傅之一。史载,王懋竑上任后,与蔡世远“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

看来,雍正帝继位后,即阖家迁入紫禁城皇宫,弘时虽已完婚生子,但亦同住宫内,并未分府另居。雍正帝所称弘时“断不可留于宫庭”,即指此而言。清宫每年岁末,例由皇帝向大臣颁赐福字。元年十二月,雍正帝“命书房中有未得福字者,令亲诣养心殿”。

而当时适逢“三阿哥奉差出府”,王懋竑“不往书房,不得与赐,而蔡公独得之。次日,三阿哥言当请赐”,王懋竑“以小臣不敢请”,与张廷玉(时任户部尚书)相商,张廷玉对他的态度深表赞赏。这件事中,弘时的率直性格与王懋竑的谨小慎微作风,都表露无遗。弘时的“奉差”则表明,此时雍正帝与弘时的关系尚未破裂。

影视形象

《南少林》淳于珊珊饰演弘时

年份

影视版本

演员

1987

满清十三皇朝

霍永富

1997

雍正王朝

姜光宇

2001

玉指环

王耀庆

2004

南少林

淳于珊珊

2008

上书房

史林

2011

步步惊心

瞿澳晖

2012

后宫甄嬛传

邬立鹏

2013

王者清风

李泰

2014

来自星星的继承者们

文卓

2016

美人香

王柯达

2017

后宫如懿传

李解

标签: 爱新觉罗·弘时

更多文章

  • 乌拉那拉如懿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乌拉那拉如懿

    乌拉那拉·如懿,《后宫·如懿传》女主角、《后宫甄嬛传》的重要角色,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乾隆皇帝的侧福晋、娴妃、皇后。中文名:乌拉那拉·如懿外文名:NARAC,suchasYiUral别名:乌拉那拉·青樱饰演:张妍、周迅配音:唐静性别:女登场作品:《后宫·甄嬛传》《后宫·如懿传》年龄:19岁(出场时

  • 慎靖郡王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慎靖郡王

    爱新觉罗·胤禧(1711年2月27日—1758年6月26日),改名允禧,字谦斋,号紫噊,别号紫琼崖道人、春浮居士。清朝宗室大臣,康熙帝第二十一子,书画家、诗人,母为熙嫔陈氏。九岁从幸塞外,雍正八年(1730)二月,封固山贝子,晋封贝勒。十一年,授镶黄旗满洲都统。十三年,授宗人府左宗正、正黄旗汉军都统

  • 奕訢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奕訢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

  • 纳兰容若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

  • 孔尚任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孔尚任

    孔尚任(1648年11月1日—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说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主要作品有传奇剧《桃

  • 噶尔丹

    名人大全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噶尔丹

    绰罗斯·噶尔丹(Galdan,源自藏语“甘丹”,意为兜率天,1644年—1697年),又作嘎尔旦、噶勒丹,准噶尔部人,绰罗斯氏,号博硕克图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准噶尔部贵族首领,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卫拉特)准噶尔汗国大汗,也先的后裔。[1-2]噶尔丹幼年在西藏班禅和达赖处学

  • 孝康章皇后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孝康章皇后

    清世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年12月31日-1663年3月20日),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帝登基后先改隶汉军镶黄旗,后改隶满洲镶黄旗),生于崇德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太祖元妃同宗侄孙女,佟图赖之女,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顺治十年(1653年)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烨(康熙帝)。

  • 王炽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炽

    王炽(1836—1903),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一品的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年轻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

  • 张广泗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广泗

    张广泗(?—1749年),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名将。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知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职贵州思州。后平定准噶尔、苗疆等地,晋升为轻车都尉。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他追随鄂尔泰征讨苗疆,屡立战功。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出任贵州巡抚,张广泗深得鄂尔泰信任,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 旻宁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旻宁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蒙古称之为托尔格勒特汗,年号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