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巴西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1983年高福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就读研究生;1986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卡尔加里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担任牛津大学讲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2017年-2022年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8年担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先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2年5月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澳门城市大学荣誉博士。6月,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高福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高福
外文名:GeorgeFuGao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1年11月
毕业院校: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牛津大学
职业:教育与科研工作者/科研与公共卫生管理者
主要成就: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
2016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2017年当选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2017年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9年当选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2020年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0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2022年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2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出生地:山西省应县
代表作品:组织编写《流感病毒-躲也躲不过的敌人》、《Science125个前沿问题解读(上、下册)》、《寨卡病毒与寨卡病毒病》、通往诺贝尔奖之路(组织翻译)、组织翻译《创造力危机》《微生物学先驱》《肿瘤:进化之光》《时不我待》
人物经历
1979年,高福进入山西农业大学学习。
1983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医学院,师从郭玉璞教授,就读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方向研究生。
1986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至1991年)。
1991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师从DavidHLBishop、ErnestAGould。
1994年,毕业获得博士(DPhil-Oxon)学位。之后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跟随RobertBell从事博士后工作(3个月)。
199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JohnIbell、AndrewJMcMichael、BentKJakobsen(至1998年)。
1999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师从DonCWiley、StephenCHarrison,工作期间获得英国WellcomeTrustInternationalTravellingFellow资助(至2001年)。
2001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至2004年)。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至2008年)。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0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同年当选中科院侨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2011年5月,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至2017年7月)。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2015年7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11月当选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12月当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2016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8月当选亚洲生物技术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家首次担任该职)。
2017年被聘为中国侨联特聘专家。2月,当选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8月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宣布任命高福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至2022年7月)。12月,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2018年2月,被任命为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1月16日,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20年7月,当选为2020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1年5月5日,中华医学会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组织通则》和《全国学会负责人任职前公示办法(试行)》(科协学函管字〔2019〕183号)的文件要求,对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拟任负责人人选基本信息进行公示,高福拟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2022年5月,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月被授予澳门城市大学荣誉博士。6月,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高福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高福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领导的研究组在流感病毒流行病学、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建树颇多,首次证实野生迁徙鸟能够群体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改变了野生迁徙鸟只是流感病毒贮存宿主的结论;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重配病毒,与长江三角地区迁徙鸟和家禽有关,呼吁关闭活禽市场以预防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可能的全球大流行,为国家制定禽流感防控政策提供了重要基础。率领首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描绘出埃博拉病毒的进化图,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国际援助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流感病毒、埃博拉、MERS-CoV和寨卡等多种囊膜病毒的入侵机制进行研究,阐明其分子机制,并研发抗体、药物等抗病毒手段,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高福率领团队率先确认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病毒,确定传播途径和源头等流行病学重要参数以及疫苗研发。领导中国疾控中心为成功控制新冠疫情流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加强与发达国家及非洲等的合作。
2022年4月26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报道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及合作团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研究者们开发了快速适应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其为两个异源的RBD串联形成,与同源的RBD二聚体相比,嵌合RBD二聚体在动物体内可刺激产生更加广谱的抗体反应及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
项目承担&成果奖励
高福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获得多项国际奖。
论文著作
截至2020年12月,高福专著、合著、主译、合译著作10多部,在SCI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包括Cell,Nature,Science,Lancet,NEJM,NSMB,PNAS,PLoSPathogens,Immunity等)。
出版著作
代表论文
1.Dai,L.,Zheng,T.,Xu,K.,Han,Y.,Xu,L.,Huang,E.,An,Y.,Cheng,Y.,Li,S.,Liu,M.,Yang,M.,Li,Y.,Chen,H.,Yuan,Y.,Zhang,W.,Ke,C.,Wong,G.,Qi,J.,Qin*,C.,Yan*,J.andGao*,G.F.,2020,AuniversaldesignofbetacoronavirusvaccinesagainstCOVID-19,MERSandSARS.Cell,182(3):722-733.
2.Wu*,Y.,Wang,F.,Shen,C.,Peng,W.,Li,D.,Zhao,C.,Li,Z.,Li,S.,Bi,Y.,Yang,Y.,Gong,Y.,Xiao,H.,Fan,Z.,Tan,S.,Wu,G.,Tan,W.,Lu,X.,Fan,C.,Wang,Q.,Liu,Y.,Zhang,C.,Qi,J.,Gao*,G.F.,Gao*,F.andLiu*,L.,2020,AnoncompetingpairofhumanneutralizingantibodiesblockCOVID-19virusbindingtoitsreceptorACE2.Science,368(6496):1274-1278.
3.Wang,H.,Zhang,Y.,Huang,B.,Deng,W.,Quan,Y.,Wang,W.,Xu,W.,Zhao,Y.,Li,N.,Zhang,J.,Liang,H.,Bao,L.,Xu,Y.,Ding,L.,Zhou,W.,Gao,H.,Liu,J.,Niu,P.,Zhao,L.,Zhen,W.,Fu,H.,Yu,S.,Zhang,Z.,Xu,G.,Li*,C.,Lou*,Z.,Xu*,M.,Qin*,C.,Wu*,G.,Gao*,G.F.,Tan*,W.andYang*,X.,2020,Developmentofaninactivatedvaccinecandidate,BBIBP-CorV,withpotentprotectionagainstSARS-CoV-2.Cell,182(3):713–721.
4.Li,Z.,Song,T.,Qi,X.,Zhou,L.,Li,Y.,Sun,X.,Wu,D.,An,Z.,Ren,X.,Peng,Z.,Chen,W.,Zhang,M.,Yang,X.,Wang,Q.,Cui,J.,Zhang,T.,Qin,Y.,Ni,D.,Yin,W.,Zhang,R.,Yu,H.,Xia,Y.,Rodewald,L.,Feng,L.,Chen,Q.,Gao*,G.F.andFeng*,Z.,2020,ActivecasefindingwithcasemanagementiskeytotacklingtheCOVID-19pandemic.TheLancet,396(10243):63-70.
5.Zhu,N.,Zhang,D.,Wang,W.,Li,X.,Yang,B.,Song,J.,Zhao,X.,Huang,B.,Shi,W.,Lu,R.,Niu,P.,Zhan,F.,Ma,X.,Wang,D.,Xu,W.,Wu*,G.,Gao*,G.F.,Tan*,WandChinaNovelCoronavirusInvestigatingandResearchTeam,2020,ANovelCoronavirusfromPatientswithPneumoniainChina,2019.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82(8):727-733.
6.Song,H.,Zhao,Z.,Chai,Y.,Jin,X.,Li,C.,Yuan,F.,Liu,S.,Gao,Z.,Wang,H.,Song,J.,Vazquez,V.,Zhang,Y.,Tan,S.,Morel,C.M.,Yan,J.,Shi,Y.,Qi,J.,Gao*,F.andGao*,G.F.,2019,MolecularbasisofarthritogenicalphavirusreceptorMXRA8bindingtoChikungunyavirusenvelopeprotein.Cell,177(7):1714-1724.
7.Zhao,X.,Zhang,G.,Liu,S.,Chen,X.,Peng,R.,Dai,L.,Qu,X.,Li,S.,Song,H.,Gao,Z.,Yuan,P.,Liu,Z.,Li,C.,Shang,Z.,Li,Y.,Zhang,M.,Qi,J.,Wang,H.,Du,N.,Wu,Y.,Bi,Y.,Gao,S.,Shi,Y.,Yan,J.,Zhang,Y.,Xie*,Z.,Wei*,W.andGao*,G.F.,2019,HumanneonatalFcreceptoristhecellularuncoatingreceptorforEnterovirusB.Cell,177(6):1553-1565.
8.Wu,Y.andGao*,G.F.,2019,“Breathing”hemagglutininrevealscrypticepitopesforuniversalinfluenzavaccinedesign(Preview).Cell,177(5):1086-1088.
9.Gao*,G.F.andNkengasong,J.N.,2019,PublichealthprioritiesforChina–Africacooperation,TheLancetPublicHealth,4(4):177-178.
10.Gao*,G.F.,2018,From“A”IVto“Z”IKV:attacksfromemergingandre-emergingpathogens(Commentary).Cell,172:1157-1159.
11.Wang,H.,Shi,Y.,Song,J.,Qi,J.,Lu,G.,Yan,J.,Gao*,G.F.,2016,EbolaViralGlycoproteinBoundtoItsEndosomalReceptorNiemann-PickC1.Cell,164(1-2):258-268.
12.Ma,W.,Li,S.,Ma,S.,Jia,L.,Zhang,F.,Zhang,Y.,Zhang,J.,Wong,G.,Zhang,S.,Lu,X.,Zhang,H.,Yan,J.,Li,W.,Qin,C.,Han,D.,Qin,C.,Wang,N.,Li*,X.andGao*,G.F.,2016,Zikaviruscausestestisdamageandleadstomaleinfertilityinmice,Cell,167(6):1511-1524.
13.Tong,Y.-G.,Shi,W.-F.,Liu,D.,Bo,X.-C.,Liang,L.,Qian,J.,Liu,J.,Ren,H.-G.,Fan,H.,Ni,M.,Sun,Y.,Jin,Y.,Teng,Y.,Li,Z.,Kargbo,D.,Dafae,F.,Kanu,A.,Chen,C.-C.,Lan,Z.-H.,Jiang,H.,Luo,Y.,Lu,H.-J.,Zhang,X.-G.,Yang,F.,Hu,Y.,Cao,Y.-X.,Deng,Y.-Q.,Su,H.-X.,Sun,Y.,Liu,W.-S.,Wang,Z.,Wang,C.-Y.,Bu,Z.-Y.,Guo,Z.-D.,Zhang,L.-B.,Nie,W.-M.,Bai,C.-Q.,Sun,C.-H.,An,X.-P.,Xu,P.-S.,Zhang,X.-L.-L.,Huang,Y.,Mi,Z.-Q.,Yu,D.,Yao,H.-W.,Feng,Y.,Xia,Z.-P.,Zheng,X.-X.,Yang,S.-T.,Lu,B.,Jiang,J.-F.,Kargbo,B.,He*,F.-C.,Gao*,G.F.,Cao*,W.-C.andTheChinaMobileLaboratoryTestingTeaminSierraLeone,2015,GeneticpersityandevolutionarydynamicsofEbolavirusinSierraLeone.Nature,524(7563):93-96.
14.Liu*,D.,Shi,W.andGao*,G.F.,2014,PoultrycarryingH9N2actasincubatorsfornovelhuman-infectingavianinfluenzaviruses,(Correspondence).TheLancet,383(9920):869.
15.Gao*,G.F.,2014,Influenzaandthelivepoultrytrade,(Editorial).Science,344:235.
16.Shi,Y.,Zhang,W.,Wang,F.,Qi,J.,Wu,Y.,Song,H.,Gao,F.,Bi,Y.,Zhang,Y.,Fan,Z.,Qin,C.,Sun,H.,Liu,J.,Haywood,J.,Liu,W.,Gong,W.,Wang,D.,Shu,Y.,Wang,Y.,Yan,J.,Gao*,G.F.,2013,Structuresandreceptorbindingofhemagglutininsfromhuman-infectingH7N9influenzaviruses.Science,342(6155):243-247.
17.Lu,G.,Hu,Y.,Wang,Q.,Qi,J.,Gao,F.,Li,Y.,Zhang,Y.,Zhang,W.,Yuan,Y.,Bao,J.,Zhang,B.,Shi,Y.,Yan,J.andGao*,G.F.,2013,MolecularbasisofbindingbetweennovelhumancoronavirusMERS-CoVanditsreceptorCD26.Nature,500(7461):227-231.
18.Zhang,W.,Shi,Y.,Lu,X.,Shu,Y.,Qi,J.,Gao*,G.F.,2013,AnairbornetransmissibleavianinfluenzaH5hemagglutininseenattheatomiclevel.Science,340(6139):1463-1467.
19.Liu,J.,Xiao,H.,Lei,F.,Zhu,Q.,Qin,K.,Zhang,X.W.,Zhang,X.L.,Zhao,D.,Wang,G.,Feng,Y.,Ma,J.,Liu,W.,Wang,J.andGao*,G.F.,2005,HighlypathogenicH5N1influenzavirusinfectioninmigratorybirds.Science,309(5738):1206.
20.Gao,G.F.,Tormo,J.,Gerth,U.C.,Wyer,J.R.,McMichael,A.J.,Stuart,D.I.,Bell,J.I.,Jones,E.Y.andJakobsen,B.K.,1997,CrystalstructureofthecomplexbetweenhumanCD8ααandHLA-A2.Nature,387:630-634.(Withafrontcoverillustration(Coverstory)andashorttitleinthefrontcoverpage:CD8comestogripswithMHC).
(注:*表示通讯作者)
高福人才培养
高福认为:教育只能改变人的职业,不能改变性格。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时时提醒自己,别忘记科学探索未知的本来目标。无论从事科技工作,还是在农业、管理领域,都不要忘记从何出发、为何出发,都应该怀有同样的责任心、使命感,敢于担当。责任心是好品行的基础。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最后结果。
作为博士生导师,高福对学生要求严格,在他的实验室里只谈科学,不许八卦。做好自己的研究,不去议论别人。
高福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职务任免
2022年7月,高福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党委常委。
2022年11月30日,人社部网站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其中,免去高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人物评价
高福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他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及基于病毒囊膜蛋白与宿主互作的药物设计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科技界赢得了国际声誉。(中国科学院评)
高福在病毒侵入与释放过程中病毒囊膜蛋白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免疫细胞与感染细胞(靶细胞)的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评)
高福在中国以及全球传染病防控领域及发展中俄疾病控制领域合作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俄罗斯“Gamaleya奖章”评)
高福在禽流感H5N1异种间传染机制、SARS、禽流感H7N9等新型病毒研究方面提出的新理论,以及在推动中日两国研究机构在合作开展艾滋病毒感染机制方面的努力,是中国传染病研究及防控对策的领导者。(日本亚经奖评)
高福对我们理解流感病毒和其它囊膜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做出了贡献,为药物开发和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独特见解。(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基础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