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渊,1937年12月24日出生于浙江三门,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洪渊于1961年从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4年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做访问学者;1985年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主任;1988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会士。陈洪渊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洪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三门县
出生日期:1937年12月24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7年12月24日,陈洪渊出生于浙江三门。
1956年9月—1961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系放射化学专业,大学四年级时以预备教师的身份进入分析化学教研室。
1961年9月—1978年9月,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助教。
1978年10月—1985年9月,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讲师
1981年10月—1984年2月,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做访问学者,与电化学家R.Neeb教授合作研究。
1985年10月—1988年10月,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副教授。
1985年,接任高鸿院士,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主任。
1986年、1989年,两次重访联邦德国。
1988年11月,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教授。
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陈洪渊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洪渊主要从事电化学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纳米生物电化学、仿生催化与生物传感、光电化学、微纳流控芯片及生命分析新装置新仪器等前沿领域研究。开拓了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他参与国家科教和各类社团及研究机构的活动。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11月,陈洪渊先后发表论文1000余篇,SCI被引39000多次,H-index97;合编著书8册。
承担项目
截至2020年11月,陈洪渊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基金委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973"、"863"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和其他项目计40多项。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20年11月,陈洪渊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及其它省部级奖。
陈洪渊人才培养
教育范式
陈洪渊在长期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范式,其要点是:第一,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追踪学术前沿发展相结合;第二,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相结合;第三,将学生业务能力的训练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相结合;第四,将复杂的科研创造与宽松学术环境的营造相结合。
团队建设
陈洪渊创建了南京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植了团结奋进凝聚力强的创新群体,进而形成了以分析化学学科为核心,相关学科相互交叉合作的研究团队。
教育成果奖励
陈洪渊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陈洪渊是中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化学会评)
陈洪渊在中国生命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多个前沿领域的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评)
陈洪渊不仅为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而且也为中国分析化学的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南京大学新闻网评)
陈洪渊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卓有建树,是中国一位有影响的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他为推动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中国分析化学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人物影响
南京大学陈洪渊奖学基金
2017年3月22日,南京大学陈洪渊奖学基金设立签约仪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行政北楼会议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