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原名刘宗翠,1930年2月13日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县城西门街一个小土地经营家庭。姊妹8人,她排行第三。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琳
别名:刘宗翠
国籍:中国
出生地: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县城西门街
出生日期:1930年2月13日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宣威县立中学
信仰:共产主义
人生简介(一)出生出身
刘琳,原名刘宗翠,1930年2月13日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县城西门街一个小土地经营家庭。姊妹8人,她排行第三。由于父亲早故,家庭经济并不宽裕,靠亲戚接济上学,1937年入仙龙台小学读书。她俊秀活泼,聪明爱友,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1942年考入宣威简师附小,由于她好学上进,刻苦攻读,成绩优良,在同学中享有“品学兼优”的盛誉。
人生简介(二)组织“燎原社”
1944年3月,刘琳考入宣威县立中学。这时,宣中地下党组织常活跃,组织“燎原社”,在学生中广泛传播马列主义。刘琳接受党的教育培养,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燎原社活动,与广大师生一起参与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1946年8月党组织在县中秘密组织妇女研究组,刘琳任妇研组干事。同期,党组织把数十名先进女生组成女生大队,刘琳任大队委员。她积极热情,组织女生大队的成员学习《大众哲学》、《资本论》单行本等理论书籍,唱革命歌曲。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女生大队团结教育进步女生,积极参加反美蒋、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学生运动。
1947年,刘琳初中毕业,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考入县中高三班。她:—边读书,一边继续参加革命活动。5月,她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在反对县中训育主任陶应发(三青团骨干、特务)辱打女生的斗争中,刘琳与进步师生一道,团结一致,开展斗争,迫使校方承认陶辱打女生的错误,并向女生大队和全体女生赔礼道歉,斗争取得了胜利。
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开展武装斗争的需要,1948年秋,党组织调刘琳、王文惠、胡林英等到沾益播乐中学参加“九·五起义”,起义后编入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一纵第三支队,刘琳先后任生活指导员、宣传队副队长。她带领宣传队员深入各班排,教战士唱歌、跳舞、识字。她性格开朗,倔强,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行军中不仅为战士们表演节目,搞宣传鼓动,激励战士斗志,还为病号扛枪、背粮袋,积极参加军事训练,攀爬滚打样样都学,从不叫苦。她有很高的革命警惕性,一次,发现一个三青团骨干分子混入部队,立即向领导反映,及时将其清除。
1949年2月,按省工委决定三支队分甲第四、六两个大队组成永焜支队,成为中共滇东北地委的主力部队。4月,地委、支队进驻宣威西泽建立根据地,并开办滇东北军政干校,刘琳从支队到干校第一班学习。5月,80余名学员组成三个武装工作中队,分赴农村建立根据地。刘琳任第一中队副中队长,负责西泽石城片的工作。她住在贫苦农民家里,滚草窝,喝苦菜汤,不怕虱子咬、蚊子叮,虚心向群众学习生产知识,掌握生产技能,同群众一道生产劳动,热情地教农村妇女唱歌、跳舞,拜姊妹,教农民识字,给农民讲革命故事,宣传革命真理,发动农村妇女翻身求解放,深受人民群的爱戴,妇女们都把她当作自己的好姐妹。
任西泽党总支组织委员
1949年6月,刘琳任西泽党总支组织委员,仍负责石城片的工作。她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会、妇女会、姊妹会、儿童团,全面开展农运工作,使石城片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同年8月,根据组织安排,刘琳带领一批同志到渣格乡开辟新区工作。渣格位于川滇公路南侧,是国民党残部从威宁向云南逃窜的必经之路,地位重要,她率队—到渣格,立即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和各项支前工作。叫吋,刘琳对被我党争取过米的渣格乡乡绅李少白继续做团结教育工作。利用李在当地的威信和关系,动员李向当地富豪“借出”部分枪枝武装民兵。
刘琳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亲自带领民兵破坏公路,阻敌南逃,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得很出色。1949年10月,国民党第八军副团长石天觉率近200人的队伍向云南逃窜。刘琳带领渣格民兵,配合边六支队的一个营和嵩寻游击大队,在渣格梁子伏击了敌人。狡猾石天觉只身潜逃到渣格陆家冲,被民兵抓获。刘琳随即令民兵将石天觉押往西泽。途中,石寻机逃跑,被民兵击毙。11月下旬,国民党第八军后续大部队由贵州逃入云南。刘琳立即组织渣格各种群(组织积极投入支前阻敌斗争,并亲自率民兵白天参与主力部队在冒水井、渣格梁子一带阻击敌人,黑夜又摸到公路边袭扰敌人,使敌人不得喘息。12月1日,又带领民兵参加了分水岭阻击战。连续几天的战斗。她满身泥泞,人也瘦了,但她全然不顾,一心想着党人民的事业,返回渣格又投入,厂新的战斗。她组织发动群众筹集了大量粮食、军鞋等慰劳物资,准备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她还以满的革命激情,教男女青年唱迎军歌,跳迎军舞。1950年1月初,入滇野战军一部进入渣格,整个渣格一下子沸腾起来,“桃花开,李花开,桃李百花开哟,解放大军过哟过江来”的歌声响遍上空,和盼望已久的亲人会师了。
与土匪血的斗争
1950年8月13日,在征粮剿匪斗争中,刘琳到县城开完会,一行13人回西泽,途经马街子时,突然与从沾益卡郎逃窜而来的约200余人土匪遭遇。狭路相逢,刘琳等人即刻投入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分散突围,刘琳不幸被敌紧紧包围,只身—人与敌激战。当敌人距她只有20多米时,她只剩下最后一粒子弹,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她把生死置之度外,抱定了宁死不当俘虏的决心。为使文不落敌手,她立即将文件包、手表等物甩在刺丛里,毅然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胸口,扣动扳机,子弹从左锁骨穿过,她倒在血泊之中。土匪蜂拥而上,有的说,“再给她一枪”,有的说:“死了!死了!别浪费子弹了”。一个土匪狠狠踢厂她一脚,不见动弹,方才离去。过了好一会,刘琳又苏醒过来。她强忍伤痛撑着受伤的身体艰难地向前爬行,爬到一块包谷地里,她义昏了过去。幸好,当天下晚被群众发觉,忙将她送到县医院抢救。刘琳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全县各地。为表彰刘琳同志,曲靖军分区给她记了一等功,中共曲靖地委给予嘉奖并通报全区,《云南日报》刊登了她的事迹,并以《一面镜子》为题发表短评,高度赞扬了她的英雄气魄和死不当俘虏的革命气节,号召广大党员学习她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任宣威县妇委副书记
1950年11月,中共西泽区委员会成立,刘琳担任区委书记。同年12月调任宣威县妇委副书记。1952年任命为县委委员,分到荣胜大点参加领导土改工作。当时阿渣密的大恶霸刘旺生虽已枪决了,但其老婆是女恶霸,很顽固。在关押中,还暗中纠集几个女地主对抗土改,策划收藏财物,不老实交待。乡工作组查实情况报大点立即召开宣判大会,判处这个女恶霸死刑,副点长刘琳亲自执行。刘琳坚定沉着,对准临刑还凶狠狠的女霸开了一枪,但没有死,转过头来看着刘琳。在场群众都为刘琳捏着一把汗。刘琳毫不犹豫,又连开三枪,女恶霸倒地身亡。刘琳勇敢坚定的革命行动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1953年3月,刘琳任县妇委书记,同年6月调沾益县委会工作。1954年8月当选为云南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调宣威任县妇委书记。在宣威县第一、二次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宣威县委委员。1960年1月任县委宣传部长,1962年9月改任宣部副部长。1963年调曲靖地区妇联工作,1966年任地妇联副主任。
她虽身居领导地位,但衣着简朴,平易近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1961年国家处在困难时期,她看到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志工作繁忙,生活十分艰苦,从多方面给予关心照顾。一次还把分给自己的两斤肉拿出来供大家“打牙祭”。她一心一意埋头工作,在她第三个孩子临近分娩时,同志们劝她早点休息,她却说:“不要紧,同志们的任务够重的了,我能坚持一天就要跟同志们工作一天”。就这样直到临产前三四小时她才离开下作岗位。
1964年地委组织工作队,刘琳把三个孩子交给姨妈,与工作队员一起到宦良竹山搞“阳清”工作。她思维敏捷,工作细致,关心群众疾苦,每次听取汇报都要详细记录,反复询问,认真分析,掌握真情。在了解贫困户时,每户的成份、生产工具、劳动力、粮食、衣物、小孩子读书等情况都要一一掌握,然后根据实际困难切实帮助解决。刘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更是使人敬佩。后因工作要调到工作队队部。按理可以在队部吃住,生活相对安定些,但刘琳心中装着的不是自己的方便舒适,而是贫苦农民。她对同行的同志说:“我们还是回村上吃住,这样可随时了解农民的疾苦,另外我们每月40斤大米,加上生活费,也可以帮助所住农户暂时解决一,点困难”。在刘琳同志的带动下,工作队员一直吃住在农民家中,与贫苦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脚踏实地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与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刘琳对工作认真负责,雷厉风行。一天晚后,她接到一份宜良县公安局对一农民错划为地主成份平反纠正的通知,立即约工作队员王华蓉一起送到生产队。到村时,正好村上开群众大会,当众宣布通知后,群众齐声称赞:“共产党真好,错了就纠正”。
关进了“牛棚”
化大革命开始后,刘琳被列为审查对象,关进了“牛棚”。1969年“划线站队”,刘琳又被扣上“叛徒”等莫须有的罪名,受尽斗、游街、挂黑牌、下跪、捆绑、架喷气式等种种非人折磨。1969年3月29日,不满40岁的刘琳便含冤离开厂人世。她在留给孩子的遗书中写道:“望你们不要流泪,不要悲伤。妈妈是被冤屈离开人间的。……妈妈的历史不用翻,群众知道,我不是叛徒……。”
得到了昭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琳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了昭雪。1979年3月29日,曲靖地委为她召开了追悼大会,悼词中说:“刘琳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她积极工作,努力奋斗,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她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对她的一生作出了公正的结论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