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王时敏

王时敏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313 更新时间:2023/12/13 16:18:44

王时敏(1592年-1680年),本名王赞,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大学士王锡爵之孙,翰林编修王衡之子,“四王”第一代人。系出高门,文采早著,以祖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清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明季画学董其昌,少时亲炙,得其真传。于黄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爱才若渴,四方工画者踵接于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於时,为一代画苑领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九岁。王时敏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晚清娄东画派代表画家与评论家秦祖永之《桐阴论画》评王时敏: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概述内图片来源:明·曾鲸《王时敏小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基本资料

本名:王时敏

别名:王赞虞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

出生日期: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

逝世日期: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

主要作品:《仿山樵山水图》《层峦叠嶂图》等

主要成就:清六家之一、“四王”中第一代

字号:字逊之

信仰:道教

父:王衡

著作:《王烟客集》

人物生平

王时敏少时即聪慧伶俐,《国朝画征录》中就有记载:“姿性颖异,淹雅博物,工诗文,善书法,尤长于八分,而于画有特惠。”于是其祖父就嘱托董其昌来指导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他少年就开始从摹古入手,深究传统画法,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

由于家里古书、名画收藏丰富,且大都是名迹,像当时很少传世的李成的画他都能够见到,这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根据当时规定,由于祖先功劳显赫,子孙可不经科考而继承之,王时敏在24岁时就出任尚宝丞,就是管理皇帝玺印的官,后又升太常寺少卿(掌宗庙祭祀礼乐),仍兼管尚宝司事。

曾奉命至山东、湖广、江西、福建一带巡视封藩,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观赏各地名画真迹。对董源巨然作品收藏的集大成者、江北收藏大家睢阳袁枢(大司马袁可立子)尤为推重,其曾为袁枢绘工笔肖像,自拔盛赞道:“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邱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乃犹勤向鄙蒙索其点染,荏苒一年,未有一应。盖时见公墨沈,不觉小巫气索,欲下笔而辄止者数四。兹于其轺车戎装,聊仿一峰老人笔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谓“恒似似人”之语,转觉学步之难为工也,特书以志吾愧。关门紫气幻云烟,大石寒山列两边。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由于他淡于仕途,更喜笔墨,因此于崇祯五年(1632年)称病辞官,隐居西田别墅,潜心绘画研究与创作。

十二年后,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后,清军入关,王时敏归顺,保住性命,继续归隐山林,潜心习画,且着力培养子孙辈之学业。其膝下九子,多在清廷为官,八子王掞(颛庵)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直经筵、典会试。其孙王原祁康熙九年成进士后,深得康熙喜爱,入值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总裁,主持绘制《万寿盛典图》。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时敏卒于家中,时年89岁。

主要成就

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并且在日后的不断积累研习中,渐渐形成了他思想理论上的原则,即“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他力追古法,刻意师古,作画无一不得古人精髓。王时敏师古人画,形体、样式甚似,但与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样了,这主要是源于他们精神气质迥异。王时敏师古人笔法时,更严谨、更认真、更规矩,相对来说作的画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时敏将清初山水画的临古之风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山水》扇面虽是临古之作,但又能集众家所长,浑然一体,画得很有味道。

王时敏的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可见他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而不改初终。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画,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代表作品

王时敏的传世作品有《仿梅道人溪山图》《仿山樵山水图》《层峦叠嶂图》《秋山图》《雅宜山斋图》等,并著有《西田集》《疑年录汇编》《西庐诗草》等。王时敏兼工隶书,榜书亦负盛名。王时敏的作品在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中国画海中一朵瑰丽奇葩。

王时敏真迹,拍卖场中无多见,多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

《仿梅道人溪山图》:绢本设色,纵:90厘米,横:42厘米。为清顺治九年(1652年)王时敏60岁时候创作的精品佳作。笔法纯熟、气势壮丽、意境深远,体现了花甲之年的王时敏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杜甫诗意图》: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2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共12页,每幅隶书杜诗二句,后幅页又自跋云:“见其所写景物,瑰丽高寒,历历在眼,恍若身游其间,辄思寄兴盘礴。适旭咸甥以巨册属画,寒窗偶暇,遂拈景联佳句,点染成图,顾以肺肠枯涸,俗赖填塞,于作者意惬飞动之致,略未得其毫末。诗中字字有画,而画中笔笔无诗,漫借强题,钝置浣花翁不少,惭愧!西庐老人王时敏。”上册页画巫峡弈棋,松云绝壁,山村春色,藤月荻花。用笔颇为潇逸,满纸墨韵,非常生动。

《仙山楼阁图》:图轴,纸本,墨笔,纵:133cm,横:63.5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王时敏74岁时的作品,系为友人陈静孚之母方太君70寿辰而作。王时敏以元黄公望画法写此图,画面上峰峦叠嶂,林木葱郁,流泉曲绕,长松挺立。山谷中点缀着茅亭草舍,环境清幽。图中烟岚起伏,云雾环山,增加了画面的高远感与深远感,同时产生虚实对比,使全图笼罩在朦胧飘逸的氛围之中,宛若仙境。其笔墨画法尤见精绝超逸,是画家晚年精品之一。

本幅款署:“乙巳冬日写《仙山楼阁图》为静孚道兄尊堂方太夫人衮寿,王时敏”。钤“王时敏印”(白文)、“西庐老人”(朱文)、“玄赏”(朱文)。

《南山积翠图》:绢本设色,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这是画家为人贺寿之作。画家绘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祝寿,有“寿比南山”之意。画面重峦叠嶂,主峰高耸,烟岚浮绕,林木葱茏,瀑布飞流;在各山岭之间,房屋、宅院若隐若现,可游可居。近景山坡上,苍松挺立,大概也隐喻“高寿”之意。整幅作品构图繁复,行笔缜密,水墨淋漓酣畅,云气升浮,生动地描绘了清润自然的山间林野景象。

《南山积翠图》为画家晚年所作,画面布置有序,层次井然,笔墨清隽秀润,沉静淡雅,毫无躁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并且按照宋、元古画原迹进行临摹,故其此时的作品淡雅温润,工整精细,清润有余而苍茫不逮。他不仅以古法进行创作,而且还将它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主张“论蹊径,宛然古人,而笔墨神韵,一一寻真”。王时敏中年多取法董其昌,笔墨皴染空灵,用笔细腻,运墨明净洒脱。晚年,王时敏则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源、巨然、王蒙等诸家,作品更多体现出苍劲浑厚之趣。70岁后,王时敏生活安定,得以潜心绘事,艺术上更是日臻妙境。

王时敏,清初“四王”之首,正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上承画坛大家黄公望、董其昌的蒙指授,下启“娄东派”、“虞山派”的绘画宗旨。王时敏涵有的深厚绘画理论蕴藉皆在其画论著作《西庐画跋》《王奉常书画题跋》中记载传世,影响深远。清代是绘画理论的大总结时期,这个阶段的绘画理论基本都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总结而出。现今学术界对王时敏的绘画理论的研究重视度较低,基本是把学术视野放在王时敏对“摹古”层面的浅显探究,很少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研究他的绘画思想。

而从美学角度出发,王时敏独特的绘画美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王时敏认为优秀的绘画创作者是兼具天赋灵机与后天绘画素养的。其次,王时敏坚持以儒学为指导的正统绘画理论,把守正统“画家正脉”,重整清初画坛时弊,确立画坛正统创作风气,于“法韵兼备”之中寻求“笔墨之外”的意境美。最后,王时敏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目标、遵从“中正平和”的审美取向,达至“笔墨逼真,形神俱似”的技法要求,从而展现“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王时敏推崇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追求以儒学为指导的正统艺术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审美价值和时代审美需求的把握。他肩负着士人般的责任感,匡扶清初画坛时弊,上承先辈的传统画学观念精华,以开后代画学理论之风,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化中具有传承与革新的重要作用,其绘画理论思想更是为中国传统画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世影响

王时敏的山水画多是仿古之作-学倪云林,学黄子久,学董源,亦学董其昌。他一生以临元画为主,并得董其昌亲自指点,受董影响极深。其临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叹。其“一意摹古,反对创新”的思想对清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时敏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曾自白道:“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早中期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标签: 王时敏

更多文章

  • 程钟龄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程钟龄

    程钟龄,清代名医,著有《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广为流传。中文名:程钟龄出生日期:1662逝世日期:1735职业:清代名医代表作品:《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医学心悟》乃清代名医程钟龄(公元1662—1735年,原字龄,亦名国彭)所著。该书通俗易懂,多切实用,在近代中医药界,亦颇为知名。据松谷笔

  • 王清任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清任

    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年轻时即精心学医,并于北京开一药铺行医,医术精深,颇噪于一时。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评。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

  • 范承谟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范承谟

    范承谟(1624年-1676年),字觐公,号螺山,辽东沈阳(今辽宁沈阳)人,汉军镶黄旗,清朝大臣,大学士范文程次子。范承谟进士出身,曾任职翰林院,累迁至浙江巡抚。他在浙江四年,勘察荒田,奏请免赋,赈灾抚民,漕米改折,深得当地民心。后升任福建总督。三藩之乱时,范承谟拒不附逆,被耿精忠囚禁,始终坚守臣节

  • 薛生白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生白

    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病

  • 邓廷桢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邓廷桢

    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南京人。先祖是沙县邓肃公后裔。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鸦片战争将领之一,嘉庆六年进士,工书法、擅诗文、授编修,官至云贵、闽浙、两广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击退英舰挑衅。后调闽浙,坐在粤办理不善事戍伊犁。释

  • 王闿运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王闿运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

  • 费伯雄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费伯雄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书室名“留云山馆”。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

  • 曹颖甫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颖甫

    曹颖甫(1866年—1938年)清代名医,注重临床实践,常借临床验案阐发病症变化机理,并以此进一步验证仲景经方的临床实用价值,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中文名:曹颖甫出生日期:1866年逝世日期:1938年职业:清代名医代表作品:《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字:颖甫

  • 爱新觉罗·永瑆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爱新觉罗·永瑆

    爱新觉罗·永瑆(1752年3月22日-1823年5月10日),少字镜泉,从号少厂,又号镜泉、即斋,别号诒晋斋主人,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第十一子,嘉庆帝的异母兄,永瑆的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二月初七辰时出生于圆明园五福堂。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硕成亲王。嘉庆四年(179

  • 周介孚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介孚

    周介孚(1838—1904),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1月22日,1867年中举人,187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鲁迅祖父。1893年回乡发生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周介孚因此坐了八年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