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尼赫鲁

尼赫鲁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871 更新时间:2023/12/31 19:58:15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Nehru,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6日),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印度开国总理。1905年尼赫鲁就读于英国哈罗公学,两年后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三年后获自然科学荣誉学位;1912年获律师资格;1920年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8年与鲍斯共同建立全印独立同盟;1929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1946年9月任印度临时政府副总理;1947年8月15日任印度总理。尼赫鲁一直致力于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与周恩来总理一起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中印关系的基础。尼赫鲁还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基本资料

名: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外文名:JawaharlalNehru

国籍:印度

出生日期:1889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1964年5月26日

毕业院校:伦敦法学院

职业:政治家、革命家

主要成就:印度开国总理(1947年—1964年)

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

印度独立运动的参与人

出生地:印度安拉阿巴德市

代表作品:《世界历史一瞥》《印度的发现》

贾瓦哈拉尔·人物生平

1889年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下简称:尼赫鲁)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今属北方邦)。“贾瓦哈拉尔”,意思是“红宝石”。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从字面上翻译中文意为“运河的红宝石”。

尼赫鲁是家中仅有的男孩,从很小开始,父亲就按照培养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路子培养这个家族的接班人。在家庭教师布鲁克的引导下,少年尼赫鲁逐渐对印度教哲理产生了兴趣,并开始阅读印度教典籍,加入通神学会。

14岁时,母亲对小尼赫鲁讲了多年前他的几个家人因误会险些被英国士兵吊死的故事。从那时起,尼赫鲁失去了对英国人的好感,并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尼赫鲁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对异族统治的反感。

1905年,尼赫鲁远赴英伦,进入英国贵族子弟学府哈罗公学学习。起初,因为尼赫鲁的年龄稍大,又不懂拉丁文,被学校编到低年级。

1907年10月,尼赫鲁提前考入剑桥大学,主修自然科学,但剑桥的学术氛围使得他将更多时间投入对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研究,经与同学谈论尼采、萧伯纳,甚至两性问题。在剑桥期间所读的书对他的政治观影响很大,从西德尼·希鲁克的新著《新爱尔兰》中,他得出了“乞求与哀鸣不能从英国得到任东西”的结论。

1910年,尼赫鲁进入伦敦法学院攻读法律,并拿到了律师执照。

1916年,尼赫鲁参加国大党年会,在会上第一次遇到甘地,甘地坚持反英斗争的行动使他很感动。

1918年,尼赫鲁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尼赫鲁参加国大党组织的调查委员会。

1920年,尼赫鲁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次年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前先后8次被捕,在狱中度过9年。

1923年,尼赫鲁任国大党总书记。

1926—1927年,尼赫鲁游历了欧洲和苏联,受到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1927年,尼赫鲁任国大党总书记。

1928年,尼赫鲁与鲍斯共同建立全印独立同盟。

1929年,尼赫鲁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拉合尔会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

1947年3月,蒙巴顿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总理。

1954年6月,尼赫鲁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尼赫鲁参与发起并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亚非会议。

1961年,在尼赫鲁、铁托和纳赛尔的发起下,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次举行。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病逝,5月28日,估计有300万人排列在送葬行列经过的道路旁致哀。尼赫鲁的外孙桑贾伊点燃了在甘地陵墓旁的火葬柴堆。

贾瓦哈拉尔·为政举措

尼赫鲁执政之初的主要任务是清除英殖民主义势力,削弱封建主义的影响,以巩固印度的统一,发展资本主义,尤其是发展工业。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重新进行行政区划。英国统治时期的印度行政区划还带有割据的色彩。在1950年印度宪法中,全国划分为28个邦,分为三等。然而,这一划分不尽人意,未能消除印度长期以来行政区划与语言区域交错的现象。1955年11月,印度重新划分为14个邦和6个中央直辖区,并成立了地区委员会,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第二,恢复印度人的印度。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政府内文官大多是英国人。尼赫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建立起印度行政官制以代替英国文官制度,培养印度人担任各级行政官员。此外,印度军队以往高层领导大多是英国人,尼赫鲁在军队里改组了领导机构,废除陆军总司令兼管海、空军的制度,实行三军分立,由印度总统担任三军最高统帅,同时培训和提拔大批印度人任中、下级军官,高级军官也逐渐由印度人接替。

第三,实行土地改革。独立前,印度仍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尼赫鲁搞“土改”的主要内容有:废除柴明达法定地主制,实行租佃改革,规定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等。其中以废除柴明达地主制较有成效。然而,各邦议会又利用手中权限,对这些法令做了很多变动,削弱了这一改革的意义。

1947年,印度在“新型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基础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采取国营经济主导、与私营经济相互配合的混合经济模式;在具体做法上,不排斥采用计划经济的某些手段。而上述种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快速实现工业的现代化。

在“中间道路”模式下,尼赫鲁采取了诸多类似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手段。1948年,印度新政府出台了《1948年工业政策决议》,这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个系统的工业政策决议。这一决议基于当时印度的经济现状,将工业领域划分为四大领域,并规定了各自领域的活动范围。决议提出,印度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公私经济共同发展、但由公有经济主导的的混合经济体制。

1950年,印度又仿效苏联做法,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由尼赫鲁担任主席。195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直到2014年6月,印度仍在实施其“五年计划”政策,中间从未中断,这在非社会主义国家极为少见。

此外,尼赫鲁也主张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他认为,印度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完成。为此,需要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从而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尼赫鲁也提出,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这一想法在《1956年工业政策决议》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1956年工业政策决议》将工业领域从1948年决议时的四大类调整为三大类。对于各大类工业领域,印度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比如,调整后的第一类工业领域主要包括军火武器、原子能、铁路运输、能源、航空、电力、通信等,这些领域一般只能由政府垄断经营或者兴建。第二类工业领域也主要由政府负责兴建。只有第三类工业领域才对私人开放。

在尼赫鲁主政的17年间,印度一直沿着其制定的经济路线发展。仿效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尽管后来渐生弊端,但在当时给印度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印度在建国后,较快地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并且累积了重工业方面的实力,为印度的大国计划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也激发了印度人建设国家的热情。据统计,自1950年到80年代初,印度工业生产年均增长达到5.7%,已然改变了经济受制于西方的局面。但实际上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的工业化效果并不好,农业生产长期不足,日用品极度匮乏,物价不稳,贫富悬殊。在他执政期间:国民收入增加42%,工业生产增加94%,农业生产增加41%,其中粮食增长46%。

尼赫鲁提倡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他说印度外交政策的目标是谋求和平,不是通过与任何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而是通过对每一冲突或纠纷采取独立立场。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飞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对周围的一些小国保持”宗主权“。

印度除通过倡导不结盟而发展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之外,还努力维护同中国的关系。中国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期间曾给了印度人民有力的声援,尼赫鲁是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人之一。尼赫鲁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54年6月28日,尼赫鲁总理同周恩来总理一起在中印的联合公报中第一次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55年,又和中国一起参加了亚非会议,在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和平、反帝、反霸的力量。在万隆会议上,尼赫鲁积极主张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支持亚非各国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斗争,并坚持以五项原则指导国际关系。这时的尼赫鲁在国内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然而,在尼赫鲁统治时期,他也曾挑起中印边界冲突,表现出了一些地区霸权主义的苗头,使他努力建立起的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遭到了破坏。1962年,由于印度国内局势不稳,为转移国内视线,尼赫鲁派兵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引起对印自卫反击战。

贾瓦哈拉尔·个人著作

尼赫鲁的主要著作有《自传》《世界历史一瞥》《印度的发现》。

贾瓦哈拉尔·个人生活

1916年2月,尼赫鲁与卡麦拉小姐喜结连理,尼赫鲁的女儿叫英迪拉·甘地。

尼赫鲁喜欢运动,由于家里有游泳池,他便经常参加游泳活动。他尤其热爱大自然,喜欢走进大自然中去。在家庭教师布鲁克的指导和教诲下,尼赫鲁对读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阅读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布鲁克还建立了实验室,亲自指导尼赫鲁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

贾瓦哈拉尔·人物评价

尼赫鲁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脾气暴躁,高傲自负。有时还咄咄逼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评)

相比他在国内建设而言,尼赫鲁在外交领域却是20世纪最成功的外交家、国际政治活动家之一。(《二十世纪大人物》评)

标签: 尼赫鲁

更多文章

  • 关书范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关书范

    关书范,吉林宁安人,1912年出生,17岁参加共青团,成为宁安青年学生中最活跃的革命份子。1934年被捕,在狱中,他面对日本宪兵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中文名:关书范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12年逝世日期:1938年出生地:吉林宁安关书范,青年学生出身。1929年参加共青团,“九一八”后,任团省委委员。

  • 曼陀菲尔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曼陀菲尔

    哈索-埃卡德·冯·曼陀菲尔(Hasso-EccardFreiherrvonManteuffel)(1897-1978.9.24)是纳粹德国坦克兵上将(1944年)。1916年参加德皇军队,后在国防军和德国武装力量中服役。1940年-1941年任隆美尔军队的坦克师长,1941-1944年指挥坦克第七师

  • 刘玉章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玉章

    刘玉章(1903年11月11日-1981年4月11日),字鳞生,陕西兴平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由排长累升至副团长。1933年率部参加古北口战役。抗战期间,升任师长。在国共内战中,他两次率领第52军成建制从辽沈战场和上海战场上逃出。1953年调任“台湾防守区司令”,翌年出任金门防卫司令

  • 吴先恩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吴先恩

    吴先恩(1907年-1987年),河南省新县人,1926年投身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参加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历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总兵站部部长、红九军供给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华北军

  • 白凤翔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白凤翔

    白凤翔(1897年4月-1942年2月8日),字源兰,号瑞麟,河北沧州人,1897年4月生于热河围场(今属承德),著名爱国将领,“西安事变”捉蒋一线总指挥,抗日烈士,陆军中将,中国国民党党员。录入《中华英烈人物大辞典》,被中共中央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奖章,牺牲地内蒙古达茂旗合教村被列为爱国主

  • 谢烨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谢烨

    谢烨,女,生于1958年,著名诗人顾城的妻子。1983年与顾城结婚,后生下一子,小名“木耳”。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被丈夫顾城杀害,顾城随即自杀身亡。中文名:谢烨出生日期:1958年逝世日期:1993年10月8日丈夫:顾城爱好:爱好文学,写散文,也写诗谢烨,1958年生,北京人。她爱好文学。写

  • 张仁奎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仁奎

    张锦湖(1865年-1944年),名仁奎,字锦湖,民国陆军上将,加杰威将军衔。祖籍: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沈庄村人。张锦湖原籍徐庄镇张山湾村。张锦湖曾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老家张山湾村修祖坟,祭拜先祖。曾护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蒋介石、黄金荣、杜月笙、韩复榘等拜其为师,有"帮会元魁"之称。中文名

  • 杨衢云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杨衢云

    杨衢云(1861-1901),字肇春,别号衢云,福建海澄(今厦门市海沧区霞阳村)人。在广东东莞出生,中国近代革命家,1890年于香港创立最早的革命组织辅仁文社,并为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负责策划广州起义。1901年在香港遭清政府派人刺杀。中文名:杨衢云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东莞出生日期:公元1861年

  • 赵锡田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锡田

    赵锡田,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1907年12月出生。中国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外甥,江苏涟水人。同时还是顾祝同夫人的妹夫,因长得白白净净,斯文,一张娃娃脸,显得年轻帅气。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排、连长,第三十二军少校参谋、工兵连长、营长、第三师参谋主任、团长、旅长。中文名:

  • 俞明震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俞明震

    俞明震(1860年—1918年),字恪士,又字启东,号觚庵,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斗门,生于湖南。光绪戊子(1888年)科举人,官至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为肃政史,谢病归隐杭州西湖。明震工诗,吟甚苦,自言成一诗或至终夕不眠,甚且病眩,故所作不多。所著《觚庵诗存》传于世。本名:俞明震所处时代:清朝→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