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雍正

雍正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324 更新时间:2023/12/30 19:37:21

雍正(穆麟德:hūwaliyasuntob,太清:hvwaliyasuntob,大词典:huuwaliyasuntob,鲍培转写:nayiraltutöb,西里尔字母:найралттөв,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从1723年至1735年,前后共13年。

基本资料

本名:爱新觉罗·胤禛

别称:雍正皇帝,世宗皇帝

所处时代:18世纪中前期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出生时间:1678年12月13日

去世时间:1735年10月08日(乙卯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

主要作品:《雍邸集》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始设军机处改土归流

朝代:清朝

在位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禛,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于紫禁城。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生性孤僻的胤禛,并未因其性格弱点而远离朝政,反而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严冬,父皇玄烨驾崩,胤禛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的兵力,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允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对他们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葬入景陵。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肃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卒谥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泰陵。

年号纪年

雍正年号纪年语音

年号公元纪元干支纪元庙号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三年1725年乙巳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六年1728年戊申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九年1731年辛亥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年号

公元纪元

干支纪元

庙号

雍正元年

1723年

癸卯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二年

1724年

甲辰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三年

1725年

乙巳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四年

1726年

丙午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五年

1727年

丁未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六年

1728年

戊申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七年

1729年

己酉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八年

1730年

庚戌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九年

1731年

辛亥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十年

1732年

壬子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十一年

1733年

癸丑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十二年

1734年

甲寅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十三年

1735年

乙卯年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大事年表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

正月颁诏训饬督、抚、提、镇,文吏至于守、令,武官至于参、游,凡十一道。颁赐提、镇、副将大行皇帝遗念弓矢櫜键。设立上书房,定皇子拜见师傅礼。

二月训饬贝勒允禟。为大行皇帝上谥为仁皇帝,庙号圣祖,陵为景陵。设东陵总管大臣,由马兰峪总兵兼任。以皇十六弟允禄出嗣庄亲王博果铎,袭其爵。

三月加隆科多、马齐、年羹尧太保,封年羹尧三等公。

四月大行皇帝梓宫奉安享殿,命贝子允禵留护。命怡亲王允祥总理户部,封其子弘昌为贝子。封皇七弟淳郡王允祐为淳亲王,以其书佳,命与允祉同书景陵碑额。封皇十七弟允礼为果郡王。设乡、会试翻译科。复置起居注管。初御乾清门听政。

五月初御太和殿视朝。雍正帝生母仁寿皇太后逝,奉安梓宫于宁寿宫。封贝子允禵为恂郡王。于祁县郑家庄修建房屋,命允礽及其子理郡王弘晳移居郑家庄。

七月改国语固山额真为固山昂邦,伊都额真为伊都章京。颁行《孝经衍义》。命隆科多、王顼监修《明史》,徐元梦、张廷玉为总裁。

八月召王大臣九卿面谕之曰:“建储一事,理宜夙定。去年十正月之事,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圣祖神圣,非朕所及。今朕亲写密封,缄置锦匣,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诸卿其识之。”此为所定秘密立储制度。上大行皇后谥号为孝恭皇后。采纳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九月葬圣祖仁皇帝于景陵,孝恭皇后祔葬。命纂修《律例》。定太监品级,总管太监为四品,副总管太监为六品,随侍首领太监为七品,宫殿首领太监为八品。

十月授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

十一月冬至,祀天于圜丘,奉圣祖仁皇帝配享。

十二月安插洋人于澳门,改天主教堂为公所,严禁入教。册立嫡妃那拉氏为皇后,封年氏为贵妃,钮祜禄氏为熹妃,耿氏为裕嫔。以履郡王允祹“不感激罪”降为贝子。

是年命御史莽鹄立绘圣祖御容,奉景山寿皇殿,凡遇圣诞、元旦等节奠献。定礼服用石青、明黄、大红、月白四色缎,花样三色,团金龙九,龙口珠各一颗,腰襕小团龙九,周身五彩云,下八宝平水,万代江山。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

正月祈谷于上帝,奉圣祖仁皇帝配享。诏大学士图海配享太庙。命岳钟琪为奋威将军,专征青海。定嗣后十七岁以上太监不许收用。

二月御制《圣谕广训》,颁行天下。诏临雍大典,改幸学为诣学。行耕耤礼,三推犁毕,雍正帝复加一推。

三月诣太学释奠,御彝伦堂讲《尚书》、《大学》,广太学乡试中额。

四月诏王大臣训饬廉亲王允禩,令其改行,并令王大臣察其善恶,据实以闻。因敦郡王允(示我)受命护送前来谒见梓宫的泽卜尊丹巴胡图克图返喀尔喀,托辞不行,居张家口,私行祝祷,称“雍正新君”,犯大不敬罪,削爵拘禁。

闰四月续修《会典》。青海叛虏阿尔布坦温布等械系至京,雍正帝御午门受俘。

五月祭地于方泽,奉圣祖仁皇帝配享。惩处曾阿附允禩诸臣,降贝勒阿布兰为辅国公,贝子苏努削爵,削贝子弘春爵。京畿太监因好生事,多被遣还原籍。命太监习武以备将来随驾出行。设圆明园护军营与内务府三旗护军营。

六月以青海平定,勒石于太学。以阙里庙灾,致祭先师,遣官监修。降贝子允祹为镇国公。

七月御制《朋党论》,颁示群臣。

八月命乡、会试回避士子一体考试,别派大臣阅取。

十月封明裔朱之琏为一等侯,世奉明祀。诏京师建忠义祠。

十一月定孝庄皇后山陵为昭西陵。削世子弘晟爵。

十二月命太学立进士题名碑。

雍正三年(1725年乙巳)

二月以三年服阕,行祫祭礼。诏廷臣宣示允禟罪状,并及允禩、允、允禵。叙总理王大臣、怡亲王允祥予一子郡王,隆科多、马齐加世职。廉亲王允禩不与,并严诏训责之。

三月因年羹尧表贺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阳朝乾”而受训斥。以怡亲王允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赏允祥在其诸子中指名请封一人为郡王。

四月调年羹尧为杭州将军。

六月命上三旗世职及登城巴图鲁之子,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拣选引见录用。削年羹尧太保之职。

七月贝子允禟有罪削爵。

八月削隆科多太保,命往阿兰山修城。罢黜年羹尧为闲散旗员。幽禁允禟。雍正帝驻圆明园,加怡亲王允祥俸,果亲王允礼护卫。赐怡亲王允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

九月逮系年羹尧下刑部狱。

十月封恒亲王允祺子弘晊为辅国公。

十二月降郡王允禵为贝子。廷臣议上年羹尧罪九十二款。得旨:年羹尧赐死,其子年富立斩,余子充军,免其父兄缘坐。开始编撰《大清律集解》和《大清律历增修统纂集成》。

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

正月雍正帝御太和殿受贺。朝正外藩,依先朝例,赉予银币。宣诏皇九弟允禟罪状。集廷臣宣诏皇八弟允禩罪状,易亲王为民王,褫黄带,绝属籍,革其妇乌雅氏福晋逐回母家,敕令易名曰阿其那,名其子弘旺曰菩萨保。削隆科多职,仍令赴俄罗斯议界。定元旦宴仪。

二月革允禩民王,拘禁宗人府高墙。

五月禁锢皇十四弟允禵及其子白起于寿皇殿。改允禟名为塞斯黑,拘于保定。封皇十五弟允禑为贝子。

六月诸王大臣复议允禩罪40款、允禟罪28款,宣示中外。

八月允禟卒于保定。谕造办处制合符4件,一交乾清门,一交左翼门,一交右翼门,凡夜间开门,将符对合以为凭据。

九月重九节,雍正帝御乾清宫,赐宴廷臣,赋柏梁体诗。允禩卒于禁所。查嗣庭试题案发。

十月裕亲王广宁削爵,永锢宗人府。谕内务府总管,查官房百十间,给年老有疾、无力效力之太监居住养老。因查嗣庭、汪景祺(均系浙人)案,设浙江观风整俗使。

十二月王大臣请将允禩、允禟妻子正法。谕曰:“允禩、允禟虽大逆不道,而反叛事迹未彰,免其缘坐。允禟之妻逐回母家禁锢,其余眷属,交内务府养赡。”御史谢济世疏劾田文镜十罪,诏褫职遣戍。

是年定太监官衔,正四品总管为宫殿监督领侍衔,从四品副总管为宫殿监正侍衔,六品副总管为宫殿监副侍衔,七品首领为执守侍衔,八品首领为侍监衔。罢江宁织造曹頫,查封家产。从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建议,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

三月削恒亲王允祺子弘升世子爵。

四月设宗室御史二员。

六月削隆科多爵。

七月已革贝子苏努涂抹圣祖朱谕,经王、大臣、刑部参奏。

八月皇三子弘时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被削宗籍,旋死。定《恰克图互市界约》,置办理俄事大臣。

九月与俄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定官员顶戴之制。

十月王大臣会议隆科多大罪50款。

十一月命修执中成宪。复鳌拜一等公,令其孙袭。册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富察氏为皇四子弘历嫡福晋。

十二月命直省学政每六年拔取生员一次。

是年设立驻藏大臣制度。

雍正六年(1728年戊申)二月晋封果郡王允礼为亲王。

六月诏六部员外郎、主事作为公缺,毋庸按旗升转。诚亲王允祉索贿事发,降为郡王,拘其子弘晟于宗人府。

十月设咸安宫官学,包衣子弟肄业于此。

十二月《大清律集解附例》成。

是年定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但不向皇后行礼。张熙赴陕投书,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停止宗室诸王兼管旗下事务。

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

三月命傅尔丹、岳钟琪率军从北、西两路征讨噶尔丹。

五月岳钟琪书疏言有湖南人张熙投递逆书,策其谋反。讯由其师曾静所为。命提曾静、张熙至京。九卿会审,曾静供因读已故吕留良所著书,陷溺狂悖。至是,明诏斥责吕留良,并令中外臣工议罪。

六月发布有关选宫女上谕:“此后挑选使令女子,在皇后妃嫔贵人宫内者,官员世家之女尚可选入,如遇贵人以下挑选女子,不可挑选官员世家之女。”

十月赐汉大臣子蒋溥等十三人举人。以内外诸臣谨慎奉职,加怡亲王仪仗,张廷玉少保,蒋廷锡太子少傅,励廷仪太子少傅,傅尔丹、岳钟琪、鄂尔泰俱少保,田文镜太子太保,李卫、查郎阿、席伯俱太子少保。

是年刊刻《大义觉迷录》,颁发各州县学。改武英殿造办处为修书处,铸给武英殿修书处图记。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二月定外戚锡爵曰承恩公。御经筵。复诚郡王允祉为诚亲王,贝勒允禑为愉郡王,贝子允禕为贝勒,皇二十一弟允禧、皇二十二弟允祜为贝子,皇二十三弟允祁为镇国公。

三月颁行圣祖御纂《书经传说》,雍正帝制序文。因诸阿哥已渐长大,且居宫中,严禁各处太监趋奉阿哥,并不许向各阿哥处往来行走。

四月更定大学士为一品,左都御史为从一品。

五月怡亲王允祥逝,雍正帝亲临其丧,谥曰“贤”,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原“胤”祥。诚亲王允祉会怡亲王允祥之丧,迟到早散,面无戚容,交宗人府议处。议削王爵监禁景山永安亭,得旨削爵拘禁。晋封贝子允禧为亲王,复允祹郡王,封理郡王弘晳为亲王,公弘景为贝子。

六月赐怡贤亲王“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上。定太监四品至八品不分正从。

七月命建贤良祠于地安门外。

八月命怡亲王子弘晓袭封亲王,弘皎别封郡王,均世袭。建贤良祠,以怡亲王允祥功勋卓著而奉为首位。设立军机处。

十月再定百官帽顶,一品加珊瑚顶……直至九品各不相同。

雍正九年(1731年辛亥)

六月清军设伏和通泊,击败噶尔丹策零叛乱。

九月皇后那拉氏逝,册谥为孝敬皇后。严禁太监偷盗坤宁宫祭神肉外卖。

十二月《圣祖实录》、《圣祖圣训》告成。

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

正月孟春享太庙,皇四子弘历行礼。

二月封鄂尔泰一等伯,世袭。

六月清军于光显寺彻底击败噶尔丹策零叛乱。

十二月治吕留良罪,命将吕留良、严鸿逵、吕葆中俱开棺戮尸,斩吕毅中、沈在度。赐皇四子弘历长春居士号,皇五子弘昼旭日居士号。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

二月封皇二十四弟允祕为诚亲王,皇四子弘历为宝亲王,皇五子弘昼和亲王,贝勒弘春为泰郡王。

四月举博学弘词。

五月续修《会典》成。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

四月禁广东进象牙席,并禁止民间使用。

五月命弘历、弘昼入值办理苗疆事务。

七月命果亲王允礼经理达赖喇嘛驻藏,并至直隶、山西、陕西、四川阅兵。

八月责允禵之子弘春轻佻,降郡王为贝子。

十月原直郡王允禔卒,命照贝子治丧,封其子弘昉为镇国公。敕续修《皇清文颖》。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

三月雍正帝亲耕耤田。诏曰:“地方编立保甲,必须俯顺舆情,徐为劝导。若过于严急,则善良受累矣。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良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

四月圣祖《文集》刊成,颁赐廷臣。

五月命果亲王、皇四子、皇五子,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办苗疆事务。

八月雍正帝于圆明园病危,诏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内受命,宣旨传位皇四子宝亲王弘历。雍正帝逝,年五十八。奉大行皇帝遗命,以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辅政。以遗命尊奉弘历生母熹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太后。奉皇太后懿旨,册立弘历嫡福晋富察氏为皇后。

九月初三日,弘历即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标签: 雍正

更多文章

  • 左宗棠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 林则徐

    名人大全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

  • 张潮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潮

    张潮,中国男演员。1956年(丙申年)7月1日生,北京人。幼年随父母支边到甘肃省嘉峪关市,1973年嘉峪关市树脂厂当汽车修理工,积累最初的人生经验。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接受正规的表演训练。在学习期间,被著名的导演谢晋相中,参加影片《啊!摇篮》拍摄。中文名:张潮国籍:中国民族:汉族星座:

  • 郑板桥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

  • 蒲松龄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

  • 罗钦顺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罗钦顺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著名哲学家,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学。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

  • 屈大均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

  • 朱之瑜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之瑜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三次被皇帝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

  • 张岳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岳

    张岳,中国著名跆拳道运动员。2003年锦标赛54kg冠军;2004年锦标赛54kg亚军;2004年冠军赛54kg冠军;2005年全运会58kg第三名;2006年锦标赛54kg冠军;2006年冠军赛54kg冠军;2007年锦标赛54kg冠军。中文名:张岳外文名:ZhangYue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

  • 陈子龙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子龙

    陈子龙(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骈文家、编辑。陈子龙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初名介,后改名子龙;初字人中,后改字卧子,又字懋中;晚号大樽、海士、轶符、於陵孟公等。崇祯十年进士,论功擢兵科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