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佩纶

张佩纶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606 更新时间:2023/12/21 18:30:58

张佩纶(1848年11月24日一1903年2月4日),字幼樵,号篑斋,直隶丰润齐家坨(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晚清时期名臣,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近代才女张爱玲祖父。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侍讲。早年任职京城,自任“清流”。署任左副都御史,以弹劾大臣而闻名。中法战争初起,力主抗战,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防事宜,兼署船政大臣,马尾战败后,被夺职流放张家口。甲午战争期间,被弹劾干预公事,迁居南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病死于南京,终年五十六岁。著有《涧于日记》。

基本资料

本名:张佩纶

字号:字幼樵

号篑斋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直隶丰润县齐家坨

出生时间:1848年11月24日

去世时间:1903年2月4日

主要作品:《管子注》《庄子古义》《涧于集》《涧于日记》

主要成就:船政大臣、学者

官职:左副都御史

人物生平

张佩纶,清末大臣。字幼樵,一字绳庵,号篑斋。直隶丰润人。同治进士。1875年,以编修大考擢升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入李鸿章幕。根据山东省无棣县《张氏家乘》,张氏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移居山东无棣张家码头,八世祖再从无棣迁往丰润齐家坨村。

少年就学时,反应敏捷,数千字文章一挥而就。同治九年举人,十年中进士,十三年授编修。光绪元年大考翰詹时,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陈经国大政”,慷慨好论天下事,与张之洞、陈宝琛等同为当时的清流主将。旋丁内忧,入李鸿章幕。

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边疆事,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中法战争初起,主战。受命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1884年7月15日,法军舰侵入马尾港后不加戒备,8月23日,法舰发起进攻,福建水师覆灭,马尾船厂被毁。与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职遣戍。1888年获释,复入李鸿章幕。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被劾“干预公事”,旨令回原籍,遂迁居南京。

当中法争执刚起时,张佩纶曾多次上奏,发表主战论调,强调中越唇齿相依,越亡,中国必受其害。认为中国有三大理由取胜:

一、普法战争刚刚结束,法国失败后割地赔款,国力相当贫乏;

二、中法间距遥远,法军由本土到达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军至福建快则三天,迟则十日即可到达,在人数上占优势;

三、法国占领越南后,施行暴政,只要派人进行号召,越南人民就会其而响应,陷法军于四面受敌中。

张佩纶抵达福建后,立即查勘船政局及闽江沿岸各要塞形势,主张沉船堵塞闽江口,使法舰不得入内,但清廷不许先发制人,结果坐视大量法国军舰进入闽江。马江之战中,法军舰队司令孤拔致电张佩纶令其在12小时内投降,否则将进攻福建水师。而张佩纶并未收到此信,使得全军覆没。

战后,给事中方培上奏弹劾张佩纶,朝中一些人物也怀着各种目的群起而攻之。清廷后派与张佩纶平日意见相左的左宗棠等人查办此案,复奏后,朝廷指责左宗棠等人为张佩纶开脱,十一年(1885年),下旨将张佩纶从严发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

三年后,返回北京,投入李鸿章幕下,主管文书,因原妻已死,娶李鸿章小女儿菊藕为妻。张佩纶于危难中得李鸿章施以援手,因此对李鸿章充满感激。甲午战争爆发前,曾建议李鸿章先将驻朝清军撤回,“示弱骄敌,再图大举”,御史端良弹劾他干预公事,于是被驱逐回籍。南下途中侨居南京。

光绪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丁母忧期间,入李鸿章幕,在天津参观海防工事,参议海防事务。守制期满复职后,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将户部尚书王文韶参奏罢免。光绪八年(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刚刚上任,立即弹劾罢免失职官员数人,上下震悚。由此成为“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清流党人。次年五月,晋升侍讲学士。

从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间,共上奏折、奏片127件,其中弹劾大臣和直谏的达三分之一。时,中法争执已起,张佩纶上疏请求发展水师,设南北洋水师四镇以防备;招致刘永福黑旗军以增强兵力。清廷讨厌他阻碍和议,命他到陕西办事。

回京后,在总理衙门行走,一再在对外交涉中据理力争,与外国政府的无理要求针锋相对。英国公使巴夏礼以“沙面事件”向总署施加压力,不准中国惩办凶手,并拍桌咆哮。张佩纶当即也拍桌质问“你已经引起两国间的一次战争,难道还想再来一次吗?”事后,中国向英国提出正式抗议。

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䜣等人被西太后清理出军机处和总署,张佩纶企图挽回,由此与清廷意见相左,加上朝内树敌过多,在政治上失势。恰逢中法关系紧张,被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后又署船政大臣。

二十六年(1900年),当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消息后,张佩纶急得“咳血升许”,“累画勤王和戎之策”。次年2月,李鸿章保荐其随办和约,张北上入李幕,但对官衔辞而不就。和约告成后,李鸿章复保荐张佩纶,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张佩纶又坚辞不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七日,病死于南京,终年56岁。

主要成就

张佩纶学问渊博,当时与张之洞并驾。毕生致力于研究《管子》,擅长奏议,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仿照《四库全书》之例,编撰的藏书目录有《管斋书目》、《丰润张氏书目》,著录书籍600余种,其中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与李菊藕合写了一本食谱与一部武侠小说。

个人作品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北上以编修佐办和议。因在对俄态度上与李鸿章意见不合,旋返南京,自此称病不出。在朝中任职时,经常到北京琉璃厂书肆观书,其“涧于草堂”藏书楼,藏书丰富。前妻朱班香乃“结一庐”主人朱学勤之女,朱瀓早逝后,其80柜藏书归于他。

仿照《四库全书》之例,编撰有藏书目录《管斋书目》、《丰润张氏书目》,著录书籍600余种,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辛亥革命前后,其藏书开始散出,宋教仁、于右任等民国元老曾得到书籍多种,其中宋教仁得书百箱,运至北京,宋教仁去世后,藏书散佚。

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等。

轶事典故

光绪十四年(1888)五月,张戍边期满返回,再次到天津投李鸿章幕。李爱张之才,不久将小女李鞠耦(1867—1912)许配给张作续弦。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夫妇赌棋抚琴,唱和吟咏,颇得闺中之乐。李鞠耦即张爱玲的祖母。

张佩纶在《涧于日记》中对这段生活记载颇细,张写到:“以家酿与鞠耦小酌,月影清圆,花香摇曳,酒亦微醺矣。”李鸿章特地为他们的书斋题名为“兰骈馆”。关于张李结合,文人梁鼎芬专门写诗曰:“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戏谑生动,传为佳话。

张佩纶婚后一直住天津李府。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抱养之长子李经方欲出任前敌统帅,为张佩纶谏阻,郎舅关系遂势同水火,时有“小合肥欲手刃张蒉斋”之说。李经方运动御史端良,以罢黜官员妄论国事为由,弹劾张佩纶,结果光绪下旨,将张驱逐回籍。

张没有回祖籍丰润,而是偕妻定居金陵。光绪二十六年(1900),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消息后,他急得咳血升许,并累画勤王和戎之策。次年李鸿章保荐其随办和约,张佩纶第三次来到天津入李幕,但对官衔坚决辞而不就。

家庭成员

张印塘,安徽按察使;

原配:朱芷芗

继室:边粹玉,在张佩纶被流放期间病殁,无子女。

继室:李菊藕,宰相李鸿章女儿

长子:张志沧

二子:张志潜

三子:张志沂,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父亲。

女儿:张茂

堂侄:张人骏,两江总督、袁世凯亲家。

史籍记载

张佩纶,字幼樵,直隶丰润人。父印塘,官安徽按察使,卒於军。佩纶,同治十年进士,以编修大考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时外侮亟,累疏陈经国大政,请敕新疆、东三省、台湾严戒备,杜日、俄窥伺。晋、豫饥,畿辅旱,乃引祖宗成训,请上下交儆,条四目以进:曰诚祈,曰集议,曰恤民,曰省刑。恭亲王奕䜣遭谗构,复请责王竭诚负重,上嘉纳之。通政使黄体芳继陈灾状,语稍激,絓吏议,佩纶力争,被宥。寻丁忧,服竟,起故官。时琉球已亡,法图越南亟,佩纶曰:“亡琉球则朝鲜可危,弃越南则缅甸必失。”因请建置南北海防,设水师四大镇;又荐道员徐延旭、唐炯知兵堪任边事,其招致刘永福黑旗兵为己用。是时吴大澂、陈宝琛好论时政,与宝廷、邓承修辈号“清流党”,而佩纶尤以纠弹大臣著一时。如侍郎贺寿慈,尚书万青藜、董恂,皆被劾去。光绪八年,云南报销案起,王文韶以枢臣掌户部,台谏争上其受赇状,上方意任隆密,乃援乾隆朝梁诗正还家侍父事,请令引嫌乞养,不报;又两疏劾之,遂罢文韶,而擢佩纶署左副都御史,晋侍讲学士。明年,法越构衅,佩纶章十数上,朝廷始遣兵征土寇、缀敌势,法人不便其所为,佯议和,而阴使人攻陷南定。佩纶请乘法兵未集,敕粤督遣水师护越都,而枢臣狃和局,虑佩纶梗议,令往陕西按事。已而法果袭顺化,胁越与盟,越事益坏。使归,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十年,法人声内犯,佩纶谓越难未已,黑旗犹存,万无分兵东来理,请毋罢戍戎心,上韪之。诏就李鸿章议,遂决战,令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佩纶至船厂,环十一艘自卫,各管带白非计,斥之。法舰集,战书至,众闻警,谒佩纶亟请备,仍叱出。比见法舰升火,始大怖,遣学生魏瀚往乞缓,未至而炮声作,所部五营溃,其三营歼焉。佩纶遁鼓山麓,乡人拒之,曰:“我会办大臣也!”拒如初。翼日,逃至彭田乡,犹饰词入告,朝旨发帑犒之,命兼船政。嗣闻马尾败,止夺卿衔,下吏议。闽人愤甚,於是编修潘炳年、给事中万培因等先后上其罪状。时已坐荐唐炯、徐延旭褫职,至是再论戍。

居边释还,鸿章再延入幕,以女妻之。甲什战事起,御史端良劾其干预公事,命遂回籍。庚子议和,鸿章荐其谙交涉,诏以编修佐办和约。既成,擢四五品京堂,称疾不出。三十四年,卒。

标签: 张佩纶

更多文章

  • 萧美人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萧美人

    萧美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中文名:萧美人别名:萧娘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仪征真州城南出生日期:乾隆八年逝世日期:嘉庆元年职业:著名美食家、女点心师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

  • 李慈铭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慈铭

    李慈铭(1830年~1894年),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晚清官员、文史学家。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

  • 福长安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福长安

    富察·福长安(1760-1817),满洲镶黄旗人,字诚斋,清朝将领。大学士傅恒第四子,军机大臣福康安之弟,孝贤纯皇后之侄。在清高宗时期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因平定台湾、廓尔喀战役有功图形紫光阁,封一等侯。嘉庆四年,高宗崩,被指责与和珅同党,逮下狱,夺爵,籍其家,旋遣往裕陵充供茶拜唐阿,屡坐事谴谪。

  • 施世纶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施世纶

    施世纶(1659年一1722年7月3日),字文贤,号浔江,又号静斋,福建晋江县衙口乡(现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后被编入清朝八旗汉军镶黄旗。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施世纶因父荫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江苏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政绩卓越,康熙皇帝欲把施

  • 李荣保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荣保

    李荣保(1674~1723年),沙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外戚大臣,乾隆帝发妻孝贤纯皇后之父,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子。祖父哈什屯因军功封一等男及云骑尉,此爵位及世职均为李荣保承袭,李荣保本人也官至察哈尔总管。雍正元年,卒于位。乾隆二年,其女被册立为皇后,追封一等公,乾隆十四年因其子傅恒经略金川功,谥

  • 爱新觉罗·博洛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爱新觉罗·博洛

    爱新觉罗·博洛(1613年—1652年),清朝将领、宗室,清初理政三王(尼堪、博洛、满达海)之一。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余郡王阿巴泰第三子。清崇德元年(1636年),封固山贝子。顺治元年(1644年),随豫亲王多铎南下,破李自成于潼关,并且攻下西安,平定江宁、杭州。顺治三年(1646年),博洛任征南

  • 傅以渐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傅以渐

    傅以渐(1609~1665),字于磐,号星岩。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先后负责明史、太宗实录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圣训和通鉴的总裁。他体察民情,颇有政声,曾数次诏陈时务,请皇帝生养民力,与民休息。傅除书生意气更难得兼有兵略,并任兵部尚书。后因年迈不断上

  • 陈名夏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名夏

    陈名夏(1601年~1654年),字百史,江南溧阳(今属江苏常州溧阳县)人,明末清初大臣。崇祯十六年(1643),考中廷试第三名(探花),授翰林修撰,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顺治二年(1645),归顺清廷,以王文奎推荐,恢复原官,旋擢吏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累官秘书院大学士。以徇私植党,滥用匪人。顺治

  • 赖莲英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赖莲英

    赖莲英,又名赖氏妹。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金田起义时,他的妻子,也就是后来封为又正月宫的赖莲英。跟随洪秀全入广西桂平揭竿起义,协助天王训练女兵成为洪秀全之好助手,女兵将领。中文名:赖莲英别名:赖氏妹身份:洪秀全的妻子事迹:随洪秀全揭竿起义生平:参看正文随后研究:赖氏之前洪秀全并无别的“凡妻”清朝同治十

  • 钱载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