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生,1939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顾问、总研究师。刘竹生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1965年5月起历任七机部一院一部11室任设计员、工程组副组长;1980年任七机部一院一部工程师;1986年任七机部一院一部高级工程师;1992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一部研究员;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研究师。刘竹生长期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竹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39年11月17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9年11月17日,刘竹生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47年,入读于哈尔滨市抚顺小学。
1952年,入读于哈尔滨市第五中学。
1954年,入读于哈尔滨市第十五中学。
1955年,入读于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
1958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9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无机物工学专业。
1959年9月,转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数理系工程力学专业。
1962年7月,先后在122厂、112厂实习;9月,转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及强度计算专业。
196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11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五所4室设计员,并参军入伍。
1964年2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五所55车间实习。
1965年5月,调入七机部一院一部11室任设计员,后任工程组副组长。
1969年,在黑龙江沈阳军区3271部队农场劳动锻炼。
1980年,任七机部一院一部工程师。
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任七机部一院一部高级工程师。
1991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一部11室副主任。
1992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一部研究员。
1993年8月,任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副总工程师。
1997年,任长征二号F火箭副总工程师。
2009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顾问;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研究师。
主要成就
刘竹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竹生曾负责中国首枚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的核心技术—助推器捆绑分离系统研制,提出了捆绑分离方案,设计了捆绑分离机构;主持了长征二号F火箭的总体方案和技术设计;主持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在神舟七号任务研制期间,提出“变能蓄压器”方案,解决了“纵向耦合振动(POGO)”难题;协助工程总体对舱外航天服的技术方案及指标、试验项目及结果给予指导和把关。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9月,刘竹生已出版期刊、专著30余篇,其代表论著有《航天分离设计》《航天火工装置》等。
科研奖励
截至2016年4月,刘竹生已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1项等奖项。
刘竹生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刘竹生的妻子王丽珍曾从事教育行业,两人育有两个女儿。
兴趣爱好
刘竹生生活中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走进刘竹生的家,纸糊的木偶、小提琴、笔架、木制闹钟、擀面杖……随处可见,这些都是他在工作之余亲手制作的。刘竹生工作繁忙,可他觉得做手工艺品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调节工作上的压力。
人物评价
“刘竹生是中国运载火箭的领军人才,为中国运载火箭和载人火箭的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京报网评)
“刘竹生是中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为提高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实现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评)
“刘竹生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做出了重大贡献。”(《科技中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