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一,1956年10月出生于浙江天台,流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1981年陈十一从浙江大学力学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就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工作,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湍流与格子气研究研究组主任、非线性研究中心副主任;1999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系主任;2001年担任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2005年至2013年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2011年至2013年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至2015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出任南方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陈十一主要从事湍流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工作。2019年12月18日,陈十一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现任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十一
外文名:ChenShiy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任南方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
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6年10月,陈十一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1978年01月—1982年01月,在浙江大学力学系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01月—1987年07月,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师从周培源院士,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1987年—1990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做博士后研究,是该实验室接受的第一个中国内地博士后,也是第一个获得以Oppenheimer命名的博士后的中国人。
1990年—1997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湍流与格子气研究研究组工作,1992年起任研究组主任。
1994年—1999年,担任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Corporation,IBM)T.J.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5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获得美国物理协会的中国内地Fellow。
1997年—1999年,担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非线性研究中心工作副主任。
1999年—2005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系主任、讲席教授。
2001年,担任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
2005年06月—2013年07月,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
2011年01月—2013年09月,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七任院长。
2011年09月,担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
2012年,在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上做一小时开幕式报告。
2013年09月—2013年11月,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2013年11月—2015年01月,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兼)、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兼)。
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01月21日—2020年11月,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2018年01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主要成就
陈十一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十一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湍流速度场、被动标量场等相关物理量的标度律和时空结构;与合作者提出映射封闭理论,给出了对流扩散、化学反应湍流系统中的概率密度函数;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二维湍流中大尺度旋涡形成机理,解释了能量反级串现象;发展了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多尺度混合算法与约束大涡模拟等计算流体力学新方法,这些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陈十一打破了直接数值模拟中雷诺数的世界记录,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湍流界广泛引用;首次精确计算出湍流的标度指数和对流扩散过程的标度指数;提出了湍流中的映射封闭理论,这个理论成为燃烧和湍流扩散的重要理论与数值计算基础;提出了自然界中大尺度旋涡形成机理,解释了能量反积蓄;提出了湍流中的约束大涡模拟模型,得到了阻力和分离流的精准计算结果。
陈十一和其合作者在1992发表的文章奠定了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BoltzmannMethod,LBM)领域的基础。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结合了统计物理与流体力学的特点求解偏微分方程,可模拟流体力学及其它物理化学过程,实现高效率的并行计算。此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问题中,包括能源与环境工程,传热传质,燃烧与多相流动,地下渗流与电磁场模拟等。陈十一和他的团队利用多尺度混合算法精确计算了有奇异性的流动现象,此项研究在微纳米流体流动、燃料电池、生物流动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2月北京大学工学院网站显示,陈十一已发表科学论文170余篇,编写专著3部。
Chen,S.,Ecke,R.E.,Eyink,G.L.,Rivera,M.,Wan,M.,&Xiao,Z.(2006).Physicalmechanismofthetwo-dimensionalinverseenergycascade[J].Physicalreviewletters,96(8),084502.
Chen,Q.,Chen,S.,Eyink,G.L.,&Holm,D.D.(2005).Resonantinteractionsinrotatinghomogeneousthree-dimensionalturbulence[J].JournalofFluidMechanics,542,139-164.
Chen,S.Y.,Dhruva,B.,Kurien,S.,Sreenivasan,K.R.,&Taylor,M.A.(2005).Anomalousscalingoflow-orderstructurefunctionsofturbulentvelocity[J].JournalofFluidMechanics,533,183-192.
Chen,S.,Ecke,R.E.,Eyink,G.L.,Wang,X.,&Xiao,Z.(2003).Physicalmechanismofthetwo-dimensionalenstrophycascade[J].Physicalreviewletters,91(21),214501.
Chen,Q.,Chen,S.,Eyink,G.L.,&Sreenivasan,K.R.(2003).Kolmogorov’sthirdhypothesisandturbulentsignstatistics[J].Physicalreviewletters,90(25),254501.
学术交流
根据2019年12月北京大学工学院网站显示,陈十一在世界各地做特邀学术报告200余次;发起并组织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陈十一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2019年9月2日,陈十一参加在润杨体育馆举行的南方科技大学2019年开学典礼,他对新同学们开启全新的大学生活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打好学习的基础,他希望大家珍惜每一分时光,带着对知识强烈渴求的饥饿感,懂得下“笨功夫”、坐“冷板凳”;二是敢于挑战极限,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敢于创新,追求卓越,推动“源头创新”,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承重”能力;三是善于选择,南科大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大学”,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四是了解社会,让学习生活具有方向感和时代感。
高校建设
陈十一表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与力量的内核,应深植于中国每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以此为基,才可谈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讲座报告
2019年2月21日,《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特色思政课在南方科技大学第一科研楼报告厅开讲,校长陈十一以《现代科技与家国情怀》为主题,主讲了该系列课程的第一课。
2019年9月11日,陈十一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大一新生讲授《现代工学通论》本科基础课程,讲座主题为《我的学术生涯选择和教育梦》。
陈十一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8年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杰出研究奖(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OutstandingResearchAward) |
1988年 | 《研究与发展杂志》100名杰出新技术产品奖 |
1990年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J.R.Oppenheimer奖 |
1994年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杰出贡献奖(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DistingguishedPerformanceAward) |
1994年 | 《研究与发展杂志》100名杰出新技术产品奖 |
1995年 |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mericanPhysicalSocietyFellow) |
1997年 | IBMT.J.WatsonResearchCenterExternalHonorRecognitionAward. |
1998年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FellowPrize |
1999年 |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Fellow |
2004年 | 英国物理学会会士(InstituteofPhysicsFellow) |
2013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7年 | 求是杰出科学奖 |
2018年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2019年 | 中国海归70年70人 |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陈十一是国际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在湍流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贡献。(求是科学基金会评)
陈十一作为主要从事湍流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研究的科学家,在湍流领域做出了世界级工作。(北京大学工学院评)
所获荣誉
2023年1月,获评2022年度教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