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元,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沈阳,河北卢龙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1984年赵东元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0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沈阳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1993年开始先后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化学物理系、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材料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12月回国后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得第一届中国分子筛成就奖;2021年11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赵东元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研究,发明SBA-15等介孔材料,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通过调节嵌段共聚物的疏水和亲水的比例,合成17种三维孔穴结构的、大孔径的、立方相的介孔分子筛。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东元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沈阳
出生日期:1963年6月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化学系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
人物经历
1984年,赵东元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吉林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1987年,获得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获得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沈阳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90年-1991年)、副教授(1991年-1993年)。
1992年,前往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导师:Prof.D.G.Lee)。
1993年,前往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化学物理系做博士后(导师:Prof.DaniellaGoldfarb)。
1995年,进入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Prof.LarryKevan)。
1996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材料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Prof.GalenD.Stucky)。
1998年12月,回国后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学者”人才基金。同年获得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
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10月19日,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赵东元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东元一直从事沸石分子筛、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致力于由分子自组装、模板导向化学、表面活性剂、超分子组装、溶胶—凝胶化学控制多孔性、纳米材料的结构、排列、形貌,进而建立分子构筑与有序排列、功能组装之间的桥梁,实现功能材料的合成设计和宏观控制。
2000年之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功能实用性有序多孔性材料的微观组装和宏观控制、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组装,生长及物化性质研究;新型微孔分子筛的结构和合成设计;低维纳米材料的功能组装和合成设计;新型多孔材料和低维有序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嵌段式高分子界面上新型无机纳米材料的定向生长和组装;纳米催化剂的制备、结构与绿色催化化学。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至2017年,赵东元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973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与国内外大型公司、科研单位合作进行科研产品开发、研究。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来源 |
---|---|---|---|
2002年 | 有序排列的纳米多孔材料的合成与组装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
2002年 | 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 ||
2004年 | 有序排列的纳米多孔材料的组装合成与功能化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
2017年 | 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 | 高校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
论文专利
截至2016年,赵东元在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NatureMaterials,JACS,Angew.Chem.等,其研究结果曾被Nature,NatureMaterials,Chem.Mater.作为封面报道,其论文被同行引用9500余次,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的论文被引用8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1600余次。2002年他被Adv.Mater.杂志评为15年中48位引用最高的顶级作者(TopAuthor)之一,国际ISIWebofScience公司将他列为近十年100名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美国材料协会、陶瓷学会、美国化学会、德国应用化学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并受邀在国际刊物Chem.Rev.,Acc.Chem.Res.,Chem.Commun.,Curr.OpinionSolidStateChem.,Chem.Mater.,J.Mater.Chem.等发表综述文章10余篇。赵东元主编书籍1部,参加撰写专著4部章节。获得美国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利26项。
期刊论文
1.RadiallyOrientedMesoporousTiO2MicrosphereswithSingle-Crystal–LikeAnataseWallsforHigh-EfficiencyOptoelectronicDevices,YongLiu,RenchaoChe,GangChen,JianweiFan,ZhenkunSun,ZhangxiongWu,MinghongWang,BinLi,JingWei,YongWei,GengWang,GuozhenGuan,AhmedA.Elzatahry,AbdulazizA.Bagabas,AbdullahM.Al-Enizi,YonghuiDeng,HuishengPeng,DongyuanZhao*,Sci.Adv.,2015,1,e1500166
2.“Incorporationofwell-dispersedsub-5nmgraphiticpencilnanodotsintoorderedmesoporousframeworks”.B.Kong,J.Tang,Y.Zhang,T.Jiang,X.Gong,C.Peng,J.Wei,J.Yang,Y.Wang,X.Wang,G.Zheng,C.Selomulya,D.Y.Zhao,NatureChemistry,2016,8,171.
3.“Two-DimensionalMesoporousCarbonNanosheetsandTheirDerivedGrapheneNanosheets:SynthesisandEfficientLithiumIonStorage”,YinFang,YingyingLv,RenchaoChe,HaoyuWu,XuehuaZhang,DongGu,GengfengZheng,DongyuanZhao,J.Am.Chem.Soc.,2013,135,1524-1530.
4.“ASolventEvaporationInducedAggregatingAssemblyApproachtoThree-DimensionalOrderedMesoporousSilicawithUltralargeAccessibleMesopores”,JingWei,HaiWang,YonghuiDeng,ZhenkunSun,LinShi,BoTu,MohammadLuqman,andDongyuanZhao,J.Am.Chem.Soc.,2011,133,20369-20377.
5.“ALow-ConcentrationHydrothermalSynthesisofBiocompatibleOrderedMesoporousCarbonNanosphereswithTunableandUniformSize”,YinFang,DongGu,YingZou,ZhangxiongWu,FuyouLi,RenchaoChe,YonghuiDeng,BoTu,DongyuanZhao,Angew.Chem.Int.Ed.,2010,49,7987-7991.
6.“Synthesisofcore/shellcolloidalmagneticzeolitemicrospheresfortheimmobilizationoftrypsin”,YonghuiDeng,ChunhuiDeng,DaweiQi,ChongLiu,JiaLiu,XiangminZhang,DongyuanZhao,Adv.Mater.,2009,21,1377-1382.
7.“SuperparamagneticHigh-MagnetizationMicrosphereswithanFe3O4@SiO2CoreandPerpendicularlyAlignedMesoporousSiO2ShellforRemovalofMicrocystins”,YonghuiDeng,DaweiQi,ChunhuiDeng,XiangminZhang,andDongyuanZhao,J.Am.Chem.Soc.,2008,130,28-29.
8.“Uniformnanostructuredarraysofsodiumrare-earthfluoridesforhighlyefficientmulticolorupconversionluminescence”,FanZhang,YingWan,TingYu,FuqiangZhang,YifengShi,SonghaiXie,YigangLi,LeiXu,BoTuandDongyuanZhao,Angew.Chem.Int.Ed.,2007,46,7976-7979.
9.“SynthesisofHighlyOrderedMesoporousCrystallineWS2andMoS2viaaHigh-TemperatureReductiveSulfurationRoute”,YifengShi,YingWan,RuiliLiu,BoTu,andDongyuanZhao,J.Am.Chem.Soc.,2007,129,9522-9531.
10.“OntheControllableSoft-TemplatingApproachtoMesoporousSilicates”,YingWan,DongyuanZhao,Chem.Rev.,2007,107,2821-2860.
11.“AFacileAqueousRoutetoSynthesizeHighlyOrderedMesoporousPolymersandCarbonFrameworkswithIa3dBicontinuousCubicStructure”,FuqiangZhang,YanMeng,DongGu,YanYan,CengzhongYu,BoTu,DongYuanZhao,J.Am.Chem.Soc.,2005,127,13508-13509.
12.“OrderedMesoporousPolymersandHomologousCarbonFrameworks:AmphiphilicSurfactantTemplatingandDirectTransformation”,YanMeng,DongGu,FuqiangZhang,YifengShi,HaifengYang,ZhengLi,ChengzhongYu,BoTu,DongyuanZhao,Angew.Chem.Int.Ed.,2005,44,7053-7059.
赵东元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赵东元培养了20多名硕士,50多名博士,5名博士后出站。指导的博士有三位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两位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2005年,指导博士生高峰的论文《介孔SBA-15在生物分离和纳米材料制备上的应用及相关研究》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指导博士生范杰的论文《介孔材料结构和孔道的模板合成及其在生物和电池中的应用》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指导博士生田博之的论文《新型介观结构材料的合成:从无定形到晶态》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指导博士生孟岩的论文《有序的有机高分子介孔材料的合成与结构》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指导博士生张福强的论文《介孔材料水热稳定性的改进及新型介孔碳材料的水相合成》提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赵东元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赵东元开创了多种介孔材料合成新路线,制备了一系列热稳定的、大孔径的有序介孔氧化物材料、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在介孔分子筛结构、外貌控制及多相组装机理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6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联想科学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