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陈伯陶

陈伯陶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12 更新时间:2024/1/15 17:17:40

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伯陶

出生地:东莞中堂凤涌

出生日期:1855年

逝世日期:1930年

号:象华

字:子砺

年代:清光绪

人物生平

陈伯陶(1855—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随即上京准备参加会试,因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便奔丧回乡。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政治生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出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携眷南归。翌年二月,闻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他就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之役和议成,便随帝后还京。以后,曾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和创办暨南学堂,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弃官归里。次年,他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同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他逃往香港九龙。民国2年(1913年)2月,移居九龙官富场,署所居曰“瓜庐”,此后潜心著述。以清朝遗老自居,避居于九龙,并以“九龙真逸”自号。他从小涉猎古籍,耳濡目染,好收藏明、清朝野史、稗官、奏议、文集等文献,藏书颇具规模,晚年遵照遗命,将藏书捐置于“酥醪观”中,所以在罗浮山有“道同图书馆”之设。其书法工整,以楷体见长。著有《瓜庐文乘》、《瓜庐诗乘》、《元朝东莞遗民录》、《明朝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孝经说》、《吴梅村诗发微》、《袁督师遗稿》等,参与编纂有《东莞县志》;在九龙寓居期间,搜集宋王台在九龙所著所见;辑有《宋台秋唱》。刊刻有《聚德堂丛书》。

人物经历

少年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青年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中年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其沧桑可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春风得意马蹄疾”,随之而来的先是喜叹。无论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怎样的风云变幻,作为个体人生而言,陈伯陶可谓拔萃于芸芸众生:钦点探花,并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老年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成就

陈伯陶在香港隐居二十年,最大的贡献就是与赖际熙等人创立学海书楼,开坛讲经,传扬国粹,倡施义学,以救当时不振的国学。赖际熙会同陈伯陶、陈望曾、苏志纲、冯博庵、罗元燮等一群前朝遗老,向香港绅商游说,劝其出巨资购经籍,并由陈伯陶、赖际熙等每周轮流讲学。起初租赁坚尼道,前半藏书,后半讲学。藏书每日开放,任公众阅览。不久得到绅商赞助四五万港元,后购中环般含道18号洋楼一座,一层讲学,一层藏书,另一层则租赁与人,收取租金以付开支,藏书四万余册。1963年,学海书楼需拆建,书楼遂把全部藏书借存于大会堂图书馆,至2001年,特藏书籍再迁移至香港中央图书馆继续供读者参阅。

陈伯陶对东莞的贡献,在于他对东莞文献资料的整理上。特别是他历经六载编写的《东莞县志》。陈伯陶一生学养深厚,著作甚多,有《东莞县志》98卷(附《沙田志》4卷);《胜朝粤东遗民录》4卷;《宋东莞遗民录》2卷;《明季东莞五忠传》2卷;《增补陈琴轩罗浮志》15卷;《孝经说》3卷;《袁督师遗稿》3卷;《瓜庐文乘》4卷。在其诸多著作中,以《东莞县志》和《胜朝粤东遗民录》最有价值。

《东莞县志》是陈伯陶在港期间,组织数十人,博行采访,详加征引,仿阮文达《广东通志》及近代南番诸志的体例,重新纂辑,历时六载才修成。《东莞县志》为历史上的东莞志书之最,也是他为东莞乡亲作出的最大贡献,“为历史上东莞志书之最”。到今天仍是作为参考东莞昔日历史的重要文献,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历史文献瑰宝。

今日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莞城东正路,就是昔日陈伯陶的出生地。东正路原名东门正街,因路正对着东门城楼而得名。从明朝洪武年间即14世纪扩建东莞城开始,这条路已存在,算来有600多年历史。东正路原是一条4米宽的麻石路,上世纪50年代末,扩建为12米宽的水泥路。

路西一段原叫“榜眼坊”,明朝东莞榜眼刘存业曾在街口建一麻石牌坊,上面刻有“榜眼坊”三个字,路也因此得名。牌坊在上世纪中期被毁掉,路也在拓宽后一并称作东正路,现在的东正路还包括北侧的十九巷。说起十九巷,里面大有文章。据《东莞市地名志》记载,十九巷乃明末清初的东莞富绅李作楫所建。传说是李作楫在此建了十八栋同一式样和规格的房屋,并且是在同一个晚上上好十八条屋梁,形成了十九条小巷,所以取名为十九巷。现在走进去看,十九巷的风貌还依然可见,纵横交错成“井”字的一条条小巷,宽度仅可容两人并排通行。两边的房子一律青砖红瓦,现在东正街横巷24号、26号,据说都是昔日陈的故居探花第,如今探花第已不复存在。24号房子仍有人租住,26号房则是人去留空。当年探花第北侧的陈宅尚在,是个三进大院,最里面的一进有两层,据说是陈伯陶的书房。书房檐下的木雕还在,精致而古朴。

东莞中堂镇凤涌村是陈伯陶祖籍之地,至今这里保留着陈氏宗祠和陈伯陶家祠。2007年10月,作为东莞市村史展览的示范点,陈伯陶史迹陈列馆在该村宗祠正式开馆。

标签: 陈伯陶

更多文章

  • 沈葆桢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沈葆桢

    沈葆桢(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十三年

  • 曹曰玮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曰玮

    曹曰玮(1671-1706),字继武,号秀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人(缟溪曹村,古属开元乡缟溪村),随父曹光国占籍京卫(今北京大兴县),其兄曹曰瑛是康熙朝翰林院待诏。本名:曹曰玮字号:字继武出生时间:1671去世时间:1706曹曰玮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甲戌科武状元后,授二等侍卫,

  • 甘国宝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甘国宝

    甘国宝(闽东语罗马拼音:ganggu'okbow)字继赵,号和庵,清朝乾隆时期福建省福州府屏南县(bingnanggei'ng),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武进士。画虎,多以指头为之。《福建画人传》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祖居屏南小梨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于屏南县小梨洋村)。康熙五十四年(1

  • 王原祁

    名人大全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原祁

    王原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南省苏州府太仓人(今江苏太仓),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观政于吏部、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任直隶顺德府任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知县,地当九河下流,滏漳诸水复久壅塞,腴田变为污渚,圪刘累泊等

  • 祁隽藻

    名人大全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祁隽藻

    祁寯藻(1793年-1866年),字叔颖,一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息翁,山西省平定州寿阳县(今山西省寿阳县)人。清朝大臣,户部郎中祁韵士第五子,三代帝师。嘉庆十九年,考中进士,起家庶吉士,迁翰林院编修,历任军机大臣,左都御史、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道光十九年(1839),亲赴福建筹

  • 袁寿山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袁寿山

    袁寿山,黑龙江(今黑河市爱辉镇)人,父富明阿为袁崇焕七世孙。1900年7月8日,沙俄以“保护铁路,兼保良民”为借口,向黑龙江将军寿山提出“俄军欲借道海兰泡,途径瑷珲、齐齐哈尔开往哈尔滨”的要求,被寿山将军严词拒绝,沙俄政府恼羞成怒,于次日下令入侵东北,先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布库里雍顺,传说中满族爱新觉罗氏的祖先。清朝建立后,被尊为清始祖。本名: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所处时代:金末元初民族族群:女真族出生地:吉林省长白山布库里山布尔湖里泊逝世日期:不详主要成就:平定三姓之乱很早的年月,一个碧空如洗的日子,忽然天边飞来三朵彩云,翩然落在布尔瑚里湖畔。云朵上走下三位美丽的天女

  • 钮祜禄·图尔格

    名人大全编辑:心作祟标签:钮祜禄·图尔格

    图尔格(1594年—1645年),钮祜禄氏,满洲镶白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首额亦都第八子。清朝名臣,名将。少从努尔哈赤征伐,积功授世职参将。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位,八旗各设大臣二,他佐镶白旗,寻迁固山额真,为八大臣之一。天聪四年(1630年),以滦州(今河北滦县)兵败解职。次年起吏部承政

  • 钮祜禄·讷亲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钮祜禄·讷亲

    钮祜禄·讷亲(?—1749年),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大臣、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开国五大臣额亦都曾孙,太师遏必隆之孙,内大臣尹德次子,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雍正五年(1727年),讷亲承袭二等公之位,被授为散秩大臣。同年九月为御前大臣,因其勤谨廉洁,被雍正帝看重,曾任内大臣。雍正十一年(1

  • 曾纪泽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曾纪泽

    曾纪泽(1839年12月7日-1890年4月12日),字劼刚,号梦瞻,清代著名外交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与郭嵩焘并称“郭曾”。曾纪泽是曾国藩次子(国藩长子纪第早殇),1877年(光绪三年)袭侯爵。1878年(光绪四年)出任驻英、法大臣。在出使期间,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