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噶尔丹

噶尔丹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76 更新时间:2023/12/6 3:00:59

绰罗斯·噶尔丹(Galdan,源自藏语“甘丹”,意为兜率天,1644年—1697年),又作嘎尔旦、噶勒丹,准噶尔部人,绰罗斯氏,号博硕克图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准噶尔部贵族首领,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卫拉特)准噶尔汗国大汗,也先的后裔。[1-2]噶尔丹幼年在西藏班禅和达赖处学佛法。1670年(康熙九年),其兄僧格珲台吉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噶尔丹自西藏返回,击败政敌,成为准噶尔部珲台吉。噶尔丹夺得准噶尔统治权后,积极向外扩张,先后击败和硕特部,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威逼北京。康熙遂发动三征噶尔丹之役。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第三次征讨噶尔丹时,噶尔丹死于科布多。[1-2]噶尔丹的一生兼有多重身份,既是僧俗领袖又是蒙古民族历史人物,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噶尔丹是17世纪后半叶蒙古社会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对蒙古各部的统一,促进蒙古社会的向前发展,对准噶尔汗国的巩固和发展,为后来噶尔丹策零时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西域和蒙古草原,为清朝的大统一打下了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起了破坏作用。

基本资料

本名:绰罗斯·噶尔丹

别名:嘎尔旦、噶勒丹,博硕克图汗

所处时代:17世纪(清朝前期)

民族族群:蒙古族

出生地:今新疆伊犁

出生日期:1644年

逝世日期:1697年

主要成就:把卫拉特联盟推向准噶尔汗国,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

绰罗斯·人物生平

1644年(清顺治元年),准噶尔部玉姆阿噶生下噶尔丹,为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西藏黄教上层特派人到准噶尔,认定噶尔丹为西藏尹咱呼图克图的第三世化身。

1656年(顺治十三年),噶尔丹入藏学经,在拉萨见到达赖喇嘛后,去札什伦布寺拜班禅博克多为师,成为座主班禅,接受佛学教育。

1662年(康熙元年),四世班禅圆寂后,噶尔丹到拉萨,在达赖喇嘛门下学经。他表现出色,学有所成,颇受五世达赖喇嘛的赏识。

1666年(康熙五年)11月23日,噶尔丹随同到拉萨朝圣的僧格夫人策妄札勒姆回准噶尔。其不仅主持重要的宗教仪式,曾用蒙古文翻译了大量的藏文经典,为去世的鄂齐尔图车臣汗的儿子噶尔达玛举行超度仪式。

1668年(康熙七年)4月初,俄国使者伯林与僧格就惕列乌特人等问题会谈后,于同月6日,噶尔丹在接见了俄国使者伯林。

1669年(康熙八年)10月,噶尔丹接见了俄国使者鲁兹次基,为报复僧格使者伊什被俄国当局投入托木斯克监狱的行为,噶尔丹不给鲁兹茨基一行提供食宿,并将其关进布哈拉地下牢房。

1670年(康熙九年)9月,僧格洪台吉被对立派车臣台吉暗杀。在西藏朝拜布施的噶尔丹经其母雅穆阿噶的奉劝和五世达赖的允准,还俗后赶回卫拉特蒙古,招集僧格的逃散部众千余骑,向阿尔泰进发,车臣率万骑迎战。噶尔丹“独当先,越马挺枪,最深入,斩杀百十骑,溃其军”。车臣退至阿尔泰山口,噶尔丹追及决战,获得胜利。车臣身死,卓特巴巴图尔逃亡青海。

1671年(康熙十年)初,噶尔丹博硕克图即位成为绰罗斯部洪台吉,并婴其兄妻阿奴塔娜为哈敦,以此身份还俗,噶尔丹开始整顿内部,“招徕归附,礼谋臣相土,宜课耕牧。”冬,住牧于哈喇禾木一带的杜尔伯特达赖台什之孙阿勒达尔台什,率部投奔了噶尔丹。

1672年(康熙十一年)正月,噶尔丹继僧格成为准噶尔首领后,即向清政府上疏,要求承认其继僧格之位的合法性,得到了清政府的确认。6月,由五世达赖授予珲台吉的印章。沙俄政府借护送僧格派往莫斯科交涉的代表涅乌芦思返回准部之机,派遣卡尔瓦茨基到噶尔丹牙帐活动。10月,噶尔丹接见了卡尔瓦茨基,要求他转告沙俄当局不要阻拦噶尔丹的代表,并遣送他们去莫斯科,同时要求沙皇“把过去几年从各卫拉特王公处迁往俄国境内的臣民予以送还”。

主词条:准噶尔汗国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和硕特部昆都伦乌巴什之孙丹滓洪台吉,率部投靠噶尔丹;土尔扈特部衮布台吉也拥众来归。噶尔丹将他们安罝于乌陇古湖、布拉干和青格勒河一带。随后,噶尔丹借口其从兄第巴噶班第与僧格有隙,发兵讨伐巴噶班第及其父楚琥尔乌巴什,但出师不利,兵败受挫,求庇于鄂齐尔图车臣汗。不久,噶尔丹又与鄂齐尔图车臣汗反目为仇。

1674年(康熙十三年),噶尔丹派使臣桑吉克和格苏勒到莫斯科,转达了卫拉特人“愿意与伟大国君的乌克兰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互市”的愿望。此外,噶尔丹撤销其父亲和兄长不允许俄国人进入领地的禁令“允许俄罗斯人通过卫拉特领地进入中国内陆地区。

1675年(康熙十四年),鄂齐尔图车臣汗与楚琥尔乌巴什联兵进攻噶尔丹失败。

1677年(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自斋尔的特莫火拉地方向鄂齐尔图车车臣汗发起攻击”,“戕鄂齐尔图,破其部”。鄂齐尔图车臣汗部众部分为噶尔丹所并,部分逃到青海、甘肃交界处,其妻多尔济拉布坦率少数随众逃往伏尔加河畔土尔扈特汗国。噶尔丹实现了“胁诸卫拉特奉其令”的目标,成为卫拉特汗。噶尔丹攻杀鄂齐尔图车臣汗后,遣使献俘及“以阵获弓矢等物来献”,康熙拒受献物,但对每年常贡之物照例收纳。

1678年(康熙十七年),噶尔丹平定杜尔伯特、辉特等漠西卫拉特各部,形成比较统一的政权。同年冬天,达赖派遣使者向噶尔丹洪太吉授持教受命王即丹津博硕克图汗称号。噶尔丹随后举兵侵青海,但行军11日后即撤归。

1679年(康熙十八年)7月,噶尔丹领兵3万,“将侵吐鲁番,渐次内移,往后西套,前哨已至哈密”,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驻屯在甘州附近撒里维吾尔族地方的军队征收硫黄、倭铅等贡赋”。其后维疆地区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即阿帕克和卓)和卓伊达雅图勒拉投身噶尔丹麾下。

1680年(康熙十九年),噶尔丹应达赖喇嘛之请,派兵帮助天山南路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与“黑山派”争斗,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在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叶尔羌汗国灭亡。随后兵锋直指青海边界,但因清军把守严密,噶尔丹逗留几日后撤兵。

1681年(康熙二十年)之后,噶尔丹开始向西扩张,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噶尔丹率骑进攻哈萨克头克汗,噶尔丹虽“丧师返国,未尝挫锐气,益征兵训练如初”,并遣使警击,“汝不来降,则自今以往,岁用兵,夏蹂汝耕,秋烧汝稼,今我年未四十,迨至于发白齿落而后止”。次年,噶尔丹再发兵,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擒获头克汗之子作为人质,押往西藏,“以畀达赖喇嘛”,使哈萨克之地成为西蒙古准格尔部的领土的组成部分之一。之后,准噶尔直抵锡尔河沿岸的诺盖人(高加索突厥人)部族聚居区—“美人国”。1683(康熙二十二年)—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噶尔丹与费尔干纳的布鲁特人、乌兹别克人进行战争。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秋,噶尔丹在远征布鲁特人时,其部队到达帕米尔的穆尔加布河,甚至远征到了萨雷阔里山。不久,准噶尔骑兵占领费尔干纳使乌兹别克汗国。到17世纪70年代末,噶尔丹已将准噶尔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伊犁河谷,冬营地有额尔齐斯河(也尔的石河)、博尔塔拉等地。此时准噶尔的统辖地域,北鄂木河,沿额尔齐斯河溯流而上,抵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哈萨克人的游牧地,东达鄂毕河。准噶尔统治了天山南路的南疆地区,并将势力扩展到七河流域与伊塞克湖地区。

主词条:三征噶尔丹、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军3万,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蒙古游牧地区。8月,土谢图汗仓促迎战,初战即失利。噶尔丹的骑兵乘势击溃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两部,掠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牧地,致使喀尔喀蒙古诸部举部内迁,“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此时,准噶尔内部发生分裂,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索诺木阿拉布坦、丹津鄂木布均已成年,噶尔丹与亲信奈冲鄂木布合谋,毒杀索诺木阿拉布坦,试图谋杀策妄阿拉布坦未果,策妄阿拉布坦开始逃亡。冬,噶尔丹率兵追击,在乌兰乌苏被策妄阿拉布坦全歼。同年11月,楚琥尔乌巴什之子额琳臣率“子弟台吉十余人,弓箭手三百余人,计一千余口,来投皇上”。分裂使噶尔丹兵员锐减、失去根据地,噶尔丹随即进入漠南蒙古,劫掠驼马牛羊,以图发展。秋,噶尔丹派达尔汗宰桑到伊尔库茨克请求沙俄出兵。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2月,噶尔丹派阿尤吉达尔汗哈什克到涅尔秦斯克,向地方军政长官费德罗斯科利彼茨通报有关漠北蒙古的情况,希望沙皇政府能给与军事援助。5月,噶尔丹在沙俄殖民者的支持和怂恿下,集兵3万,渡乌札河,扬言请俄罗斯兵,会攻喀尔喀。康熙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备边,征调科尔沁、喀喇沁等部兵至阿喇尼军前。6月,噶尔丹进入乌尔会河以东地区,尚书阿喇尼领军阻截,兵败。7月,常宁所部在乌珠穆沁败于噶尔丹。29日,噶尔丹率劲骑2万,屯兵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噶尔丹驻乌兰布通峰顶,于峰前布设“驼城”,严密守御。8月,福全率军向乌兰布通发起进攻,连战3日,大败噶尔丹。同时策妄阿喇布坦乘其出兵喀尔喀时,“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噶尔丹率余兵千余,逃往漠北,以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基地,恢复生机。

1691年(康熙三十年),噶尔丹派人到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的图巴河沿岸图巴族聚居区活动。

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夏秋之间,噶尔丹多次致书康熙,要求把喀尔喀七旗蒙古牧民发回故土统治,以实现“我长北方”的宿愿,但遭到康熙拒绝。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8月,康熙密谕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沙津遣人详约噶尔丹。11月,噶尔丹率兵6000人,沿克鲁伦河而下,至河源处屯聚,于巴彦乌兰(今蒙古温都尔汗西)肆掠牲畜,并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将大举内犯漠南”。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2月,康熙再次亲征,以三路清军约期夹攻。5月,清西路军在大将军费扬古率领下,于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率数十骑遁。6月,噶尔丹部将丹济拉偷袭翁吉(今蒙古阿尔拜赫雷东南),企图劫夺军粮,被清军大败。昭莫多战后,噶尔丹的处境十分困难,部众四散逃亡。此时伊犁河流域已为宿敌策妄阿拉布坦所控制,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息特汗国阿玉奇汗与策妄阿拉布坦结成了反噶尔丹联盟,沙皇俄国视噶尔丹已成政治包袱而拒于接纳,回部、青海、哈萨克皆隔绝叛,清朝封锁了噶尔丹往青海、西藏去的道路。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3月初,噶尔丹流窜到阿察阿木塔台地方,“噶尔丹所,有诺颜格隆阿喇儿拜,下有一百余”,噶尔丹“遣人约丹济拉,会于阿察阿木塔台”。4月4日,噶尔丹在科布多地区布颜图河边的阿察阿木塔台地方病亡。

噶尔丹死后,护从丹济拉等火化其遗体,携骨灰与噶尔丹之女钟察海率部准备降清。但策妄阿喇布坦派遣的堪都等尾随而来,噶尔丹的骨灰和女儿钟察海、诺颜噶隆、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等均落入策妄阿喇布坦手中。丹济拉和部落失散,在哈密见到其子后,一起降清,清朝将其安置在八旗察哈尔内。

此后,清朝以断绝贸易相威胁,策妄阿喇布坦于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8月、1702年(康熙四十年)分别将噶尔丹的骨灰和钟察海送入清朝。

绰罗斯·主要成就

17世纪70年代早期,在生存空间和属民实物税征收方面,噶尔丹对俄秉持对抗政策。在17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噶尔丹对俄的态度转向以合作为主。随后,噶尔丹向俄国主动靠拢、寻求结盟的政策日趋明显,1671年(康熙十年)到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噶尔丹差不多毎年都要派使团带着大量礼物到西伯利亚各大城市和莫斯科。

噶尔丹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政府之间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进军喀尔喀蒙古为界,区划为前后两个阶段:1671年(康熙十年)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噶尔丹积极改善与清朝的关系屡遣使团到清朝访问、贸易并争取康熙帝对自己的承认和支持,清政府也做出积极回应,对准噶尔采取以“优待”、“笼络”为主的政策;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至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双方关系以军事冲突为主。

准噶尔的商队一般随贡使同行,多在每年春、秋二季。准噶尔牧民所用的棉絮、棉线以及台吉、宰桑用的绸缎、丝绣等物,均需向中原地区购买,准噶尔贵族对中原所产之奢侈品十分倾慕。噶尔丹派往内地的商队日益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改变对准噶尔贡使和商队的限制后,双方关系恶化。

噶尔丹在天山南路的统治确立前,即着手加强军事集权统治体制。1677年(康熙十六年)至1678年(康熙十七年),噶尔丹发布了一项敕令,不允许准噶尔各爱玛克居民自由迁徙,要求所属官员不延误税赋征收,并采取一系列保证兵源、改善作战装备的措施,使准噶尔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还采取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

在南疆地区,噶尔丹扶植阿帕克和卓“使总理回地各城,为准噶尔办理回务”,而阿帕克和卓每年向准噶尔贵族上缴大量贡赋,噶尔丹为缓和维吾尔人与准噶尔贵族统治的矛盾,曾发布第二项补充敕令,规定:“霍屯人的村落应由霍屯人自己的法庭来裁决,共同的(人民的)诉讼,应由这里的高等法庭来处理”。同时禁止南疆地区的奴隶买卖,准噶尔贵族还对代理人实行“人质制”,当时的维吾尔封建主为和卓家族,都有自己的亲属作为人质在伊犁生活,准噶尔贵族允许作为人质的维吾尔贵族数年更移一次,在伊犁也只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生活,并不任意伤害。但噶尔丹在南疆的统治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

噶尔丹称汗后,于1677年(康熙十六年)一举打败和硕特部鄂齐尔图车臣汗,占有青海,统一了卫拉特蒙古。

1678年(康熙十七年),统一回部(天山南路)。打通了由天山南北地区分别到内地和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

1681年(康熙二十年),噶尔丹再向西面进攻,渡过楚河,沿西天山北麓,一直攻到赛拉姆(今江布尔西南)。至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所统治的范围,西起伊犁,东至蒙古草原。

绰罗斯·亲属成员

父亲:巴图尔珲台吉

母亲:玉姆阿噶(亦称尤姆阿噶、额敏达喇,土尔扈特部楚琥戴青之女)

胞兄:僧格

胞弟:温春

阿努可敦(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领袖鄂齐尔图汗孙女,噶尔旦木巴女儿)

阿海可敦(原策妄阿喇布坦“议婚”之妻)

布凌可敦

儿子:色布腾巴尔珠尔(亦称塞布腾巴尔珠尔、塞卜腾马尔珠尔、塞卜腾巴儿珠尔、色布腾巴尔珠尔、色卜腾巴尔珠儿、色卜腾巴尔珠尔,阿努所出,1696年被哈密俘获解送清朝,封一等侍卫)

儿子:车凌三鲁普(布凌所出,噶尔丹死后降清,入京途中死于天花)

女儿:钟齐海(阿努所出,噶尔丹死后降清,配二等侍卫沙克都尔)

女儿:布木(生母未知,嫁固始汗孙子根特尔)

绰罗斯·人物评价

《四卫喇特史》:“博硕克图汗因奸猾诡诈而失败。”

《秦边纪略》:噶尔丹“有大志,好立奇功,父母深爱之,欲立为黄(洪)台吉。噶尔丹曰‘阿哥在,乃尽鬓其发,独身往乌思藏。”“居乌思藏日久,不甚学梵书,唯取短枪摩弄,”去西藏后“乃师事达赖喇嘛之徒遍西域而特重噶尔旦,所语密,虽大宝法王、二宝法王不得与闻。”,“黄衣僧常叹息:‘西方回纶不奉佛教,护法如韦驮,仅行于三洲。噶尔丹笑曰:‘安知护法不生今日’”。

《蒙古族通史》:“在准噶尔地区所有呼图克图和喇嘛中,无论其宗教职位,还是学识及影响,噶尔丹是独一无二的。”

准噶尔臣丹巴哈什哈:“噶尔丹本有才能,且得人心“。

马大正:噶尔丹“出身高贵,宗教地位显赫。特殊的身份、地位和非凡的早期经历,对他的学识能力、政治抱负以及性格特征的形成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噶尔丹“身上具有活佛的端庄慈悲的气质和沉默寡语的性格”,“噶尔丹失败与噶尔丹在政治上树敌过多,军事上孤军深入等一系列决策上失误,以及他与之争斗的对手康熙帝和清王朝过于强大有关。噶尔丹的失败,从根本上说,他的行动违背了我国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与巩固的历史潮流,噶尔丹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噶班沙喇布:“博硕克图汗因奸猾诡诈而失败。”

若松宽:“策妄阿喇布坦与噶尔丹的斗争,多半是由于噶尔丹的失算,以前者的胜利而告终了,但是回想起来,倘若噶尔丹不与清朝为敌,随回过头来集中精力对付占据博尔塔拉的策妄阿喇布坦,也许他创建的喇嘛教-准噶尔世界帝国的理想就有可能实现也未可知。”

绰罗斯·人物争议

死亡之谜

噶尔丹的死因和死亡日期以及噶尔丹骨灰入降清朝时间,有多种记载和说法。《蒙古史纲要》称,“1697年4月4日,康熙帝未达宁夏之前,噶尔丹在科布多地区布颜图河畔之阿察阿穆塔台地方,患病而死,终年53岁。噶尔丹死后,其随从丹济拉等火化其尸体,并携其骨灰与其女儿钟察海及属下降清”。《准噶尔史略》认为,“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窜至阿察阿穆塔台地方,暴病而死,丹济拉、诺颜噶隆、丹济拉之婿拉思伦等,携噶尔丹骨灰及噶尔丹之女钟察海共三百户至内地降清”。《卫拉特蒙古史纲》的内容与此类似。同时《卫拉特蒙古史纲》中引用《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3康熙三十六年四月甲子大将军费扬古的报告中,将噶尔丹的死亡日期,从“闰三月十三日”改为“三月十三日”。

标签: 噶尔丹

更多文章

  • 孝康章皇后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孝康章皇后

    清世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年12月31日-1663年3月20日),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帝登基后先改隶汉军镶黄旗,后改隶满洲镶黄旗),生于崇德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太祖元妃同宗侄孙女,佟图赖之女,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顺治十年(1653年)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烨(康熙帝)。

  • 王炽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炽

    王炽(1836—1903),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一品的红顶商人。民间称为“钱王”。年轻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英国《泰晤士报》曾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统计

  • 张广泗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广泗

    张广泗(?—1749年),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名将。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知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职贵州思州。后平定准噶尔、苗疆等地,晋升为轻车都尉。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他追随鄂尔泰征讨苗疆,屡立战功。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出任贵州巡抚,张广泗深得鄂尔泰信任,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 旻宁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旻宁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蒙古称之为托尔格勒特汗,年号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

  • 伍廷芳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伍廷芳

    伍廷芳(1842年7月30日—1922年6月23日),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

  • 那桐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那桐

    叶赫那拉·那桐(1856—1925)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字琴轩,一字凤楼,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举人出身,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并兼任过京师步军统领和管理工巡局事务。1900年,八国联军侵

  • 尚可喜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

  • 许世亨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许世亨

    许世亨(?—1789),四川新都人,清朝将领。先后参与平定大小金川之乱、甘肃回乱、台湾林爽文起义、安南之战,官至广西提督,赐劲勇巴图鲁、坚勇巴图鲁名号,图形紫光阁,封一等子爵。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阮惠率兵反攻,清军战败,孙士毅渡富良江退兵,许世亨与尚维升、张朝龙等断后,战死。进封三等壮烈

  • 林爽文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林爽文

    林爽文,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坂仔人。于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随父渡台,居彰化大里代庄(今台中县大里市),以耕田、赶车为业。三十九年,参加叛乱组织的"天地会",不久成为台湾天地会的北路头目。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一七八六至一七八八),台湾暴发叛乱,叛军头目是林爽文。[1-2]本名:林爽文所处时代:清代民

  • 张召重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召重

    张召重,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人物,是武当派的三弟子,绰号火手判官,善使一柄凝碧剑,武功绝顶,为人热衷功名,投身朝廷,做了朝廷鹰犬,专门和红花会群雄为仇作对。武功极是厉害,但给人的感觉总是大而不当,如大象的笨拙,如驴子的愚蠢,如猪的贪婪,如狼的狠毒。这是一个集丑恶之大成者,丑恶得颇有几分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