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镛,1941年10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曹镛于1965年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毕业;196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0年至1998年担任加州圣巴巴拉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1999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曹镛主要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曹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941年10月14日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1年10月14日,曹镛出生于湖南长沙。
1965年,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化学学士学位。
196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至1988年)。
1975年,在钱人元的领导下开始从事有机固体及导电聚合物研究。
1979年—1981年,前往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进修。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87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8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博士生导师。
1988年—1990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1990年—1998年,担任美国加州圣巴巴拉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
1999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所长。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立,曹镛担任实验室建设期主任。
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曹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曹镛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可溶性聚合物的基础上,提出“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兼容的难题,其研究结果已得到实际应用。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电致发光与光致发光之比可高达50%,表明单重态的形成率可以超出公认的25%的概念,提出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发光效率的一个新途径。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5月,曹镛先后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发表SCI论文600余篇,他引超过20000次,他还入选全球2015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CitedResearchers2015”。
承担项目
截至2018年5月,曹镛先后主持研究科研课题30余项。
科研成果奖励
曹镛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曹镛认为:科研工作者要淡泊名利、奉献科学。
指导学生
曹镛于1999年招收首批研究生,2008年带领团队创办了“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本科专业,2012年更名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
曹镛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曹镛是中国国内较早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南方日报》评)
曹镛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