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良妃

良妃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75 更新时间:2023/12/5 5:09:54

良妃(1662年—1711年12月29日)觉禅氏、觉尔察氏(或称“卫氏"、”魏氏”,可能是良妃娘家循满人旧例冠汉姓之故),名双姐(清朝遗留绿头牌中流传)。内管领包衣人内领管阿布鼐之女。初为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三参领所属第七管领下人。良妃觉尔察氏是清朝首个出身内管领而得封妃位的后妃。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入宫,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生皇八子胤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升为嫔,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行册封礼,后晋封良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薨,享年50岁。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十七日奉安于康熙皇帝帝陵景陵妃园寝。

基本资料

中文名:觉禅氏

别名:卫氏、卫良妃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康熙元年(1662年)

逝世日期: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

职业:清朝后妃

主要成就:生育皇八子,册为良妃

夫君: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公公: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婆婆:孝康章皇后,孝惠章皇后

儿子:皇八子胤禩(自然排序皇十六子)

封号:良嫔→良妃

父亲:阿布鼐

旗籍:正黄旗包衣—满洲正蓝旗(雍正元年)—正蓝旗包衣

人物生平

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比康熙帝小8岁。

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入宫,时年14岁。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生八阿哥胤禩,少时曾由四妃之首惠妃纳喇氏及皇贵妃佟佳氏(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抚养过。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15岁的胤禩两次获选随康熙帝一同出征噶尔丹。扈行的皇子中只有八阿哥随康熙帝御营。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胤禩封多罗贝勒,是受封的皇子中最年轻的一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因德蕴温柔、性娴礼教而被册封为良嫔。康熙四十五年的《清皇室玉牒》所载,卫氏的书面位号依然为良嫔。良妃正式晋妃时间可以缩小至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五十年之间。根据《清圣祖实录》所记载的册封记录,康熙四十五年至康熙五十年并没有任何后妃的册封记载。因此,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卫氏是单独册封为妃。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去世,享年五十,丧葬礼仪同孝诚仁皇后妹妹平妃赫舍里氏。根据《康熙起居注》的记载,在该年十二月十九日申时,康熙帝到宁寿宫问安后,由东华门出朝阳门,到良妃灵前奠酒举哀毕回。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二月十九日康熙帝亲自主持良妃初满月礼祭祀典礼。(记载于《康熙皇帝起居注册》)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七日,奉安入景陵妃园寝。

根据《1936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的记载,坐落于崇外外五区三里河安国寺街八号的安国寺(家庙)是在嘉庆年间建成,属于私建,作供奉康熙帝良妃娘娘神牌之用

出身背景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以为清朝出身辛者库(包衣管领)的后妃只有良妃一人,且是清朝出身最低的后妃。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辛者库:辛者库即内管领、管领。包衣管领系辛者库汉语名称,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多次提到:"内管领,即辛者库;辛者库,即管领。"

辛者库又称为浑托和,浑托和是辛者库满语名称,浑托和是半个佐领的意思。

辛者库是包衣的一种,和包衣佐领一样,为皇室服务。宫内管领为清朝的职务,系正五品文职,其职责为管理辛者库,处理皇室后勤工作。内管领即上三旗辛者库;王公亦有自己的府属管领,即下五旗辛者库,服务于王公府邸。下五旗辛者库地位低于上三旗辛者库。有些辛者库人是罪籍,而大多数辛者库人则是正常的包衣籍。正常的不是罪籍的辛者库人是由于家族人少,被编成半个包衣佐领,所以就成了辛者库人(辛者库又叫浑托和,浑托和就是半个佐领的意思)。而辛者库出身的后妃,多数是正常编为半个佐领的辛者库。值得一提的是,良妃是清朝首个出身辛者库而得封妃位的后妃。

根据《永陵觉尔察氏谱书》记载,觉尔察氏为清景祖五子塔察篇古后裔,本属清代远支皇族觉罗,因其祖上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因逃奴发生争执而被罢黜,惟存疑。目前的官方史料可知,良妃的家族世代居住于佛阿拉地方,天聪年间投靠成为包衣,世代任膳房总管以及内管领之职,如良妃的兄弟噶达浑为内务府总管。

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良妃家里是“天聪来归”,这已经说明了良妃母家是清初投靠清政府后,因家族人少被正常编入浑托和(辛者库),并非缘罪入。所以,和包衣佐领出身的后妃一样,辛者库(内管领)也是皇帝纳妃的一个正常途径。另外,很多皇子也有从辛者库选拔出来的侧妃庶妃等(例如雍正裕妃耿氏为上三旗辛者库;康熙帝的七阿哥胤祐的侧福晋巴尔达氏和庶福晋陈氏都为辛者库出身。)

其他关于厘清辛者库的说法,可参见杜家骥先生对辛者库的研究。其中明确说明,辛者库人绝大多数并非罪籍,且可以入朝为官。其职务也多样,辛者库出身做到大学士(如百龄),内务府总管(如来保),都统(如迓图),杭州织造(如孙文成),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如徐元梦,曾被康熙帝打入辛者库)的大臣都有。

而“向例不许为官”的说法,杜家骥先生写明当是指因罪罚没的辛者库人,并非指正常编入的非罪籍的辛者库人(康熙朝时辛者库罪籍也可以为官,如乾隆帝令妃魏氏其家族清初本为汉军旗旗分佐领,后缘事被贬入辛者库,但令妃的祖父魏五十一(又作武世宜)康熙朝时曾担任内管领、营造司员外郎等职务;雍正朝时这种权利取消,再罚入辛者库的,其家族均不许参加科举及为官,以示惩罚;乾隆时期又改为不允许因罪发入者本人参加科举及做官,惩罚范围缩小。见杜家骥文章详细阐述)。

关于良妃家族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的觉禅氏家族职务,有膳房总领、御前二等侍卫等职务,后良妃的兄弟噶达浑在康熙五十二年升任盛京佐领的职务,盛京佐领为四品官。良妃家族的职务与康熙帝很多包衣出身的后妃都相同,如德妃、敏妃家族也都有出任膳房和侍卫等职务。以下是觉禅氏记载:

瑚柱,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佛阿拉地方,天聪时来归,原任膳房总领。其子都楞额,原任内管领。孙都尔柏、阿布鼐,俱原任内管领,他布鼐,原任膳房总领。曾孙勒柏理,原任主事。塔汉、阿林,俱原任内管领。噶哈禅,原任御前二等侍卫。陶格,原任郎中。曾孙嘎达浑,原任内务府总管。旒武,原任司库。元孙索柱,原任蓝翎侍卫。长明、陶柱俱原任内管领。阿萨理,原任廐长。西哈纳,原任笔帖式。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清朝出身辛者库(内管领)的后妃,其实非常的多:

1.康熙朝:

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八阿哥胤禩生母,上三旗辛者库。

定妃,万琉哈氏,郎中托尔必女,康熙第二十一子十二阿哥胤祹生母,上三旗辛者库。

2.雍正朝:(雍正朝以后,包衣佐领、包衣管领地位有所上升)

谦妃,刘氏,管领刘满女,六阿哥弘曕生母。

裕妃,耿氏,管领耿德金之女,五阿哥弘昼生母,镶黄旗包衣辛者库。

3.乾隆朝:

孝仪纯皇后(即令妃),魏佳氏,内管领魏清泰女,嘉庆帝永琰生母,清初本为汉军旗旗分佐领,后贬入上三旗辛者库,也是包衣汉姓人,乾隆四十年被乾隆帝抬入满洲镶黄旗。

仪嫔,黄氏,乾隆在宝亲王藩邸的格格,也是辛者库出身。

瑞贵人,索绰罗氏,也是辛者库出身。

4.嘉庆朝:

华妃侯佳氏,上驷院卿讨住之女,镶黄旗包衣辛者库。

由此可见,包衣管领和包衣佐领出身的后妃一样,都是皇帝正常的纳妃途径,并不是什么清朝最低的出身,更加不是什么历史上最低的,其出身并不是贱籍。辛者库出身做到大学士(如百龄),内务府总管(如来保),都统(如迓图),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如徐元梦,曾被康熙帝打入辛者库)的大臣都有,辛者库的出身并不是都低贱。

根据《清宫中以宫女为主的女仆阶层》一文中考证,清朝宫女的选拔规定最早定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凡内府佐领下(即包衣佐领),内府管领下(包括包衣辛者库)女子,年至十三,该佐领、管领造册送会计司呈堂会奏,交总管太监请旨阅看。”也就是说清宫宫女选拔,她们必须是内务府满洲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的佐领下和管领下各种职务等的包衣之女,方有资格入选。宫女来源除内务府三旗的佐领下、管领下包衣女子外,官员世家也可选入。

入选后,除学习宫规外,还要对其刺绣、打扫的技艺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留下,择其优者,每日授一小时写字及读书,“次日命宫人考核”。选中的宫女中,面容姣好、聪明伶俐的派去侍奉主位,差一点的去干粗活。

这说明,内务府包衣佐领、内务府包衣管领和世家出身的宫女她们得到所从事工种的机会是一样的。而宫女们被分配到不同工作的原因,是基于自身的条件,而不是出于家庭出身。所以内管领出身的宫女就一定是从事粗活等低级工作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而良妃能够被选中并成为皇帝后妃,说明她相貌和资质必然都是极为出众的;史籍记载入选宫女在宫中还要学习写字读书,所以良妃具有一定文化修养。

关于良妃的姓氏还有以下说法: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四十九·觉禅氏》载:

“瑚柱,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佛阿拉地方,天聪时来归,原任膳房总领。其子都楞额,原任内管领。孙都尔柏、阿布鼐,俱原任内管领,他布鼐,原任膳房总领。曾孙勒柏理,原任主事。塔汉、阿林,俱原任内管领。噶哈禅,原任御前二等侍卫。陶格,原任郎中。曾孙嘎达浑,原任内务府总管。旒武,原任司库。元孙索柱,原任蓝翎侍卫。长明、陶柱俱原任内管领。阿萨理,原任廐长。西哈纳,原任笔帖式。”

《清列代后妃传稿》载: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按八旗通志,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三参领所属第七管领,系康熙二年分立。初令通易管理,传至硕通务,病故,以包衣大阿布鼐管理。阿布鼐故,以他汉管理。”

这里提到良妃父阿布鼐系正黄旗包衣,曾任内管领;阿布鼐死后由他(塔)汉继任内管领。这与《氏族通谱》中觉禅氏瑚柱之孙阿布鼐、曾孙塔汉相继任内管领的情况相符,旗籍亦相符,似可以证明良妃确系出自觉禅氏。

另据《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62条“正黄旗都统马尔萨奏请廉王舅舅等族抬旗各按管领编制折”,廉王母舅嘎达浑等族于雍正元年被抬出包衣佐领,可能是被移至满洲正蓝旗下(因为四年再被划归包衣时是正蓝旗都统具奏的,详见下文)。此折亦证明嘎达浑族确系正黄旗。

再看一条雍正帝上谕:“雍正四年十月十六日,正蓝旗满洲都统公殷德等将阿其那之母舅噶达浑之族人拟入包衣佐领具奏。奉上谕:“噶达浑原系包衣佐领下微贱奴才,朕施恩由包衣佐领下撤出移于旗下,用至内务府总管,此恩伊等岂不知之?”

这条上谕中说嘎达浑原为包衣佐领下奴才,曾被用为内务府总管,与《钦定八旗氏族通谱》中所载觉禅氏嘎达浑曾任内务府总管相符合。

综上:良妃父兄的姓名、旗籍、履历均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的觉禅氏一致,则良妃确系满族人,姓觉禅氏。

总结:良妃卫氏原姓觉禅氏,该族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他们世代居住于佛阿拉地方(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地区),皇太极天聪年间投靠成为包衣,世代任膳房总管以及内管领之职,为皇帝世仆。康熙二年正式划入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三参领所属第七管领,雍正元年因胤禩之故曾被抬入旗分佐领(因人少按管领编制)。至于为何觉禅氏被称为卫氏,待考。

良妃的父亲阿布鼐官职为内管领,宫内管领为正五品文官,其职务为包衣管领管理者,相当于皇家后勤部门。卫氏本人应系经内务府上三旗选秀进宫,她能被皇帝看中并生育皇子,说明她的自身条件十分优越,是一位温柔聪慧、美丽出众的女子。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里说她:“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而且“体有异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气”。这些传说虽不可信,但是起码反映出卫氏的确是位美丽出众的女子,不仅在宫中闻名,在民间也有所耳闻。康熙三十九年,她和瓜尔佳氏(惇怡皇贵妃)一同册封为嫔。康熙五十年(1711年)壬辰十一月二十日去世。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皇宫中,良妃成为后妃是根据正常的途径,绝不可能是什么有心计主动勾搭上皇帝。皇帝近身也没有宫女服侍,出自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明时宫女至数千,脂粉钱至百万。今朕宫中计使女三百,况朕未近使之宫女,年近三十者,即出与其父母,令婚配。”这说明康熙帝身边无近侍之宫女,都是太监服侍。《宫女谈往录》中提到,清朝后宫制度十分严格,宫女不准随便离开工作的宫殿,要离开宫殿,行走必须二个人一起。另外,皇帝除了去皇后宫中,也不会去后妃宫里。皇帝要和后妃见面,都是由皇帝召后妃去皇帝的寝宫相见。在规章制度严格的清朝,那些宫女能随便勾搭上皇帝的说法基本只是现代人的臆测。

家庭成员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玄烨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32年12月20日)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他8岁登基,14岁亲政。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胤禩(1681-1726)康熙帝第八子和硕廉亲王,生于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初十日未时(1681年3月29日),母为良妃卫氏,少时由皇长子胤禔之母惠妃纳喇氏抚养。胤禩自幼很受康熙帝的喜爱,并令书法家何焯为其侍读。八阿哥17岁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者,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期间颇得朝野支持,人称“八贤王”。一废太子时被朝中重臣保举为皇太子。后胤禩转而支持雍正帝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祯克承大统。雍正帝即位后,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打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1726年10月5日)胤禩薨,享年45岁。民间认为他是被毒死。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三年以“胤禩胤禟无悖逆之实”下令恢复胤禩原名,收入皇室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阿布鼐:康熙朝任内府管领职务,系正五品文职。

嘎达混:康熙朝任内府管领,康熙三十年左右兼任内务府广储司员外郎,康熙五十二年升盛京佐领,为四品官。

良嫔册文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十二月册封卫氏为良嫔,同时册封32岁的佟氏为贵妃,17岁的瓜尔佳氏为和嫔。

关于册封卫氏为良嫔的册文,《清圣祖实录》记载如下,其中良嫔与和嫔的册文是相同的:

○乙亥。遣内阁学士席哈纳持节册封卫氏为良嫔。

册文曰:朕惟协赞坤仪,用备宫闱之职;佐宣内治,尤资端淑之贤。爰考旧章,式隆新秩,尔卫氏德蕴温柔,性娴礼教,位在掖庭之列,克著音徽,礼昭典册之荣,宜加宠锡。兹仰承皇太后慈谕,册尔为良嫔。尔其益修妇德,矢勤慎以翼宫闱;永佩纶言,副恩光而绵庆祉。钦哉。

单独封妃

由于资料的缺失散佚,卫氏进封良妃的具体时间不详,但是根据遗留下来的史籍记载,可以得知卫氏最终的位号是良妃:

清皇室本支世系的汉文本谱牒《星源集庆》记载:

“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之女,初入侍宫中,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册封良嫔,后晋封良妃。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二十日薨。”

清《皇朝文献通考》记载:

“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嫔,后晋封良妃。”

另有卫氏的二篇《良妃祭文》以及清康熙朝官方资料《康熙朝起居注册》均记载卫氏为良妃。

根据以上文献可以确定卫氏系生前晋封为妃。

试探良妃的封妃时间——根据康熙四十五年清皇室玉牒所载,康熙四十五年后妃卫氏的书面位号依然为“良嫔”,那么良妃的正式晋妃时间可以缩小至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五十年(良妃薨逝)之间。

再查看《清圣祖实录》所记载的康熙朝的册封记录,康熙四十五年至康熙五十年并没有其他后妃的册封记载,因此可以判断出卫氏系单独晋封为妃。

对于卫氏封妃的时间有以下两个推测:

1、按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书面写法胤禩为良嫔所出,卫氏应在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五十年之间单独晋封为妃,暂无详细时间资料。卫氏在宫中享妃位待遇则可能早于正式晋封;

2、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卫氏病重,康熙帝紧急晋封良嫔为良妃。这在康熙朝也有先例,如孝懿皇后即是在病重时急册为皇后。再结合《良妃祭文》中的词句:“念久备乎嫔行,爰优加夫妃号,方期永绵福祉,何意遽告沦殂。”似也可说明卫氏是在病中晋封,希望封妃喜事能够“永绵”良妃的福祉。

备著哀荣

根据《清起居注·康熙朝》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十九日记载:

“十九日癸酉未时上由德胜门进神武门,谒宁寿宫问安回宫。申时上由东华门出朝阳门至良妃灵前奠酒举哀毕回宫。……扈从起居注官揆叙、常寿”

根据《清圣祖实录》和《康熙皇帝起居注册》的记载,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皇帝前往皇考顺治皇帝孝陵谒陵。这期间良妃薨逝。康熙帝自孝陵回宫后当天先给皇太后请安,紧接着就前往祭奠良妃。

转录并断句:云含烟

初次祭文

礼重宫闱,内职恒嘉,夫赞助典崇,褒恤彝章,备著其哀荣,惟芬苾之是陈,斯轸怀之聿展。尔良妃卫氏,禔躬婉顺,赋性柔嘉,矩薙无违,允表珩璜之□,敬恭自矢,克彰褕翟之休。念久备乎嫔行,爰优加夫妃号,方期永绵福祉,何意遽告沦殂。载设几筵,用申醊奠。于戏,穗帐徒悬,慨芳规之不再;恩纶丕焕,俾令问之长垂,灵其有知,尚克歆享。

二次祭文

肃雍著范,聿隆恩礼之施,淑慎兴悲,式备哀荣之典。尔妃卫氏,久侍后宫,协宣内职,奄乎殂谢,痛惜良深,爰举旧章,再申奠醊,惟灵不昧,尚克歆承。

良妃初满月祭祀举哀典礼系由康熙皇帝亲自主持,并记录于清朝官方文献《康熙皇帝起居注册》上,可说是极大的殊荣。

后宫排序

根据官方资料《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的后妃排位顺序记载:

温僖贵妃

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

神位排序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乾隆二年奉旨:景妃园寝飨殿两次间增造寝室牀龕,并定诸妃神位次序:

奉安温僖贵妃神位于中龕内居左,慧妃神位居右,惠妃神位次左,宜妃神位次右。

奉安荣妃神位于西龕内居首,次平妃神位,良妃神位,宣妃神位。

乾隆六年,奉安成妃神位于东龕内居首,九年奉安顺懿密妃神位在成妃神位之次,十九年奉安纯裕勤妃神位在顺懿密妃神位之次,二十二年奉安定妃神位在纯裕勤妃之次。

封号释义

“良”为封号在历史上有明朝王良妃,以及清朝卫良妃。其余朝代后妃带“良”字者则皆为级别,并非封号,

级别不能用于阐述封号之含义。

卫良妃妃号“良”字宜用满语释义,其满语含义为:忠厚,善良。为一美誉封号。

再考查《康熙字典》中对“良”字的汉语释义,皆为美好嘉义的含义:

liáng

【形】

(形声。本义:善良)

良,善也。——《说文》

良好;美好〖good;fine;nice〗又如:良士(贤士);良吏(贤良的宫吏);

良妻(贤淑的妻子。即贤妻)

优秀〖excellent〗

和悦;和善〖amiable;amicable;genial〗

大〖big;great〗。如:良鱼(大鱼);良枣(大枣的别名);良器(大器。比喻杰出的人才)

吉祥〖lucky〗。如:良月(吉祥的月份);良贞(吉卦);良时(吉时)

和乐;欢悦〖happy〗。如:良晤(欢聚);良游(畅游);良聚(良会,欢聚)

首;头〖head〗

首领;首长〖boss;chief;chieftain〗

长,久;深〖long;deep〗

史籍记载

《星源集庆》: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之女,初入侍宫中,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册封良嫔,后晋封良妃。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二十日薨。

《皇朝文献通考》:良妃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嫔,后晋封良妃。

标签: 良妃

更多文章

  • 吕四娘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吕四娘

    吕四娘,女,民间传说人物,清朝雍正时人,为吕留良之孙女(一说女儿),野史记载其为报雍正以文字狱杀祖吕留良之仇,以选妃之名混进皇宫,后在雍正召其侍寝时以短剑将雍正斩首而亡。另有同名连环画、中国香港电视连续剧、中国电影等。中文名:吕四娘别名:四娘国籍:中国民族:汉主要成就:刺杀雍正出生地:浙江崇德县信仰

  • 永琪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永琪

    永琪(1741年3月23日-1766年4月16日),爱新觉罗氏,字筠亭,号藤琴居士,直隶省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清高宗弘历第五子,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永琪少习骑射,娴国语,上钟爱之。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午刻,薨,谥曰纯。本名:爱新觉罗·永琪别名:永筠亭、藤琴居士、荣纯

  • 愉妃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愉妃

    愉贵妃(1714年6月15日—1792年7月9日),珂里叶特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雍正年间,入侍弘历藩邸,为格格。雍正十三(1735年)年九月初三,雍正帝驾崩,弘历继位,为乾隆帝。九月二十四日,诏封为海常在。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十二日,晋封海贵人。乾隆六年二月初七生皇五子爱新觉罗·永琪,十三

  • 杨秀清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秀清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字嗣龙,广西桂平(今广西桂平市紫荆镇木山村东王冲内)人,客家人。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出身贫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加入拜上帝会,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咸丰元年,受封“东王”,称“九千岁”,位居天王洪秀全之下,权倾朝野。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

  • 桂祥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桂祥

    桂祥(~1896):满正黄,光七、四,乌里雅蘇台参,九、二,库伦办,十一、十一,革,十六、十二,工右,十七、十一,调,廿一、三,山海关副,廿二、七,卒。本名:桂祥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逝世日期:1896年

  • 曹振镛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振镛

    曹振镛(1755年-1835年),字怿嘉,号俪笙、秀溪。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

  • 田文镜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田文镜

    田文镜(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原隶籍汉军正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监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二岁的田文镜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官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帝即位后,深受宠待。雍正元年(1723

  • 李长庚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长庚

    李长庚,男,是神话传说中的太白金星,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提到此人"上复齐天大圣听,老人乃是李长庚。中文名:李长庚别名:太白金星性别:男登场作品:西游记

  • 索额图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索额图

    赫舍里·索额图(1636年-1703年),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庶子),孝诚仁皇后叔父,清代康熙年间重臣,权臣。[2-4]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索额图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四十二年(1703

  • 岳乐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岳乐

    爱新觉罗·岳乐(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名将,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郡王爱新觉罗·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功勋卓著的名将,为清朝入关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初封镇国公。顺治六年(1649年),封贝勒。顺治八年(1651年),袭爵,改号安郡王。顺治十四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