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满族,1941年5月29日出生于辽宁丹东,籍贯北宁,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主任;国际单成因火山作用委员会联合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地质大学、郑州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刘嘉麒主要从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在火山学、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和玄武岩纤维材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性创新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首届侯德封奖等奖项;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家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19年被中国老科协授予“先进个人”,2020年被中国科学院大学授予领航奖(金奖)、李佩教学名师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嘉麒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丹东
出生日期:1941年5月29日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火山、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辽宁北宁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41年5月29日,刘嘉麒出生于辽宁丹东,籍贯北宁。高中就读于北镇市高级中学。
1960年—1965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就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5年—1967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质系岩石学专业就读,并获得硕士学位。
1967年—1968年,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助教。
1968年11月—1973年01月,分配到辽宁省营口地质队,担任地质技术员。
1973年12月—1978年10月,调到吉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担任室主任、助理工程师。
1978年—1982年,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地质年代学专业就读,并获得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为《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的研究》,师从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
1981年11月—1984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年—198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古生物专业就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地学大师刘东生,并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
1984年12月—1987年0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87年11月—1991年0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副研究员、室主任。
1991年01月—1995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
1995年10月—1999年0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校庆20周年,刘嘉麒代表毕业的1.4万名研究生在大会上发言。
1999年0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受聘南开大学讲座教授。
2018年,受聘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
2021年,被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聘请为研发专家,获聘为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高级顾问。
2022年,入选中国地质学会首批荣誉会士。
主要成就
刘嘉麒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承担和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对中国广大地区和南极、北极、及多个国家进行过广泛地质环境调查,系统研究了中国火山,开拓了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和在火山岩中寻找油气藏的新领域,参与了国家关于振兴东北,新疆跨越式发展,浙江沿海新区开发和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一带一路等方面的战略研究,积极引导和推动玄武岩纤维材料在中国的开发应用。
刘嘉麒对中国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南、北极等地区进行过广泛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拓展中国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领域发现黄土中游离温室气体高异常,建立了渭南黄土剖面高分辨率时间标尺参与了新疆和东北的资源探察和生态环境研究以及南、北极的科学考察,探讨了南极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在火山地质与第四纪环境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构造气候学的新理念,是我国火山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他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系统揭示了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积极推进火山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火山灾害的监测预警,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开拓了玛珥湖(火山口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在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中得到的数据结论,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
学术专著
截至2017年11月,刘嘉麒共发表论著211篇(部),代表作有《中国火山》和《中国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承担项目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11月,刘嘉麒先后获得部级以上奖励6次。
刘嘉麒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刘嘉麒重视培养研究生德、智、体、美、能全面素质的提高。他希望年轻的学子明确学习方向,注重实践,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环境中,在做好学问的前提下,首先要做好人。做人先立志,在科学的殿堂里成长。
科学传播
刘嘉麒认为: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天职。科学普及有着净化社会的功能。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科学普及所放弃的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占领。因此,每位有良知的科学家都应肩负起这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在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讲座报告
2004年2月20日,刘嘉麒被邀请回母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建设与发展论坛的讲台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就是《从学生到老师--感谢研究生院对我的培育》。
2022年6月24日,刘佳麒参加光明网、科普中国、哔哩哔哩、未来科学大奖联合推出的“令人心动的大学——院士说专业”系列节目,讲述了地质研究中的苦与乐。
刘嘉麒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嘉麒在火山地质与第四纪环境地质等方面作了大量系统性创新性工作,是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从一名研究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科研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评)
从可可西里到巴丹吉林沙漠,从东非大裂谷到南极北极,刘嘉麒这位“70后”,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经历,向青年人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坚持与担当。(科学网评)
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地质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勇于创新精神、严谨科研精神和甘于奉献精神。(科普中国评)
在中国地质学界,谈起火山研究,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的名字首屈一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开始与火山打交道时,已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为攀登科研高峰,他“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中国科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