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费维扬

费维扬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734 更新时间:2024/1/14 22:21:13

费维扬,1939年7月出生于上海,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执行理事长。1963年费维扬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前往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化工系进修;1988年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教授;1999年起当选为为国际溶剂萃取会议国际委员会(设)委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技术,特别是溶剂萃取的研究教学工作,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结合。

基本资料

名:费维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9年7月3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9年7月3日,费维扬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原籍浙江平湖。

1941年,父母将费维扬送回老家浙江平湖。在这里度过了6年。

1951年,考入上海市虹口中学,他偏爱数学、物理和化学。

1957年,考入清华工程物理系,次年被分入工程物理系化学专业,搞放射化合物。

1960年,转入工程化学系,专攻核化学工程稳定轻同位素分离。

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后留校工作。

1981年,前往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化工系进修溶剂萃取工艺及设备(-1983年)。

1983年,回国后作为家鼎的主要助手,参与了汪家鼎主持的“传质分离和化学反应工程基础研究”国家重点项目(1983-1985年)。

1988年,担任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教授。

1999年,当选为国际溶剂萃取会议(ISEC)国际委员会(常设)委员。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费维扬负责和中国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一起完成了中国科学院重点咨询报告《加快发展先进的CO2的捕集和封存技术的建议》。

主要成就

费维扬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费维扬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理论联系实际,为石化企业解决革新挖潜难题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针对能源、资源和环保等领域国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萃取、吸收等传质分离设备的数学模型、设计放大和性能强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例如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与先进测试技术(如LDV和DPIV等)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液-液两相流的传递现象并对一些化工难题进行故障诊断,提出了多种改进分离设备性能的有效途径,推动了过程强化和中国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开展了CO2捕集新技术的研究。先后与美、德、法、澳等国的大学和公司开展着多项应用基础合作研究。

费维扬提出了从浓度的测量可靠地推算出可表征返混的返混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多种萃取设备的数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发明了多种强化萃取分离的填料和设备,其中“内弯弧形筋片填料”可使液滴群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分散、聚合、再分散,从而促进了表面更新,抑制了轴返混,提高了传质效率。该项发明获1995年中国国家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和第44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特别金奖。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费维扬在中国国内外科技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篇,参加编写的主要著作和手册有《液-液萃取过程和设备》,《溶剂萃取手册》,《石油化工设计手册》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等。代表性论著如下:

时间

论文名称

作者

期刊信息

2003

IntensificationofRandomPackingviaCFDSimulation,PIVMeasurementandTraditionalExperiments

FeiWY,etal

JChemTechnolBiotechcol,78:142

2003

Effectsofsurface-activeagentsonmasstransferofasoluteinsolventextractionsystems

LiXJ,MaoZS,FeiWY,

ChenEngSci,58(16):3793-3806

2002

Hydrodynamicsandmasstransferperformanceofamodifiedrotatingdisccontactor(MRDC)

WangYD,FeiWY,SunJH,WanYK

TransIChemE,PartA,ChemEngResDes,80(A4),392

2002

Single-DropMassTransferCoefficientsinMulti-componentSystems

WeiHG,FeiWY,ZhuSL

化工学报,53(7):665

2001

Predictingdiffusivitiesinliquidsbythegroupcontributionmethod

FeiWY,BartHJ

ChemEngProc.,40(6):531

2001

TheImpactofPackingSectionsonMassTransfer

Chen,D,Fei,WY,etal

SolventExtraction&IonExchange,19(1):167

2000

PhysicalModelingandNumericalSimulationofVelocityFieldsinRotatingDiscContactorviaCFDSimulationandLDMeasurement

FeiWY,WangYD,Wan,YK

TheChem.Eng.J.,78,131

1999

ComparisonofHydro-dynamicandMassTransferPerformanceofSMR,RaschigRingandPulsedPerforatedPlateColumn

Chen,D.Fei,WY,Pratt,HRC.,Stevens,GW

SolventExtractionandIonExchange,17(6),1523

研究成果

截至2017年,费维扬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创造发明金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四项,发明专利十项。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6年

炼油厂润滑油酚精制填料萃取塔技术改造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1987年

脉冲筛板萃取柱流动传质特性和优化设计的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第三)

1992年

几种新型填料在低界面力体系萃取塔中的研究和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2年

二甲亚砜重芳烃抽提装置萃取设备的研究和应用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1993年

蜂窝型格栅规整填料萃取塔在汽油脱硫醇装置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1993年

润滑油酚精制高效填料抽提塔的开发研究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4年

内弯弧形筋片扁环填料

第四届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排名第一)

1995年

新型规整填料萃取塔的研究和工业应用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

内弯弧形扁环填料

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排名第一)

1996年

催化裂化—芳烃抽提组合工艺高效抽提塔的开发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6年

溶剂脱沥青工艺-高效抽提塔的开发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六)

1996年

新型环丁砜芳烃抽提塔工业试验研究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2002年

己内酰胺生产装置“五改七”扩能改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八)

2003年

高效脉冲填料塔强化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3年

《溶剂萃取手册》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4年

新型转盘萃取塔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8年

萃取塔强化、模型化和工业应用的基础研究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

2014年

肿瘤超早期诊断的新型PET试剂盒的开发及产业化

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参考资料来源:

费维扬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在费维扬看来,搞科研最重要的就是“顶天立地树人”,这正是清华大学一直强调的科研理念。“生产力比较复杂,不使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一些详细的基础实验的话,要解决问题不太容易。所谓顶天,就是你要和国际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动向接轨;所谓立地,就是要接地气,根据我们国家重大需求,根据工程的直接问题,来做工作;所谓树人,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习的过程。”

指导学生

截至2017年,费维扬一共指导了3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2011年指导博士生周文戟的毕业论文《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用于煤间接液化的评价研究》被评为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费维扬荣誉表彰

荣誉/表彰

时间

来源

1995年

第44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发明博览会比利时政府军官奖章

200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

1999年费维扬当选为国际溶剂萃取会议(ISEC)国际委员会(常设)的中国委员。还担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协会荣誉理事、英国皇家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工程学报》主编、《化学工程》副主编等。

个人生活

费维扬的父亲是上海财经大学工业会计教授。幼年的费维扬受到良好的教养,父亲教他读唐诗,擅长二胡的叔叔教他操琴。

人物评价

费维扬针对能源、资源和环保等国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萃取等传质设备的数学模型和性能强化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突出,在应用理论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评)

人物影响

2015年12月26日,费维扬捐资10万到“汪家鼎励学基金”,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丙所举行。

标签: 费维扬

更多文章

  • 冯守华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冯守华

    冯守华,1956年3月14日出生于吉林省磐石市,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国际溶剂热

  • 冯小明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冯小明

    冯小明,男,汉族,1963年10月7日出生于四川武胜,致公党党员,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冯小明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从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历任助教和副教授;1996年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

  • 高松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松

    高松,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泗县,无机化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1981年高松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

  • 郭子建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郭子建

    郭子建,1961年10月出生于河北河间市,化学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新生学院院长。郭子建于1982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获得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

  • 韩布兴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布兴

    韩布兴,1957年7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韩布兴于1982年从河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毕业;198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何国钟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何国钟

    何国钟,1933年5月5日出生于广东南海,物理化学家,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何国钟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1978年负责筹建分子反应动力

  • 何鸣元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何鸣元

    何鸣元,1940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省苏州市,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主任。1961年何鸣元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基础研究部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

  • 洪茂椿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洪茂椿

    洪茂椿,1953年9月17日生于福建莆田,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78年,洪茂椿获福州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学系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在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年至19

  • 胡英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胡英

    胡英,男,1934年6月19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湖北英山,中国共产党党员,化工专家、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英于1950年毕业于上海中学;1953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同年留校任教,历任物理化学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至

  • 黄本立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本立

    黄本立,1925年9月21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光谱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黄本立从岭南大学物理系毕业;1950年进入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2年担任现代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1984年成为中国第一位以原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