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桢(1891年—1972年),江苏如皋人,是《陈式太极拳》一书的作者之一,为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家。他自幼喜爱武术,早年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南北议和后,在北平(北京)平汉铁路局工作。沈家桢勤奋好学,曾多次参加工程设计比赛,名列前茅。解放后任浙江省建筑公司顾问工程师、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武术协会副主席。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家桢
国籍: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1891年
逝世日期:1972年
职业:工程师
毕业院校:万国函授学校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参加辛亥武昌起义
代表作品:《陈式太极拳》
钻研拳理
沈家桢于1922年去东北从事军事工程工作时,与张学良相识,张曾向他学习太极拳,深感受益匪浅。旋又回北平工作。此时,杨健侯已去世,便随其子杨澄甫继续练拳,钻研拳理。
1928年10月,北京同仁堂药店老板因儿子要学拳,聘请河南陈家沟的陈发科到家中传授拳法。通过属下一位处长的介绍,沈家桢亦向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先后达十年之久,深得陈式拳法之精妙。他酷爱武术,与武术界人士接触广泛,又常资助武术活动,被推举为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工余之暇,他博览武术群书,广为收集内家拳术资料,加之坚持不懈地锻炼并参加比赛,因此在太极拳上造诣良深。
抗战期间,沈氏在重庆工作时,访问了内地一些内家拳名手,与之互相交流心得。根据个人练拳体会,他写下《太极拳精义》,提出太极拳练法要旨和自我考查的依据。抗战胜利后,他反对打内战,辞去南京伪国防部工程技术工作,来到浙江省建设厅任职。解放前夕,反动政府要他去台湾,他毅然拒绝。解放后,他向浙江省人民政府移交了省建设厅全部人员和档案,继续在浙江省建筑公司工作,担任顾问工程师等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参与设计过不少建筑工程
1957年沈家桢年老退休,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武术遗产,沈老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开始撰写《陈式太极拳》书稿。他探本求源,遂将当年陈发科所传授的套路,配合三十余年前所搜集的陈发科示范动作的照片,逐一加以解说,不足者由陈照奎(陈发科之子)予以补充,使其所介绍的拳式无失陈式本色。因陈发科是陈长兴之嫡曾孙,幼承家传,加之刻苦锻炼,日练拳三十遍达20年之久,功深艺高,为陈家沟太极拳的优秀继承者。沈氏根据以往所收集的大量大极拳资料,对陈式太极拳详加研究,总结八大特点,列于该书之首。他从“以意行气”的内家拳理出发,以现代医学为依据,说明太极拳所以能强身祛病的道理。并从“一动百动”这一整体观出发,阐明练拳必须上下兼顾,内外如一,表里一致,刚柔相济。他还从分析螺旋运动出发,阐述了太极拳的缠丝劲对保健的良好作用,和技击上能克敌制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