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明妮·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159 更新时间:2024/1/15 11:46:06

明妮·魏特琳(MinnieVautrin,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中国名华群,美国传教士。1886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科尔小镇。家境不裕,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勇敢的个性,花费了大量时间用于打工挣取上大学的学费。1912年,初到中国安徽,见女子多不识字,便矢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1917年魏特琳考取伊利诺州师范大学(IllinoisStateNormalUniversity),毕业后在LeRoy(伊利诺伊州)中学开始教学生涯。

基本资料

名:明妮·魏特琳

外文名:MinnieVautrin

别名:华群

性别:女

出生日期:1886年9月27日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伊利诺州的西科尔小镇

逝世日期:1941年5月14日

毕业院校:伊利诺伊州师范大学(IllinoisStateNormalUniversity)

人物生平

1919年魏特琳应聘中国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掌管校务,筹建新校园,并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献身社会,为穷苦四邻服务,譬如为邻居妇女开课讲授卫生知识,每周两次为校园四周的贫民看病等,发扬光大了金女大校训———厚生精神。魏特琳还利用休假到欧、美进修学习,把丹麦、荷兰的成人教育推广到中国,对中国女子教育功不可没。

日记

从1937年8月12日开始,到1940年4月,魏特琳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事。当时在美国的好友认为魏特琳的日记很有价值,于是将它寄给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学》发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整理传教士档案资料时,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原稿。90年代初,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利女士,鉴于魏特琳日记具有极高的档案史料价值,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制成缩微胶卷,供历史档案学者研究使用。

见证灾难

由于魏特琳当时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的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的个人亲历档案———日记,就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如日军屠城的第二天(1937年12月17日星期五):“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的少女到60岁的老妇都被强奸。丈夫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如1937年12月16日(星期四)的一段日记:“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无辜、勤劳的农民和工人被杀害。我们让所有40岁以上的妇女回家与她们的丈夫及儿子在一起,仅让她们的女儿和儿媳留下。今夜我们要照看四千多名妇女和儿童。不知道在这种压力下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怖。”

1937年11月11日夜,上海完全沦陷,日军分三路扑南京。在所经之处奸淫、虏掠、烧杀无恶不作。12月5日,日军未经激烈战斗,就进驻南京各要镇。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安全计,明令:“接近战区各大学另筹开学办法。”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地处南京市中心,吴贻芳校长和她的同事们经过商议决定:在校教职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西迁办学,一部分留校本部保护校产,救济难民。留校教职工组成驻校维持委员会,推美籍教授华群女士为主任。其时,在南京的外籍人士绝大多数已逃离,留下的一二十位外国人挺身而出,组织“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1937年11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逼。17日,魏特琳致信美国大使馆,建议设立一个安全区,让那些无法撤离南京的难民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以躲避战火。她在信中表示:“无论从地理位置或建筑物的牢固性来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难民收容所是再合适不过了”。不久,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拉贝为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接着又请求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承认,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魏特琳为红十字会委员。在日军占领南京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设立了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华女士临危受命,不敢贻误。魏特琳自己说,她的日记是“抽空写的———有些是在空袭的间隙写的;有些是经过一天漫长而繁忙的工作后于夜晚写的”(1937年9月26日),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重要价值,反而让后人钦佩她人格的魅力。

12月13日晨,日军首批由中华门入城后,到处奸淫掠烧杀。此时妇女儿童蜂拥而来金女院的难民收容所。有青年妇女装扮成老妇的,有女扮男装的,还有老妇、儿童和男人,一个个惊恐万分。华女士守着大门劝说,为了多保护一些年轻女子和儿童,请男士和老妇回家。难民们哭着求着,只要能在草坪上有一个立足之地。保护上万妇孺的人生安全,在当时特殊的环境里,谈容易!华女士面对的是一群比野兽更为凶残的日本侵略兵,他们不可理喻。美国教会学校的牌子,国际安全区的布告,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力。在日军进城的头10天里,每天至少有10到20群日本兵到金女院抓人,强奸妇女、抢劫钱财。他们不仅从学校的大门、侧门强行入内,还有翻越围墙进校园,更有夜间从学校低矮的篱笆上爬过来,在无灯光的大楼里,楼上楼下乱摸一气,摸着哪一个就对她强奸。

华群女士一面组织校内教职员工巡逻校园,一面请来在“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轮流守夜。她自己更是日夜操劳,不是守在门房,就是被叫去阻止进校来奸掠的日兵,从他们手里夺回中国妇女。她整天无法吃上一餐安顿的饭,无法睡上一个安顿的觉。不少日兵因此恼怒,拿着血迹斑斑的刺刀威胁她;还有的野蛮地打她耳光。华女士都忍受了,她自觉地承担了保护万名中国妇女儿童的重任,她说,金陵女院就是我的家,我绝不离开。

在难民所里,许多难民失散了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笼罩着难民营。华女士安慰鼓励他们,给他们胜利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她说,“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日本一定会失败。”同时她为难民寻找失散的亲人。每天早上,她都派员工到难民中去登记,写上失散人的姓名,然后由她转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或交日本使馆,催促他们去设法寻找。1937年11月下旬,攻占上海的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逼与包抄。12月1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所有尚滞留南京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公民,警告他们:“再不撤离,以后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魏特琳再次坚定地表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然后,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证书上签上自己的姓名———这已经是她第四次郑重拒绝了美国大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要求。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与工作在学校中的魏特琳第一次目睹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感到震惊与愤怒。12月16日她在日记中写道:“今晚一辆载有8———10名女子的车子从我们这儿经过。当车子开过时,她们高喊‘救命,救命’。街上和山下不时传来的枪声,使我意识到又有一些人遭受悲惨的枪杀命运,而且很可能他们不是士兵。”

尽管金女大校园门口挂着美国国旗与日本大使馆的公告,但对凶暴发狂的日军官兵已不起作用。每天都有成批的日军或从校门口强行入校,或爬过围墙入校。魏特琳一会儿守在大门口,拦阻喝斥企图强行入校的日军,一会儿又赶到校内其他地方赶走偷爬进墙的日军。正如她在12月16日的日记中所写:“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我都像卫兵一样守卫在前门或是被叫去处理其他问题———跑到学校的其他地方去对付进入校园的一批又一批日本兵。”有许多晚上她都是和衣而睡,以便能随时起来去应对突发事件。她还组织起巡逻队,日夜守卫校园,保护难民的安全。魏特琳作为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见证人,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这些人认为战争是民族的罪行,是违反在天地万物心灵深处创世精神的一种罪过,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那些无辜受害者,以及献给那些家庭被烧、被抢,或是那些在战争时期被大炮、飞机炸伤的人,帮助他们康复。”一次,她看见一个中国小男孩戴着日本国旗的臂章来给住在金女大的姐姐送饭,便上前对那小孩说:“你不用佩戴太阳旗,你是中国人,你们的国家没有亡!你要记住是哪年哪月戴过这个东西的,你永远不要忘记!”说着,她帮那个男孩把那臂章取了下来。她在日记中写道:“从军事角度而言,占领南京也许会被认为是日军的一个胜利,但从道义方面而言,这是失败,是日本民族的耻辱。”

荣誉抚慰

1938年,国民政府授予她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襟绶———采玉勋章。魏特琳在那紧张恐怖的日子里,殚精竭虑工作了数十个日日夜夜。过度的疲劳与长期的精神压力严重伤害了她的身体,她在此期间的日记中常写道:“太倦了,倦得连字都写不出来,”“倦得无法思考”。她在救护了许许多多的中国难民与中国妇女以后,自己得了严重的精神忧郁症。

遭到栽赃

1940年4月初的一天(即精卫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不久),《紫金山晚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真正的罪犯”的文章,将矛头对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中国难民度过困难难的西方人。自称“真相卫士”的作者表示:“让我们看看那个所谓的慈悲女菩萨吧!明妮·魏特林其实是一个人贩子,一个出卖中国人的叛徒。我们必须揭露她,必须把献给日军的那些妇女和姑娘们的帐算在她头上。”(事实上,日军几乎把所谓“金女大”当成一个妓院对待,1937年的平安夜,日军的某一高级军事顾问表明:“我们从1万难民中挑选100名妓女。”并且,魏特琳要求对方必须“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并且要让姑娘们自愿。”这完全属于权衡之举,当时的日军十分猖狂。)丹尼森夫人(金女大实际负责人)十分愤怒,不听明妮·魏特琳的一切解释。

几天后,魏特琳递交了辞职报告。她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

上述内容在《南京安魂曲》中有载,并且刊于《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47期以及《读者》2012年第五期,十分真实。

选择永生

1940年5月14日,她在多方的劝说下离开南京回美国治病。她在日记中写道:“多年来我深深地爱着金陵女大,并且试图尽力帮助她。”她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是她将不得不离开她无限热爱的这一切了。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选择这一有意义的日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在了印第安纳州一间普通公寓里,年仅55岁。在遗书中,她写道,她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临终前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她的墓碑上用英文刻着:明妮·魏特琳,到中国去的传教士。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却是四个中国汉字——金陵永生。

明妮魏特琳没有双亲,没有家庭,她在密执安州的弟弟把她的遗体运回了一个叫雪柏的小镇,简单安葬。在当时的美国,只有很少的人知道,曾有这样一个女人。但在中国,魏特琳的死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远远超过美国。

在她葬礼的同一天,金陵女大的师生在成都也举行了悼念仪式,国民政府也在获悉魏特琳去世的消息后,表示哀悼,并授给他一枚精致的银质奖章。

这个孤独的女人在临终的一刻,仍然记挂着遥远的中国。

她被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墓碑上雕刻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平面图,并且刻着“金陵永生”这四个中文字,1940年6月10日,国民政府颁布了嘉奖令,以褒扬魏特琳在中国的特殊功绩。

在《拉贝日记》中,她的功绩,被记叙得很清楚。

人物评价

张玉英老人说,她12岁那年,爸爸被日本鬼子射杀,孤苦无依的她被华小姐收留,甚至还送她去上学。几十年了,张玉英一直托人在美国寻找华小姐的下落。

丁荣声说,她和亲戚中的12位姑娘一起逃到金陵女大,是华小姐救了她们;赵政莲说,就是因为有了华小姐的保护,所以她才没有受到鬼子的伤害……

她们无疑都见证了魏特琳在南京立下的巨大功勋,人们对她的怀念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为了纪念魏特琳,1999年,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提出了在校园内建立魏特琳的塑像,这个提议最终在2001年得到批准,2002年12月12日,在如今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前方,绿茵当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子面容安详,微笑注视着来往的人们。

2000年4月,历史学家胡华玲出版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美国女神:明妮·魏特琳的勇气》,这是第一部完整的关于明妮·魏特琳的英文传记。一部以魏特琳一生为内容的剧本《明妮眼中的世界》也正在由玛格里特·沃特斯特(MargaretWaterstreet)编写,并将在伊利诺州的芝加哥上演。

有关魏特琳的作品已越来越多,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编的《魏特琳传》即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对于推动魏特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该书富有新意,研究深入细致,无疑它将会吸引普通读者的兴趣,同时也将会引起学者的关注。该书并不是一本普通的人物传记,它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一些有关传主生活的细节。该书不仅运用了魏特琳的日记和书信,而且还有许多从未出版的第一手原始材料,例如当地教会的文件、幸存者的访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档案资料。毫无疑问,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将大大有助于今后的学术研究。

85岁的熊秀芳老人后来回忆说:“我老记得嘛,她蛮漂亮的,个子高高的,没长头发,短头发这么长,总是穿着旗袍和高跟鞋。”

相关影视

纪录片我的抗战2第六集金陵永生

标签: 明妮·魏特琳

更多文章

  • 白求恩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白求恩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Norman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

  • 张乐山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乐山

    座山雕(原名张乐山)是《林海雪原》的主角之一,他是威虎山上的匪首,座山雕有三绝:枪法、绝眼、腿绝。最后被杨子荣活捉。中文名:张乐山外文名:ZhangLeshan别名:座山雕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东潍坊特点:枪法如神,百发百中据记载,座山雕出生于清朝末年,原名张乐山。山东泰安新泰市龙廷乡苗庄村人

  • 严幼韵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严幼韵

    严幼韵(1905年9月27日—2017年5月24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严幼韵在天津读完中学后随家迁返上海,1925年进入沪江大学学习。1927年,严幼韵从沪江大学转入复旦大学读商科,成为复旦大学的第一批女生。在校期间,以外号“爱的花”而闻名校园内外。1929年,严幼韵与年轻的外交官杨光泩结

  • 黄标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黄标

    黄标是CD种类之一,一种盗版CD;特征是是在黄色小方块内有乐队或专辑介绍。本名:黄标字号:字殿蒙所处时代:清出生地:广东潮州市面流行说CD有黄标和灰标,其实说白了就是几家不同的盗版商,有的是在黄色小方块内有乐队\专辑介绍,有的是在灰色方块内。灰标是黄标加强版,学名是港版。港版的cd做工很好,歌词内页

  • 羽太信子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羽太信子

    羽太信子,周作人的夫人,日本人,1909年与周作人结婚,后随周作人来到中国。1962年4月8日下午13:00,羽太信子因冠心病在北大医院病故,享年75岁。中文名:羽太信子别名:羽太国籍:日本民族:大和民族出生地:日本出生日期:1888年逝世日期:1962年4月8日职业:周作人的夫人负面:对鲁迅兄弟关

  • 羽太芳子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羽太芳子

    羽太芳子,1897出生于日本东京,1964年去世,是鲁迅(周树人)三弟周建人的前妻,也是鲁迅二弟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的亲妹妹。中文名:羽太芳子国籍:日本出生日期:1897年逝世日期:1964年出生地:东京前夫: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姐妹: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的亲妹妹子女:鞠子,丰二,丰三羽太芳子于十五岁来到

  • 王懿荣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生性耿直,号称“东怪”。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

  • 梅光迪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梅光迪

    梅光迪,字迪生、觐庄,1890年生,安徽宣城(今南陵县弋江镇奚滩村西梅村)人。学衡派创始人,是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著名的校友代表、《学衡》杂志的创办人之一。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十年,为美国培养了大批的汉学人才。1920年回国

  • 朱芳圃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芳圃

    朱芳圃(1895-1973),号耘僧,湖南醴陵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县)人,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民俗学家。先后就读于长沙明德小学、长郡中学,早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曾与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同学、同事)。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王国维先生在清华的弟子。历任河南大学、湖南大学、东北

  • 何塞·黎刹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何塞·黎刹

    何塞·黎刹(JoseRizal,1861年6月19日—1896年12月30日),男,华族,汉姓为柯,祖籍福建晋江,革命者,菲律宾民族英雄、国父。[1-2]中文名:何塞·黎刹外文名:JoseRizal别名:扶西·黎刹国籍:菲律宾民族:华族出生地:菲律宾出生日期:1861年6月19日逝世日期:18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