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徐中玉

徐中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716 更新时间:2023/12/30 22:26:15

中玉(1915~),作家与艺理论家,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41年又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国文学部。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时期出版编著五种,后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美国印象》等,主编文学研究丛书七套、大学教材《大学语文》五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作品多次获全国奖。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中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15年(乙卯年)2月15

职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原系主任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

主要成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等

人物生平

徐中玉少时就读于华士积谷仓小学、杨舍梁丰中学。

1929年考入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至县立澄南小学教书。

1934年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担任山东大学文学社社长。

1938年3月山东大学并入国立中央大学,他任“中大文学会”主席,并经老舍推荐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9年毕业后到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研究古代文论。

1941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

1946年8月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47年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兼任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起先后任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9年12月8日受聘为上海理工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名誉馆长。

2019年6月25日凌晨3:35,文学界泰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社会职务

《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文自学指导》刊物主编,上海作协第五届主席,中国作协第七届名誉委员。

《文艺理论研究》主编,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研究所顾问等。

主要作品

徐中玉倾心文艺理论研究,精心写作、编著教学书籍约1000万字,主编教材和期刊达2000万字。撰著主编书刊数十种。

《论苏轼的创作经验》1981年华东师大出版社;

《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古代文艺创作诗集》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国印象》198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1987年河南大学出版社;

《激流中的探索》1994年华东师大出版社等作品。

其作品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构思缜密,学术价值很高。

人物荣誉

其主编出版的《古文鉴赏大辞典》荣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

《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荣获1999年国家图书出版最高荣誉奖。

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主要观点

徐中玉主张“实事求是”的作风。他认为,“实事求是”首先说的是要“实事”,核心是“求”,不但去求,还必须求出个“是”来。治学应该从实事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书本当然要看,伟大人物的结论当然更值得重视,但不从实际出发而专从书本出发,专门重复伟大人物已有的结论、满口称赞,只会注释、疏解,甚至奉为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必再加补充、修正、发展的绝对真理,并以为这样做已尽科学研究的能事,这不能算得上在真正治学。

徐中玉赞同章学诚功力不等于学问之说,但没有轻视功力的意思,因为学问离不开功力。“求”,一定要“勤求”、“力求”,才有效。在“勤求”、“力求”,甚至“苦求”上狠下功夫,学术之功,才能大有建树。求“是”,就要“博采众长”,“集大成”,无论谁说谁写的,只要是正确、合理、有长处的,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益的,就应该博采广集,取精用宏。

徐中玉认为,学者都是自学出来的。关键决不在于是否进过高等学府的大门。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这样的学者同时便是革命战士。

徐中玉认为,学术研究最需要懂得独立思考之必要,与能独立思考,并坚持不懈努力下去永远以追求学术真理、规律为职志的人才。宣传鼓动工作也需要,但这是另外一种工作,有所不同。学术研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长治久安之道,不能朝三暮四,随风转弯,这正是它之所以有最大责任和最大作用。学术研究工作,特别需要能于勇于坚持独立思考品格的人才。讲创新的很多,讲需要能于勇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题的却不多。要善于引导。再不能总喜欢驯服工具了。曹禺晚年自悔所以没再创作出早期那些好作品,就因为自己“太听话”了。“太听话”就不能突破自己,有所创新,甚至还会滑下去。

已有的一些倡导与推进学术研究规划应具体化,不应流于徒托空言。学术研究应有的自由。独立思考,不至于被认成不可容忍的政治活动,这些都应有法律保障。如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公平、公正、公开皆然。各种官方奖助仍实际受到垄断,各种评估实际仍有意识形态干预。官本位,官僚主义,在学术界高校中蔓延民主进程甚少。

标签: 徐中玉

更多文章

  • 樊迟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樊迟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中文名:樊迟外文名:FanChi别名:樊须国籍:中国-东周-春秋时期

  • 龙以明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龙以明

    龙以明,男,数学家。1948年10月14日生于重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现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2017年10月,荣获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奖。中文名:龙以明外文名:Yiming

  • 阿布都力米提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阿布都力米提

    阿布都力米提(?-2013年5月7日),男,新疆著名电影演员,新疆排球专业队运动员、教练员,《冰山上的来客》男主角,因前列腺癌于2013年5月7日晚逝世,享年74岁。《冰山上的来客》电影女主角真古兰丹姆的饰演者阿依夏木听闻阿布都力米提逝世的消息后,更新了微博悼念他。中文名:阿布都力米提国籍:中国民族

  • 黛博拉·蔻儿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黛博拉·蔻儿

    黛博拉·蔻儿(DeborahKerr,1921年9月30日-2007年10月16日),出生于英国苏格兰海伦斯堡,英国女演员。1940年进入英国广播公司。1941年出演英国喜剧片《芭芭拉上校》。1943年在迈克尔·鲍威尔的《百战将军》中饰演了三位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女性角色而被好莱坞注意。1947年主演

  • 高怀亮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怀亮

    宋朝开国名将,是开平王高怀德的兄弟,高琼(君宝)的亲叔叔,武艺高强,忠肝义胆。戍边中中了辽军埋伏,被辽将耶律沙所斩。中文名:高怀亮外文名:无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开国出生日期:宋朝职业:将领高怀亮,小说《飞龙全传》、《杨家将演义》、《赵匡胤演义》中的宋朝将领。祖父高思继,父亲高行周。少时被家将

  • 孙颖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颖

    孙颖,男,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讷河,祖籍河北。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汉唐古典舞教研室、研究。生导师,于2009年12月3日凌晨2点48分逝世。中文名:孙颖国籍:中国出生地:黑龙江讷河出生日期:1929年职业:舞蹈家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性别:男早在1950年就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从师于吴晓邦先生;毕业

  • 乌兰诺娃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乌兰诺娃

    苏联女芭蕾演员。1910年1月10日生于圣彼得堡,出身于舞蹈演员家庭。1998年3月21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8岁。1919~1928年在列宁格勒舞蹈学校学习,主要教师是她的母亲和瓦加诺娃。毕业后先后在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1928~1943)和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1944~1960)任主要演

  • 张伐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伐

    张伐,黑龙江哈尔滨人,原名张大民,1919年出生,2001年逝世。后迁居北平、上海。早年就读于华光戏剧学校,毕业后主要从事演剧活动。曾先后在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上海艺术剧团演出话剧《蜕变》、《大马戏团》、《秋海棠》、《夜店》等。1942年拍过一部《乱世风光》,主要从影生涯则始于战后,在“文华”、“

  • 文兰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兰

    1946年3月生于甘肃兰州,籍贯安徽泾县。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1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在微分动力系统领域的若干基本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非扩张吸引子Willi

  • 桑弧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桑弧

    桑弧,1916年12月22日出生于上海,原名李培林,原籍浙江宁波,中国内地导演、编剧。1941年编剧第一部作品《肉》,1944年首次执导电影《教师万岁》。1954年导演并编剧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1957年优秀影片金奖、1954年第八届卡罗维伐利电影节音乐片奖和1955年第9届爱丁堡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