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冯守华

冯守华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107 更新时间:2023/12/7 2:22:13

冯守华,1956年3月14日出生于吉林省磐石市,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国际溶剂热与水热化学协会主席。1986年,冯守华在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9至1992年,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晋升为吉林大学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加入九三学社;2009年12月,任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2011年11月,任黑龙江大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守华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名:冯守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磐石市

出生日期:1956年3月14日

毕业院校:新泽西州立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6年,冯守华出生在吉林省磐石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高中刚毕业便随着上山下乡的知青队伍住进了农村集体户。

1975年秋,冯守华被推荐上了吉林大学。

1978年本科毕业后,开始攻读研究生,师从无机化学家如人院士。

1989年至1992年,冯守华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2年春,冯守华举家回国,到吉林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3年10月,任无机水热合成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1996年10月,担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9年10月,当选为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2001年5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任首届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年,吉林大学院系整合,冯守华担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首任院长。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12月,任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2011年11月,任黑龙江大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3年4月,当选为第三届国际溶剂热与水热协会主席。

2017年2月,当选为吉林省科协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主要成就

冯守华科学研究

科研综述

主要从事无机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研究。在复合氟化物温水热合成研究中,应用温和水热技术制备了复合氟化物提出了复合氧化物和复合氟化物水热合成路线制备的无机螺旋链结构,具有左旋链和右旋链共存于同一晶体的特点水热合成出多种新型微孔晶体化合物其合成的硼铝酸盐是最新发现的含主族元素的微孔晶体之一,使人们重新认识微孔晶体的Bronsted酸性质。

主要论著

1ShouhuaFeng,RurenXu,NewMaterialsinHydrothermalSynthesis,AccChemRes,2001,34(3):239~247

2ShouhuaFeng,HongmingYuan,ZhanShi,YanChen,YongweiWang,KekeHuang,ChangminHou,JixueLi,GuangshengPang,YingHou,ThreeOxidationStatesandAtomic-scalep-nJunctionsinManganesePerovskiteOxidefromHydrothermalSystems,JMaterScience,2008,43(7):2131~2137

3WenjunDong,ShouhuaFeng,ZhanShi,LianshengLi,YuehuaXu,AWell-ConfinedRedoxRoutetoSilverNanoparticlesontheSurfaceofMoO3,ChemMater,2003,15(10):1941~1943

4ZhanShi,ShouhuaFeng,LirongZhang,ShanGao,GuoyuYang,JiaHua,Inorganic-OrganicHybridMaterialsConstructedfrom[(VO2)(HPO4)]HelicalChainsand[M(4,4’-bipy)2]2+(M=Co,Ni)Fragments,AngewChemIntEd,2000,39(13):2325~2327

5HuiZhao,ShouhuaFeng,HydrothermalSynthesisandOxygenIonicConductivityofCo-dopedNanocrystallineCe1-xMBi04O26-x,M=Ca,Sr,Ba,ChemMater,1999,11(4):958~964

6GuangshengPang,ShouhuaFeng,YongchunTang,ChihengTan,RurenXu,Hydrotherm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IonicConductivityofVanadium-StabilizedBi17V3O33withFluorite-RelatedSuperlatticeStructure,ChemMater,1998,10(9):2446~2449

7GuangsheLi,ShouhuaFeng,LipingLi,XirongLi,WeijieJin,MildHydrothermalSynthesesandThermalPropertiesofHydrogarnets,Sr3M2(OH)12,M=Cr,Fe,andAl,ChemMater1997,9(12):2894~2901

8ChunyanZhao,ShouhuaFeng,ZhichengChao,ChunshanShi,RurenXu,JiazhuanNi,HydrothermalSynthesisoftheComplexFluoridesLiBaF3andKMgF3withPerovskiteStructuresunderMildConditions,ChemCommun,1996,1641~1642

9ShouhuaFeng,MarthaGreenblatt,GalvanicTypeHumiditySensorwithProtonicNASICON-BasedMaterialOperativeatHighTemperature,ChemMater1992,4(6):1257~1262

科研奖励

时间

奖项

单位

1992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994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996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999年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2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另外,冯守华分别于1995年与1997年获得两项美国专利,于1999年、2000年与2001年获得三项中国发明专利。

冯守华人才培养

培养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冯守华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1992年他回国后的第3天就走上讲台为研究生讲授科技前沿课程,急于将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传给学生们。面对英语在科技语言上的客观要求,他首先尝试用英语授课并收到良好效果。十几年来,他所承担的教学课程从未间断。

培养成就

2001年,参与的项目“无机化学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冯守华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

授予机构

1987年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

1991年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1996年

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1997年

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2001年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特等奖

宝钢教育基金会

2005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社会任职

时间

职务

1999年—

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学部副主任,国家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2年10月—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

2002年—

国际固体化学研讨会(ISSSCC-2002)大会执行主席

2003年—

第七届国际水热反应研讨(ISHR-7)大会执行主席

2010年—

第二届国际水热与溶剂热协会学术大会会议主席

2012年12月—2017年12月

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13年1月—2018年1月

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2月—2018年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5年7月6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参事

2016年—

青岛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2017年2月25日—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此外,冯守华还担任《材料研究通报》副主编、《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杂志》国际编委、《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编委、《材料研究通报》副主编、《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分编委会副主编。

人物评价

冯守华在实验室管理建设上,提倡“埋头苦干,不图虚名;奉献科学,端正学风;相互配合,形成团队;不断积累,锐意创新”的三十二字方针。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团结和带动一批年轻有为的专家学者共同创业。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形成了和谐民主的工作环境、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宽严相济的研究氛围,不断巩固了实验室的研究基础和学术地位,进而扩大了实验室的对外影响,促进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的产生。他注重建设凝聚、吸引、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的环境,广泛吸引高水平人才加盟。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冯守华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在注重育智的同时,更注重育德。因此在广大学生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带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工作中来,极大地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的开展。(九三学社评)

标签: 冯守华

更多文章

  • 冯小明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小明

    冯小明,男,汉族,1963年10月7日出生于四川武胜,致公党党员,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冯小明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从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历任助教和副教授;1996年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

  • 高松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松

    高松,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泗县,无机化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1981年高松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

  • 郭子建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郭子建

    郭子建,1961年10月出生于河北河间市,化学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新生学院院长。郭子建于1982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获得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

  • 韩布兴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布兴

    韩布兴,1957年7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韩布兴于1982年从河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毕业;198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何国钟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何国钟

    何国钟,1933年5月5日出生于广东南海,物理化学家,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何国钟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1978年负责筹建分子反应动力

  • 何鸣元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何鸣元

    何鸣元,1940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省苏州市,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主任。1961年何鸣元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基础研究部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

  • 洪茂椿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洪茂椿

    洪茂椿,1953年9月17日生于福建莆田,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78年,洪茂椿获福州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学系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在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年至19

  • 胡英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胡英

    胡英,男,1934年6月19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湖北英山,中国共产党党员,化工专家、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英于1950年毕业于上海中学;1953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同年留校任教,历任物理化学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至

  • 黄本立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本立

    黄本立,1925年9月21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光谱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黄本立从岭南大学物理系毕业;1950年进入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2年担任现代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1984年成为中国第一位以原子光

  • 黄春辉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黄春辉

    黄春辉,女,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邢台,籍贯江西吉安,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春辉于1955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能源部阿姆斯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82年至198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