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奚若

张奚若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971 更新时间:2024/1/5 1:37:47

张奚若(1889年-1973年7月18日),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7年获得学士学位,1919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历任北京国际出版品交换局局长、大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暨联大、清华政治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奚若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务;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张奚若虽然是有名的大学者,但一生著述并不多,著有《主权论》、《社约论考》等。发表过《社约论考》、《主权论》、《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卢梭与人权》、《自然法则之演进》、《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等论文,并有时评、政论若干。其去世后,著述经整理辑成《张奚若文集》,于1989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奚若

别名:字熙若,自号耘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大荔

出生日期:1889年(己丑年)

逝世日期:1973年7月18日

职业:政治学家、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

代表作品:《主权论》、《社约论考》等

人物生平

1889年10月,张奚若出生在陕西朝邑县(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乡仓西村。张家当年在朝邑县城开了间中药铺,其父还当过朝邑县商会的会长。

18岁那年,张奚若到陕西最早成立的新式学堂之一宏道书院念书,与吴宓是同学。因读了邹容的《革命军》,他决心参加革命。在一次学潮中,19岁的张奚若带头赶走两名恶毒的日籍教师,被迫出走,到上海就读中国新公学。在上海,张奚若结识了于右任、杨西堂,加入同盟会,跟宋教仁、黄兴都很熟。杨西堂见这小伙年轻有为,就将长女杨景任许配给他。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夕,井勿幕派张奚若前往日本购买军火,准备举义。武器还没运回来,武昌起义爆发了。不久,张奚若再去日本,将军械运回陕西,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功臣。这段投身辛亥革命的回忆,张奚若曾于1947年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他说,民国代替了满清,不同的不过是皇帝改了总统、尚书侍郎改为部长而已。后来,张奚若把他当年被抓以及国民党当政时期的遭遇做了对比:清军抓了他用轿子抬着走,而蒋介石不让他说话,结论是“反动派堕落得一代不如一代”。

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本来打算念土木工程,结果对数学兴趣不浓,便攻读政治学。同在哥大的同学还有胡适陶行知宋子文孙科、蒋梦麟等人,张奚若在这儿还结识了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当年,朋友们常常到金家去玩,渐渐形成“星期六聚会”,大家一块儿喝茶聊天。张家数十年的习惯是每天下午四点喝下午茶,招待朋友和来访者。西方语言文学家李赋宁回忆说,抗战时没有面包,张宅的下午茶就用馒头代替,没有黄油,就代之以黄面酱。

1925年回国,历任教育部国际出版物交换局局长、高等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教授职位。

1929年8月应聘来清华任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1932年6月,张奚若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代表教授会向学生致辞,提出三点意见:“奋斗、续学、耐劳”。

1936年11月,他在《独立评论》(胡适创办)发表《冀察不应以特殊自居》一文,直接触怒当时北平最有权势的人物宋哲元,导致停刊数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奚若亦随校西迁,并任西南联大政治学系主任;抗日期间,参加民主活动,抨击国民党独裁。

1941年3月1日,张奚若在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上发言,尖锐抨击国民党政府当局的腐败和独裁统治,蒋对此极为恼火。但他未予置理,发言后便愤然离去。后来,国民参政会还给他寄发开会通知和往返路费,他当即回电:“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未参加国民参政会会议。

1946年,张奚若受邀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演讲,他猛烈抨击反动当局说:“现在中国害的政治病是:政权为一些毫无知识的、非常愚蠢的、极端贪污的、极端反动的和非常专制的政治集团所垄断。”

1947年,《清华周刊》请张奚若为36周年校庆题词,他挥笔写就:“学问要往大处着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虫小技。”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为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49年6月21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当讨论到新中国国名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奚若先生提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的建议。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纳了张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国国名,并将这一名称写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至1973年,他还一直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在推动中法、中日建交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2年9月,张奚若继马叙伦之后出任新中国的第二任教育部部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多有建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完善课程和学制,推广普通话,制订《小学生守则》等。

1954年9月,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还连续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7年5月1日,在整风运动中,他对当时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否定过去,迷信将来”的评价。7月1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座谈,帮助整风。张奚若在会上分析了党在工作中产生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根源。

1958年1月28日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曾引用他的说法,虽然不满意,又认为“张奚若是个好人”。

1973年7月18日,卒于北京,享年84岁。

人物评价

张奚若作为爱国民主人士,他关心国运、痛恨腐败、独裁,积极地参政议政。

1936年他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文章痛斥态度暧昧、有挟寇自重嫌疑的地方当局,以致《独立评论》受到立即停刊的处分。

在抗战时期,他是当时国民参政会中蒋介石最怕起立质询的四个人之一(其他三人是钱端升、罗隆基和周炳琳)。

在重庆谈判时期,他与钱端升、朱自清、吴之椿、闻一多等联大十位教授联名致电蒋介石和毛泽东,要求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

1946年,他发表“废止一党专政,取消个人独裁”为主题的演讲,引起巨大反响。

1948年,他与朱自清、吴晗等签名支持拒购美援平价面粉,退还配购证的声明,积极地参与“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

张奚若终其一生,始终以全体人民的福利为中心目标,保持仗义执言、坦诚耿直的作风,合志士与学者于一身,往大处着眼做学问,为社会服务做事业。

学术贡献

在清华,张奚若主讲西洋政治思想史等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张奚若虽然是有名的大学者,但一生著述并不多。著名哲学家金岳霖称他是自己“最老的朋友”,金在回忆录中也不无感慨地说:“他的文章确实太少了”。在这位老友的印象中,张奚若只发表过一篇《主权论沿革》的文章。金岳霖的记忆显然有误,张奚若在政治学方面的学术文章并非只有一篇,不过也不是很多。张奚若发表的《社约论考》、《主权论》、《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卢梭与人权》、《自然法则之演进》等论著,在当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奚若认为,做学问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应该鼓励钻研、容忍失败,必须反对急功近利的做法。他提出:“治学是要投资的,给一批人时间,叫他们去研究,即便这批人中间可能只有少数能真正有所贡献。”他对教书的要求十分严谨,因此他的课有个特点:“好上不好下”。课上,他对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有褒有贬,讲课的声音也随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但下课之后,学生必须按照他的要求阅读参考书,这是一项繁重的作业。因为他不主张多读教科书,而特别注重阅读思想家的原著,如柏拉图的《共和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都是必读的。

张奚若是不轻易写作的,留下来的著作不多,但发表的《社约论考》、《主权论》、《卢梭与人权》、《自然法则之演进》等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法学家王铁崖回忆1931年读张奚若《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一文时的感受说,“那真是一篇罕见的好文章”,即使时隔几十年之后,其价值仍然十分珍贵。

标签: 张奚若

更多文章

  • 崔护

    名人大全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崔护

    崔护(772—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

  • 崔珏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崔珏

    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唐朝人。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中文名:崔珏职业:唐朝诗人字:梦之朝代:唐朝人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

  • 徐霞客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

  • 惠中权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惠中权

    惠中权(1916~1968)曾任林业部副部长。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文名:惠中权曾任:林业部副部长出生日期:1916年12月21日籍贯:陕西省清涧县后将军沟人逝世日期:1968年4月1日1916年12月21日生,陕西省清涧县后将军沟人。化名秤锤儿。贫农家庭出身。幼时在私塾读书。1

  • 惠士奇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惠士奇

    惠士奇(1671-1741)清经学家。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雍正间,以召对不称旨,罚修镇江城,以产尽停工削籍。乾隆初,再起为侍读。传父惠周惕之学,撰《易说》、《礼说》、《春秋说》,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

  • 惠周惕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惠周惕

    惠周惕,清代学者、诗文家。原名恕,字元龙,又字砚溪(或作研溪),号红豆主人,吴县人。本名:惠周惕字号:元龙出生地:吴县去世时间:约1694年少年时,受业于乡贤、著名学者徐枋、汪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科,因母亲亡故,丁忧在家,不能参加考试。康熙三十年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任密云县知

  • 王雅捷

    名人大全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雅捷

    王雅捷,1979年9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舞蹈中专班以及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03年出演赵本山执导的电视剧《马大帅》饰演玉芬。2005年参演《马大帅3》饰演女一号玉芬。2009年获得第21届“金星奖”。2010年获得第4届“华鼎奖”电视剧女演员。6月推出自

  • 颜回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本名:颜回别称:颜子、颜渊、子渊字号:渊所处时代:春秋时期民族族群:华

  • 华罗庚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

  • 钱学森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