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信,1964年5月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永信于1985年从武汉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专业毕业;1988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山西矿业学院地质系工作;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2000年至2001年作为英国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受访问奖研金资助在美国明尼苏达岩石磁学所工作;2002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至2004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岗位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永信主要从事古地磁学、生物地磁学、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磁学与应用、岩石磁学、行星磁学等基础性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潘永信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运城市
出生日期:1964年5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64年5月,潘永信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
1979年—1981年,在荣河中学36班就读。
1985年,从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煤田地质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煤田地质专业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8年—1995年,在山西矿业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地质系工作,担任助教、讲师。
1998年,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200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
2000年—2001年,作为英国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
2001年7月,受访问奖研金资助在美国明尼苏达岩石磁学所工作。
2002年12月,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年—2004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7年,担任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主任。
201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做访问教授(3个月)。
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岗位教授。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潘永信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潘永信确定了菱铁矿等多种矿物的热—磁变化规律,拓展了岩石磁学理论和应用范畴;论证了黄土等记录地磁场变化的可靠性,推进了地磁场古强度研究。揭示了地磁场变化与生物圈之间联系的重要证据,提出生物与地磁场协同演化的观点,在中国开拓了生物地磁学研究领域;在磁小体、磁性铁蛋白等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的矿化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推进了生物地磁学的应用研究。
科研项目
授权专利
双向趋磁细菌收集装置,ZL200810225786.1,2012年授权
一种单分散性人铁蛋白的制备方法,ZL200910244505.1,2013年授权
一种双功能肿瘤诊断诊断试剂及方法,ZL201110122433.0,2015年授权
一种具有细胞靶向性的磁性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201210018276.3,2016年授权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网站显示,潘永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潘永信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
潘永信担任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教育谏言
潘永信认为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行星科学领域国家需要专门人才,抓紧建设高水平行星科学专业人才队伍,从学生培养做起,吸引有梦想的青年学子学习行星科学,补齐缺乏专业人才这个短板。建议完善跨部门联动联合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同时,我们要发扬科学家精神,发挥行星科学联盟作用,聚焦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扎扎实实地做好研究工作,建设高水平研究队伍
教育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网站显示,潘永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潘永信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潘永信和他领导的团队获邀在微生物学国际权威期刊《MolecularMicrobiology》上撰写评论文章,反映了他在生物地磁学研究,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在国际上该领域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