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1913—1957),安徽六安人,1913年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排长、红25军连长、225团营长、红30军246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劳山战役;1936年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胶东军区参谋长、胶东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加济南战役;建国后任渤海军区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3月25日,在厦门被特务暗杀。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发
外文名:lifa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六安县洪集区经家湾子村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1957年3月25日
职业:原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副军长
毕业院校:南京军事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军衔:少将
类别:军事人物
人物生平
历任红四方面军排长、红25军连长、225团营长、红30军246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劳山战役;1936年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胶东军区参谋长、胶东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加济南战役;建国后任渤海军区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
1929年11月,参加六(安)霍(山)农民起义。
1931年4月,先任十师二十八团九连班长,不久调任十一师三十二团机枪连排长,被选为连党支部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边区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一系列战斗和红四军南下作战。
1932年,参加了六安独山战斗、苏家埠战役,因战斗负伤留在皖西养伤,伤愈后编入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坚持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5月,任红二十五军特务营四连连长兼党支部委员,先后参加七里坪战役、鄂东北中心区保了一战、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等战斗。
1934年3月,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四团重机枪连连长兼党支部委员,艰苦转战于大别山区;同年11月,参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西越平汉线,北穿桐柏山,血战独树镇,恶斗三要司,拼夺庾家河。年底,到达陕南,投入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春,任七十五师二二五团三营营长,不久兼任营政委和营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陕边区第一、二次反“围剿”的一系列战斗。9月上旬,李发率三营担任全军后卫,在陇东镇原、庆阳、合水等地与国民党军激战,多次打退国军步、骑兵的尾追,掩护全军进入陕甘边,与陕北红军会师。10月,率部先后参加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挫败了南线国军的战役进攻。11月,在直罗镇战役中,先是攻歼南山之国军一O九师六二七团,继则追歼国军援军一O六师六一七团,而后围歼一O九师残部,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定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936年2月,率部参加红一方面军东征山西。3月上旬,任红一方面军三十军二六四团团长兼政委,率部继续包围石楼,控制黄河渡口,维护后方交通运输,并开展地方工作,扩大部队,支援左右两路军在南北两线的进攻行动。5月上旬,又率部参加西征战役,扩大了陕甘宁边区。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内战停止后,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两个月后任七十五师二二四团团长。
1937年11月,插班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
1938年4月,任延安抗大第四期五大队三中队队长兼教员,一边学习政治军事文化,一边参与教学和管理,同时开展生产劳动。8月,任苏鲁人民抗日义通军第二总队副总队长,在丰县、沛县、砀山、单县、金乡、鱼台一带创建了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2月,先后任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
1940年9月,任山东纵队特务第一团团长,负责保卫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的安全,并参加沂蒙山地区的反“扫荡”、反伪化、反摩擦斗争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941年4月,任独立支队第一团团长。6月,任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参谋长,在胶东地区指挥部队开展反“蚕食”、“清剿”、反封锁斗争;10至12月间,配合兄弟部队粉碎日军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保卫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区。
1942年3月25日至4月15日,指挥部队和地方武装按照“分区坚持,互相配合”的原则,粉碎了日军两个混成旅团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的春季大“扫荡”。7月,任胶东军区第一(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兼东海独立团团长。11月至12月底,指挥分区军民粉碎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指挥的日军1.5万人、伪军5000余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的“拉网合围”大“扫荡”。
1944年4月,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在第十支部担任党小组长。
1945年3月,转到党校第一部(全是党的七大代表)山东支部学习马列理论和党的六大文件。4至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从中央党校结业。
1946年2月,先后担任渤海军区第一、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地委常委,在沧南、泺北一带进行自卫反击作战,阻止国民党军北犯,同时带领部队以减租减息和生产练兵为中心,加强解放区建设,发动群众反奸、诉苦、算账,救济基本群众,检举汉奸特务,摧毁旧政权,建立民主政权。10月,率部先后参加胶济路中段战役、西段战役和潍县战役等战役战斗,并掩护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等首脑机关由临沂转移到渤海地区。
1948年8月,任渤海军区参谋长,参加济南战役。
1949年3月,任渤海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渤海区党委常委委员,指挥部队开展剿匪特,维护地方治安,加强政权建设,保证各级党组织的公开活动;恢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0年11月,任渤海军区司令员。
1951年9月,到华东军区高级干部训练班学习。
1952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
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一军副军长。
1957年3月25日,李发在基层检查军政训练工作和军事设施时,不幸被特务暗杀,年仅44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所获荣誉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亲属成员
妻子:刘瑛,南皮县县委委员、妇救会主任。1946年10月,经组织介绍,与李发结婚。
人物评价
李发不仅是中国人民军队的优秀指挥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在战场上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搞特殊,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和劳动人民的本色。
战争年代,他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先后九次负伤,被评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但他没有躺在功劳薄上,依然兢兢业业,忘我工作。
他在福建前线,带领部队狠抓军政训练,加强边防建设,不断打击来犯的美蒋海空军,以炮战威慑沿海敌占岛屿,并逐次攻占沿海敌占岛屿,以战备姿态加紧部队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的训练和建设,为争取早日解放台湾做好准备;同时,他带领指战员大力支持地方工作,修筑厦门集美至高崎海堤并铺筑公路,经常参加生产劳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全体官兵:李发革命二十八年如一日,为人民解放事业竭尽忠诚,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六年随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各地,一九三六年在任红三0军二四六团团长兼政委时,由于战斗成绩优异,受到军团表彰和奖励;一九四0年以后率领部队在山东地区痛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以来,长期坚持渤海地区的对国民党斗争,在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建设中国人民军队的现代化事业中,又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不愧为中国人民的好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