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吴一峰

吴一峰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490 更新时间:2024/1/2 11:51:06

吴一峰(1907年6月-1998年1月),平湖人,字一峰,别名士浚,又名立,自号大走客,别号吴窦圌,斋名“一峰草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顾问,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一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平湖

出生日期:1907年6月

逝世日期:1998年1月

职业:画家、书法家

毕业院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

主要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夔门风雨》、《峨眉积雪》、《窦团飞渡》、《嘉陵山色》

别名:“大走客”

人物简介

吴一峰(1907.6—1998.1)名立,字一峰,以字行,别名大走客,汉族,浙江平湖人。早年在上海得余天遂指导书法,得翁子勤、朱天梵传授篆刻。1923年9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后改入中国画系,1928年7月上海美专中国画系毕业。曾得刘海粟、朱天梵、陈伽庵、马企周等人相识,获益良多。1932年随黄宾虹自沪入蜀,受聘在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东方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学书从颜真卿入手,隶书学《张迁碑》《曹全碑》,篆书学李斯、李阳冰并追溯两周金石文字,尤倾电讯于敦煌写经。喜作行草,运笔老辣劲健,气势贯畅,朴茂而多姿。篆刻则骎骎入古,游刃有余,自成面目。作品入选河南“国际书法展览”、“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等,在国内外多家专业报刊发表,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及国内多处风景名胜区收藏及被勒石。国内诸多名人学士用印出自其手。亦擅国画。出版有《吴一峰蜀游画集》、《吴一峰国画选》等。抗战时期创作《夔门风雨》入选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画展,并为英国博物馆收藏,刊于《中国与不列颠》一书。不少作品入选国风外重大美术作品展览,并在《美术》《中国画》和香港《新晚报》等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收藏。1987年应邀赴新加坡讲演并举办个人画展。主要作品有《黔灵夕照》《夔门风雨》《大渡河放筏》《峨眉积雪》《窦团飞渡》《嘉陵山色》《巫峡风雨》《峨嵋夜月》《峨嵋》等。1933年参加“蓉社”。原四川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顾问,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人物生平

1907年:生于浙江平湖,谱名士濬,号“大走客”。

1915年:8岁

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

1920年:13岁

入上海澄衷中学读书,从高晓山习中国画,从余天遂习书法,从翁子勤习篆刻,开始接受全面系统的书画艺术教育;

反复临摹珂罗版《中国名画集》和摹刻《十钟山房印举》;反复阅读《徐霞客游记》,立下将来用绘画作品去探索、表现徐霞客足迹的终生宏愿。

1922年:15岁

与同班同学陆俨少因对中国书画、篆刻艺术的共同爱好而结为终生挚友;

到上海嵩山路“嵩山草堂”,向冯超然老师行拜师礼。冯超然取“立马吴山第一峰”之义,赐名“立”,字“一峰”,遂以字行,并将该年定为自己的“艺术元年”。

1923年:16岁

在“题襟馆”参加许铸成主持的“青年画会”,并结识吴昌硕、王一亭、任堇叔、俞语霜等书画界前辈。

1924年:17岁

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受业于刘海粟、朱天梵、郑午昌、方介堪、潘天寿、姜丹书、丰子恺、黄葆戉、陈摩;遍临刘海粟“存天阁”珍藏之历代名画原作;

课余问道黄宾虹,为其私淑弟子。

1925年:18岁

结识张善孖、张大千昆仲;

因“五卅”事件,美专停课。请假休学半年回平湖老家专力向乡儒张咏清学习古文、诗词。

1926年:19岁

在平湖学习古文、诗词;

经朱天梵推荐,在松江县泗泾镇小学任教一年。

1927年:20岁

秋,辞去教职返上海美专恢复学业,常往上海愚园路拜访郑午昌、谢公展、楼辛壶诸师,获教益良多,尤以郑午昌、朱天梵师指点最勤,点拨最精。

1928年:21岁

由江小鹣推荐,镌刻南京中山陵“仰止亭”石碑,碑文由叶恭绰书写;

六月,以春、夏、秋、冬山水四屏及《匡庐瀑布》参加“天马会第九届美术展览”;

于上海美专毕业。

1929年:22岁。

作品《蜀道图》参加“中华第一届全国美展”;

冬,参加由郑午昌、孙学泥、谢公展、商笙伯等人发起组织的“蜜蜂画会”。

1930年:23岁

7月,为于右任治印,发表于《蜜蜂画报》第十二期;

10月,步行往浙江海宁观钱塘江潮,归作《钱塘江观潮》图册;

1931年:24岁

6月,数幅作品参加“上海名人合作书画折扇”展览;

10月,徒步浙江东西天目山、富春江等名胜游览写生,搜集创作素材。行前得黄宾虹、郑午昌、朱天梵、刘海粟、黄葆戉等题辞壮游。

1932年:25岁

1月,以浙西旅游写生题材所创作的《天目山》《莲花峰》等,参加“岁寒合作画展”;

5月,与徐悲鸿、郎静山、吴湖帆、谢稚柳、李秋君、郑曼青等人,前往西门路张大千寓所,为其34岁生日祝寿;

9月,随黄宾虹由上海入四川到成都讲学。行前海上诸师友谢玉岑、张大千、陈定山、钱瘦铁、经颐渊、、俞寄凡、马万里、贺天健等赠以墨宝壮行;

9月15日与黄宾虹在上海登“永年”号轮船,溯长江西行,于9月27日抵达重庆。数日后,由重庆乘船至宜宾,再经岷江乘船抵乐山,与黄宾虹同游峨眉山。于11月6日乘汽车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成都;

四川艺术专科学校聘请黄宾虹任该校国画系主任、教授,经黄宾虹推荐任该校及东方美专教授。

1933年:26岁

立春日,成都书画界人士于市内少城公园通俗教育馆,欢迎黄宾虹、吴一峰入蜀讲学,并摄影留念;

参与创办成都书画界社团组织“蓉社”;

3月,在成都举办自己的首次个人金石书画展,售画所得全部捐济东北难民;

8月,赴川北绵阳、梓潼、三台、射洪及涪江流域写生并考察古迹;

11月,再赴川北游历写生。

1934年:27岁

在川北剑阁、广元、阆中、昭化、苍溪等一带游历写生,创作多幅反映蜀道及嘉陵江风光的作品;

12月,返浙江省亲,在汉口举办“吴一峰个人书画展览会”。在武汉结识陶北溟。

1935年:28岁

5月,在四川三台结婚。婚后迁往重庆;

秋,返成都,受聘于四川艺专,教授国画;

1936年:29岁

5月,赴乐山写生游览,在凌云山乌尤寺拜识晚清名士、著名诗人、书法家赵熙。赵熙为其《壮游图》题诗。

1937年:30岁

4月,东下省亲。在南京以写都江堰风貌的国画力作《离堆》图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二届美术作品展览”;

在南京期间,与张大千、谢稚柳、方介堪等重逢。并结识黄君璧、于非闇等人;

5月,以描绘蜀中风光的80余幅画作,在杭州市内湖滨体育馆大楼举办“吴一峰蜀游画展”,潘天寿、姜丹书出席画展。

7月2日,“吴一峰蜀游画展”在上海市南京路大新公司美术厅举行。刘海粟、郑午昌、朱天梵、张大千、张善子、黄葆戉、谢公展、徐郎西等出席祝贺。郑午昌、张大千等为画作题辞,郑午昌为“画展”作序。

中国画会编辑珂罗版《吴一峰蜀游画集》发行,郑午昌、朱天梵撰序;

12月,四川省抗战动员委员会成立,聘为干事,讲授运用国画知识于抗战宣传之需要,参加抗战宣传。

1938年:31岁

2月,在报纸撰文,呼吁在抗战时期加强对艺术和文物的保护;

4月,被聘为四川省政府咨议;

11月,专程往青城山上清宫看望刚从沦陷区回来的老友张大千,并与在成都迎晤避难入蜀的画友黄君璧、叶浅予、、郎静山、谢稚柳等。

1939年:32岁

4月1日,《吴一峰画展》在成都春熙路举行,展出吴一峰所作南京、上海、杭州以及四川等地风景名胜画100余幅;

4月21日,与黄梦元、屈义林、谢趣生、牟定文发起组织“四川美术研究会”;

9月1日,以“川康绥靖公署参事”身份,奉命陪同苏联大使潘友新从成都前往峨眉山洪椿坪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递交国书。送走大使后,独游峨嵋诸胜景。

12月,于成都西郊修建斋堂“一峰草堂”。

1940年:33岁

日军逼近湖北三斗坪,满怀激愤创作的《夔门风雨》图。

在蜀中与董寿平相识,并为董氏治印。

年末,“一峰草堂”落成;

1941年:34岁

3月,在蓉迎晤关山月、赵少昂、赵望云等画友。为关山月治印;

4月,“四川美术协会”在成都祠堂街成立,任交际组组长,负责省内外画家的联络工作;

冬,在重庆南岸第二十兵工厂,与在此供职谋生的老友陆俨少相晤。

1942年:35岁

1月4日,“吴一峰四川名胜国画写生展览”在重庆夫子池新运服务所大厅举行,郭沫若、黄君璧、陆俨少等前往观赏祝贺;

2月,为郭沫若治印;郭沫若为所绘工笔重彩《剑门行旅图》题诗;

2月6日,应由各国驻渝大使馆妇女组成的“国际妇女会”之邀请,在重庆康宁路5号作了《国画之价值》的讲演。

6月,在宜宾举办画展;

9月,陆俨少由重庆来成都举办个人画展,下榻于“一峰草堂”。陆俨少为“一峰草堂”撰题楹联两幅,并为吴一峰夫人骆禧懋作水墨山水。

秋,在绵阳举办画展;

与谢无量同游窦圌山;

1943年:36岁

1940年创作的《夔门风雨》被选送英国伦敦展览,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刊于《中国与不列颠》(英文版)一书中;

吴作人至蓉,常相过从,并为吴作人治印;

4月,在雅安举办个人画展;

9月,陆俨少寄赠所作《一峰草堂图》。

1944年:37岁

1月22日,“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提督街豫康银行举行,前往参观并祝贺画展成功;

3月25日,四川美术协会在祠堂街举行庆祝首届全国美术节纪念大会,参与策划了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

7月,“吴一峰纪游画展”在成都举行,陆俨少为画展作序;

秋,“吴一峰纪游画展”在重庆举行,郭沫若、黄君璧、李可染、陆俨少等对展出的作品均极推崇。

1945年:38岁

夏,在青城山整理历年画稿;

秋,吴一峰在成都祠堂街四川美协展厅举办“吴一峰四川名胜国画写生展览”,结束后往赴重庆,拟往云南追循徐霞客游踪作滇西游历。

1946年:39岁

1月,在重庆举办“吴一峰四川名胜写生画展”;

2月,抵昆明。开始其独步追寻明代徐霞客足迹的滇西游历,在当时条件下,堪称惊世绝俗之艺术壮举;

2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吴一峰四川名胜国画写生展览》;

4月5日,以《徐霞客游记》为向导,只身独步,由昆明沿滇缅公路西行,一路风餐露宿,结伴马帮,探点苍之胜,寄玉龙之奇,泛澜沧、渡怒江,历时八个月。沿途考察,写生绘图,对滇西奇异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获得大量珍贵资料,满载而归;

12月12日至18日,《吴一峰画展》在昆明南屏街重庆银行大楼举行。反映滇西风情的200幅国画,在这次的画展中亮相后,引起了轰动,画展办得极为成功。云南《正义报》对画展的盛况作了连续的报道及评论。

1947年:40岁

春夏,在成都“一峰草堂”整理滇游画稿及游记;

秋,为追循徐霞客游踪,再次出游。由川黔道经桐梓、松坎越娄山关往赴贵阳,与宋吟可、王渔父等画界朋友相识并交流画艺;

独往安顺、镇宁,考查溶洞,观赏黄果树瀑布,创作有《安顺粮仓洞》《黄果树瀑布》。返归贵阳后,晨游黔灵山,沿途写生勾画,直至夕阳西下,偶得奇景,触发灵感,遂创作了自己的名作《黔灵夕照》;

冬,“吴一峰中国画展”在贵阳艺术馆隆重举行。

1948年:41岁

春、夏,在贵州黔西北各地游历写生、举办画展;

秋,“吴一峰西南纪游画展”在成都春熙路青年会隆重举行,全面展示其入蜀十五年中反映川、滇、黔名胜风景、风土人情的水墨、设色、工笔重彩、青绿没骨山水画共200余幅;

与瑞典青年学者,现为国际著名汉学家马悦然认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1949年:42岁

春、夏,在一峰草堂整理入蜀十五年来大量写生画稿、游记;

10月10日,“吴一峰画展”在成都春熙路青年会展出,被誉为国画山水写生大师,本次展览为吴氏在建国前最后一次画展。

1950年:43岁

为生计所迫,自1950-1956年春在一家汽修厂任仓库保管员。在此期间,仍埋首创作,潜心作画,写诗治印,勤耕不辍。

1951年:44岁

在汽修厂上班,业余时间作画。

1952年:45岁

开始构思创作反映岷江全流域风光的大型手卷《岷江胜概》图。

1953年:46岁

业余时间创作反映描绘滇西风情的青绿山水《点苍胜集》;

“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在北京举行,以《点苍胜集》和《黔灵夕照》参加展览。展毕,《黔灵夕照》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1954年:47岁

历时数年,长1900厘米、高17厘米的《岷江胜概》图手卷完成。手卷从岷江之源起,沿其流域至宜宾汇入长江止,举凡山川风景、古迹名胜、风土人情、市容城建、四季变化,都细致入微地收罗于图中;

谢无量为手卷《岷江胜概》题写引首。

1955年:48岁

3月,“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岷江胜概》手卷被推选展出,所获评价极高;

4月,按中国美协安排,受四川省文化局派遣,沿修建中的宝成铁路线体验生活,实地写生,产生了一批反映成都至秦岭山川新貌的作品;

5月,从广元乘舟沿嘉陵江顺流而下,经广元、阆中、南部、南充、合川、北碚而达重庆。这次沿嘉陵江写生旅行的最重要成果,是描绘宝成线建设及嘉陵江全流域风光的巨型手卷《嘉陵山色》图;

《黔灵夕照》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单幅印制,在全国公开发行。

1956年:49岁

4月,落实高级知识分子政策,调入四川省文化局,归队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并任群众文化工作室国画组组长;

在成都迎晤老友李可染。李可染为吴夫人绘赠《看山图》;

谢无量为《嘉陵山色》手卷题引首;

冬,应成都军区政治部邀请,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南江、巴中体验生活,搜集素材,为解放军建军30周年作画。《进军大巴山》被选参加1957年8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旋又归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1957年:50岁

1月,吴一峰携近作前往西安举办个人画展;

6月,老同学、老朋友朱屺瞻、钱瘦铁从上海来成都,下榻于“一峰草堂”。临别,朱屺瞻以“一峰草堂”园中蔬果为题材,作《蔬果图》赠念。钱瘦铁则为其篆刻题辞;

8月,重庆美协主办的“柯璜、吴一峰、王渔父、杨济川、钟道泉国画联合展览会”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以反映现实题材的40余幅作品参展。

1958年:51岁

4月,因建议成立“四川国画院”被划为右派分子;

被迫放下画笔,下放崇庆县大炼钢铁。与同为“右派”的流沙河在一个小组,负责砍伐木材供高炉燃料。此后,又被调到新繁县禾登场新民公社劳动改造。

1961年:54岁

被调回成都原单位四川省文化局,摘去了右派分子帽子。被派往艺术馆建设工地看守工地。

1962年:55岁

《黔灵夕照》图等数幅作品,参加了四川省举办的《建国十三周年美术优秀作品展》。展毕又到自贡、宜宾、万县等地巡回展,随展往行,旧地重游,写生作画;

12月,四川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举办“冯灌父、吴一峰、伍瘦梅、周抡园、陈子庄”五人画展。

1964年:57岁

被借调至四川省博物馆复制馆藏古画。

1966年:59岁

“文革”爆发,受冲击被抄家,珍藏字画、创作资料损失巨大。

1969年:62岁

运动中被定为“历史反革命,不戴帽子,由群众监督改造”;

10月~12月,随省博物馆疏散到四川阿坝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利用劳动之余写生作画,创作出反映羌族民族风情的《羌寨金秋》等一批新作。

1970年:63岁

由省博物馆调回四川省文化局,庚即被下放至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米易县湾丘五七干校劳动。两年之间,体力劳动之余,仍禁不住此地青山绿水的诱惑,寻找间隙写生勾稿,创作了《五七干校全景图》、《木棉花开》、《五七干校医院》、《五七干校宿舍》等一批反映干校生活的新作品。

1972年65岁

由干校回成都,被审查。

1973年:66岁

其“历史反革命,不戴帽子,由群众监督改造”的决定撤销。

1974年:67岁

成昆线体验生活,重游昆明。

1977年:70岁

老友赵望云在西安逝世,赋诗致奠。

1978年:71岁

出席成都市国画工作者座谈会。

1979年:72岁

3月,落实政策,恢复名誉。以喜悦之心情,绘工笔重彩大青绿绢本山水图《峨嵋祥云》。又作《总理遗爱》图在《四川日报》发表。

1980年:73岁

4月,四川电视台录制了专题节目《千里江山气势磅礴-介绍国画家吴一峰的手卷{嘉陵山色图}》;

邓小平来川视察,以昔年在广安写生时所得之画稿,精心作画,在成都金牛宾馆面赠邓小平以志敬仰。与邓小平合影留念;

10月,以73岁之年,从所在单位四川省群众艺术馆退休;

11月,被刚成立的“成都画院”聘为画师、顾问。

1981年:74岁

4月,与从广州来成都办画展的老朋友关山月两度相聚,并发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关山月画展观后》的文章;

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来成都,与吴一峰在成都画院相晤,并互赠翰墨。

1982年:75岁

9月,由重庆登舟东下,开始其退休后历时半年的旅游、写生。重游长江三峡,并游览大宁河小三峡,连续游览庐山、九华山、黄山等名胜,将沿途所见胜景,写生收入画稿,先后创作了《万州江畔小景》《黄陵庙》《三游洞》《石钟山》《黄山宿雾》等作品;

11月,旧地重游了杭州众多名胜古迹,均写生为图,有《西湖春色》等多幅作品;

与老朋友陆俨少等相聚,陆俨少为《嘉陵山色》手卷题跋;

应邀前往浙江美院国画系作“山水画创作”的专题讲座;

12月,应邀赴南京,参加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专为其前身)70周年校庆活动。拜访老校长、时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的刘海粟;

在南京往清凉山拜谒了钦慕已久的明遗民画家龚贤(半千)故居以及中山陵、明孝陵,游览了玄武湖、燕子矶、栖霞山、莫愁湖;往游扬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地名胜;

12月28日,回到已阔别45年的故乡平湖,与昔年老友和同胞姐妹会晤团聚。

1983年:76岁

1月,由平湖至上海,与谢稚柳、程十发、曹养吾、胡倬云等会晤相聚。以次出游沿途写生画稿达上百幅,风景名胜游记上万字,归后所绘作品新材新景,画风嬗变,由清丽奇秀而为深厚雄浑,更时时透出“华滋”的消息;

谢稚柳为《嘉陵山色》手卷题跋;

夏秋之际,复游都江堰、青城山,又复游峨眉山,为峨嵋文管所作《峨嵋胜概》图留藏;

8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一峰画选》正式发行。老朋友赵少昂题写书名。

1984年:77岁

5月,陆俨少夫妇到成都,陪同陆俨少前往都江堰写生作画,探讨艺术;

夏,六登峨嵋,且以77岁之龄徒步再登金顶;

8月,《大渡河放筏》《偶入青山》《东坡诗意图》,选送至马来西亚参加《四川名画家作品展览》;

10月,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11月受聘为新成立的四川省诗书画院画师,并与老友朱屺瞻、唐云、尹瘦石等在成都相晤。

1985年:78岁

8月,往游距成都100公里的岷江上游支流皮条河两岸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探幽穴,钻险洞,观奇异各状的石钟乳、石笋,于深山绝壑之中,又获新的感受;

9月,香港《新晚报》的“中国美术”第十四期上发表题为《踏破千山吴一峰》的专稿,专题介绍其绘画艺术;

10月,前往岷江上游松潘、黄龙、九寨沟及南坪县、、江油县、德阳市等写生采风。在若干写生画稿的基础上,创作出《九寨沟天鹅湖》《九寨沟五彩池》《长海》等面目一新的作品。

1986年:79岁

7月,应北京圆明园基金会之邀,参加了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圆明园首届全国著名书画家联谊座谈会”,会后游览了泰山、孔庙、青岛、崂山,最后继住北京游览了长城等名胜;

10月,以《峨岭祥云》和《大理杨升庵写韵楼》两幅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四川省诗书画院书画作品展览》。在上海与上海画院的画家们广泛交流,并与老画友、老同学朱屺瞻、吴青霞愉快会晤。

1987年:80岁

为四川省政府外宾接待室作气势磅礴的巨幅国画《峨嵋胜概》图;

6月18日,《中国四川吴一峰书画展》在新加坡总商会展厅举行,展出80幅作品,其中尤以表现四川、云南、贵州的风景名胜最受瞩目;

在新加坡期间,与潘受、王瑞璧、上海美专同学黄葆芳等相晤,并巧遇同时在此举办画展的老校长刘海粟。

1988年:81岁。

6月,四川电视台以《千山万壑笔底来》为题专题再次介绍《嘉陵山色》手卷。

1989年:82岁。

3月,以《峨嵋积雪》图获《四川中国画大展》丹青寿星奖;

4月,被聘任为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及联络委员会委员。

1990年:83岁

1月,往日本山梨县甲府市参加《吴一峰、李焕民二大巨匠美术展》,有80幅作品参展;

5月,应邀赴香港,参加由香港书画学会主办的《四川与台湾同乡书画展览》,在港与赵少昂久别重逢。老友黄君璧专程从台湾飞抵香港相晤,香港《文汇报》对此特作报道。

1991年:84岁

8月,应邀回家乡浙江平湖市参加庆典活动。以巨幅画作和书籍、画册留赠家乡。平湖市委宣传部特主持召开了“欢迎吴一峰先生艺术座谈会”;

11月,应邀往珠海参加书画交流活动;

专往深圳看望陆俨少。此次相聚为两位相交几十年的老同学、挚友的最后见面。陆俨少以自己新近出版的画集濡笔题字相赠;

从珠海返广州,专赴广州美院看望老友关山月,随后又往访画友黎雄才。

1992年:85岁

由刘海粟题写书名,陆俨少作序的《吴一峰画集》出版。

6月5日,在广州举办“吴一峰画展”。关山月亲笔为画展题字并到场祝贺;

6月17日,《吴一峰画展》在珠海举行;

9月、11月,与四川省诗书画院摄制组人员先后前往江油窦团山、成都望江楼拍摄外景,配合完成由四川省诗书画院策划,前后历时10年之久的《吴一峰电视美术资料片》的全部摄制工作;

11月14日,《吴一峰艺术生活七十周年书画展览》在成都市中心四川美术馆开幕,各界人士近千人到场参加开幕式并观展,关山月、李琦等老友致电祝贺。

1994年:87岁

初夏,由家人陪同前往四川省诗书画院附近的成都百花潭桥头扶病现场写生,创作《诗书画院全景》图被四川省诗书画院收藏并刊载于建院10周年纪念册中。此画为其最后一次外出对景写生。

1995年:88岁

因病在家休养。

1997年:90岁

8月,“吴一峰九十回顾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展,同时发行画册《大走客吴一峰九十回顾画集》,传记《大走客吴一峰》,诗文选集《远行集》。

1998年:91岁

1月,在成都逝世。

波折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吴一峰的艺术活动相当活跃,1950年以前,他在上海、杭州、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各地举办画展非常频繁,当时报纸报道也比较多,民国时期组建四川美协,吴一峰担任了主要的组织联络工作,为沟通与全国文化艺术界的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50年以后,由于时代的变迁,以绘画为业的吴一峰失去生活来源,为了生活,他去一家工厂干了几年的材料保管工作,与外部美术界的联系暂时中断了几年。1956年他正式调到四川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才算是又回到了美术专业的队伍。但一年多以后,他又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又与美术界暂时失去了联系。“右派”摘帽以后,不久又是连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此期间,吴一峰遭受了很大的政治冲击,直到1979年平反,他才重新回到并活跃于画界。这二三十年间断断续续的波折,使吴一峰逐渐与主流画坛相疏离,吴一峰的名字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虽然吴一峰一直锲而不舍地坚持写生创作,且有大量的好作品,但由于上述原因,吴一峰本人对这些作品采取很低调、很谨慎的态度,许多好作品不轻易示人。包括他精心收存的黄宾虹、郭沫若、郑午昌、张大千、李可染、陆俨少等众多名人给他的信函或作品,直到2005年他的老伴去世后,子女们清理遗物时才发现的。

由于半个世纪的历史原因,吴一峰的杰出成就被湮埋忽略。因此,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将这次画展的举办喻为“掘开沉埋的历史”,中国美术界将由此“重新认识一位曾被长期忽略但真正重要的艺术家——吴一峰”。

故事

自学成才,由剧团演员转行编曲

吴一峰没有进过音乐专业学校,甚至连普通中学都没毕业,但他从小喜爱民族乐器。在杭州读中学时,他就被《当代日报》(杭州日报前身)誉为“少年笛手”,后曾师从著名箫笛演奏家宋景濂学笛。上世纪50年代考入剧团做演员期间,他仍吹笛不辍,经常主动入乐队参与演奏,担任“正吹”。他当时就积极改进婺剧音乐及其乐队建制,取得了很好的演奏效果。1961年调到兰溪婺剧团,他更进一步致力于钻研音乐。

“其实当时我对婺剧的一些原唱调并不大了解。‘作曲’谈何容易?幸好那时剧团大都演出老戏,不用怎么作曲,我也就天天坐进乐队跟着演奏。这一来,使我得到了学习传统的好机会,逐渐能分辨出各个唱调的原貌,以及什么戏剧情绪唱什么样的唱调了……”慢慢地,吴一峰不断在传统基础上求变、创新,他为许多剧作所作的曲,总让演员易上口、能发挥,便于乐队演奏,适合导演处理、演员表演,也深受观众喜爱。

20多年编曲生涯,《李渔别传》《东海魂》《君子亭》是他最难忘也最得意的作品。吴一峰觉得,婺剧团的音乐原创是太少太少了,这与人才的断层和过度注重市场开发等有关。也许是婺剧音乐编曲人才太少,新的编曲人才也不容易培养,吴一峰在1986年调入文联,包括后来退休至今十来年,兰溪当地以及义乌、江山等地的婺剧团还是会不时地请他帮忙。

有时灵感来了,吴一峰就会半夜起来作曲,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夜;有时他出门不便,有些剧团就会搬一套人马过来,配合他的作曲工作,有的剧团甚至专门派人过来跟他学习编曲。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说:“只要你有需要,吴老师都会将全部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你。”

机缘巧合,兼顾婺剧音乐研究

吴一峰说,他从婺剧音乐的创作实践更多地转到婺剧音乐研究,是从1986年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编辑部之后开始的,而之前他对婺剧音乐研究得并不多,也没那么深入。这套书编写历经12年才“修成正果”,随后编辑部又齐心地用多年劳动所得的稿费,自费出了他们觉得体例更合理科学,也更具成果的《戏曲音乐类种》一书。

这个编辑部形式松散,成员来自全省各地,平时各自都有其他工作,但大家分工明确,团结一致,有事就碰头开会。每一次编辑会更像是学术研讨会,所有人都开诚布公,学术上能坦陈己见,畅所欲言,这对吴一峰开展研究工作帮助极大。主编洛地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每个编辑不仅是资料的编撰者,更要做个能揭露事物本质和真谛的人,要做到“识、知、道”。

吴一峰觉得,戏曲音乐编曲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但绝非有些人说的“套套老调就行了”,也不是简单化地把老调全部推翻而另行“作”曲。戏曲音乐编曲必须遵循其本体规律,保持其传统本质,“守其本易其色”,“据本而演文”。最根本的是戏曲音乐是由戏演出来的,是由演员唱出来的,它要求美听,但不能放弃原则地以“花”代美,以“繁”代美。

吴一峰告诉记者,一个地方剧种区别于另一个地方剧种的标志是什么?不是表演程式,不是服饰化妆,也不是传统剧目,而是戏曲音乐。为什么电影看了一遍已经足够,戏曲“看你千遍也不厌倦”?因为戏曲音乐对特定的观众具有恒久的魅力,与其说看戏,不如说听戏。音乐,既是戏曲的标志,也是戏曲的根基、戏曲的灵魂,更是戏曲的魅力所在。婺剧音乐现在有点脱离传统的倾向,有时为了迎合市场,放弃了很多自己的东西,甚至离开本体太远了。“其实,老传统蛮好听的。传统也有大量可变、待创新的地方,戏曲编曲要注意到戏曲音乐表现的各种可能性,艺术表现无废品,关键在于怎么用。”在这方面,吴一峰有不少亲身的创作体会,甚至还大胆地将所谓的“糟粕”变成了精华。

婺剧传统有一点被人认为是“糟粕”———唱起来只听得“啊、咦”两字,因被人嗤笑而废除数十年。1989年兰溪婺剧团排演《李渔别传》。剧本中有个叫丁藩的角色,他“磨穿铁砚为皇封”,讥讽李渔读书写戏是“处处路不通”,这个角色不是一般的丑角,是一个文绉绉的酸秀才,用什么唱调能刻画这个人物?作曲吴一峰根据笛子(散声)闷3的吹奏特点,创作了摊簧“角字北调”,并要演员用“雌雄嗓”(就是“啊、咦”)来唱,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将缺点变成了特点。

吴一峰说,他进行婺剧音乐编曲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他的夫人阎庆花。阎庆花原先是个婺剧演员,当他作品完成后,首先就唱给她听,她是他的第一个听众,也会及时提出一些客观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标签: 吴一峰

更多文章

  • 肖友梅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肖友梅

    肖友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音乐家,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他的不懈努力,为中国20世纪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肖友梅先生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国第一个音乐学院的背景。意在缅怀前辈的事迹。激励我们为音乐教育事业而奋斗。中文名:肖友梅国籍

  • 罗德·斯泰格尔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罗德·斯泰格尔

    罗德·斯泰格尔(RodSteiger,1925年4月14日-2002年7月9日)生于纽约西汉普顿。美国影视演员。美国“方法派”演技代表人物之一,16岁时参加海军,二次大战时期在太平洋一艘驱逐舰上服役。后在海军部门担任文职工作,考入社会研究新学院的戏剧工作室。1951年进入电影界,在《梯丽莎》中饰演小

  • 杰拉尔·乌里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杰拉尔·乌里

    杰拉尔·乌里,1919年4月29日生于法国巴黎,2006年7月20日去世,是一名演员出身的导演。执导拍摄过《真假大法师》、《疯狂的贵族》、《王中王》等多部电影,最著名的是经典喜剧《虎口脱险》。中文名:杰拉尔·乌里国籍:法国出生地:法国,巴黎出生日期:1919年4月29日逝世日期:2006年7月20日

  • 路希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路希

    路希,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编剧、导演。1928年3月16日生于河北省青县,1945年至天津解放期间参加党的地下革命工作,1950年随军管会第三宣传队编入天津人艺,1988年离休。数十年的演艺生涯中,路希在导演、编剧和演员等多种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演出话剧八十余部,塑造

  • 王才贵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才贵

    王才贵,新中国开国少将。1928年春投身革命,参加了光山县游击队。1930年春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王才贵曾三次负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疾。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在郑州逝世,终年71岁。中文名:王才

  • 郑永和

    名人大全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郑永和

    郑永和(1922年10月——2007年2月),河南省辉县市人,中共优秀党员,人民公仆。生前历任原辉县县委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1989年退休后自主创建并领导了一支“辉县市老干部服务队”,已故前新华社社长、杰出新闻工作者穆青退休后自愿加入他的队伍,直到2005年逝世

  • 罗石青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罗石青

    罗石青(?-1992年),生于香港,祖籍潮州,香港已故艺人。女友为前香港亚洲电视艺员斑斑。1990年因罹患癌症被迫退出娱乐圈。1992年因不堪忍受癌症折磨跳楼自杀。中文名:罗石青外文名:LawSek-Ching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香港逝世日期:1992年职业:影视演员毕业院校:丽的映声艺员训练

  • 高致嵩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致嵩

    高致嵩(1898—1937),广西岑溪县归义镇谢村人,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1986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文名:高

  • 易良品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易良品

    易良品(1910―1943),湖北麻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团政治委员。曾参加长征。1940年任八路军新编第七旅旅长。1942年调任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在对日作战中,率部屡立战功。同年在河北省枣强县率部反击日军“扫荡”作战中壮烈牺牲

  • 陈浅伦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陈浅伦

    陈浅伦(1906-1933),红军第29军军长。原名典伦,字徽五,化名陈潜,1906年7月12日出生于陕西省西乡县竹园子村。5岁时在计家旁私塾启蒙,后入城固县天明寺高级小学。1925年春,陈浅伦考入汉中的省立第五师范学校,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7年2月,入国民联军驻陕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