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海,1956年10月25日出生于山西静乐,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北京市科协主席。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十届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1982年李静海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主任、副所长、所长。1994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至2004年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2002年至2014年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2004年至2016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17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之后担任主任。2018年任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2022年7月,当选北京市科协主席。李静海主要从事多尺度方法和颗粒流体两相复杂系统研究,致力于气固两相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和多相复杂系统的研究,包括多相流动、煤燃烧、计算机仿真、多尺度方法及计算。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静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静乐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25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代表作品:《颗粒流体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模拟》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年当选为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
性别:男
学历:研究生
学位:工学博士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78年03月至1984年09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1984年09月至12月,在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
1984年12月至1987年08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学习。
1987年08月至1990年04月,分别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0年04月至2001年04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主任、副所长、所长。
1994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10月至2004年05月,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
2004年02月至2016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2011年0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14年09月,任国际科学理事会副主席。
2017年12月至2018年0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
2018年02月至2018年03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18年03月,任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22年07月,当选北京市科协主席。
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成就
李静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静海提出基于颗粒尺度、颗粒聚团尺度和设备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两相非均匀结构应满足的稳定性条件,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并将其扩展到径向分布的计算和两态共存临界条件的确定。阐明两因素控制的流动系统中控制机制之间的协调导致有序结构,表达了其稳定性条件与各控制机制极值趋势之间的关系。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其他系统,并应用于工业计算。此外,还在计算机仿真和洁净煤技术方面开展了工作,开发了中小型设备中抑制氮氧化物的无烟燃煤技术,并推广应用。
学术论著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7年02月 |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典藏版》 | 江明,李静海,汪尔康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4年09月 | 《探索介科学竞争中的协调原理》 | 李静海,黄文来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5年08月 | 《颗粒流体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模拟》 | 李静海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4年10月 | 《展望21世纪的化学工程》 | 李静海,胡英,袁权,何鸣元主编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承担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10月,李静海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李静海人才培养
学术建设
2014年,在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李静海用两个“缺乏”直言中国学术界当下存在的“学科交叉融合受多重因素制约”的问题。“交叉平台的缺失,使交叉学科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平台支撑;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新兴交叉学科的科学价值缺乏共识,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李静海说,学科交叉融合仍然面临相当的困难与挑战,除了两个“缺乏”,还有由此衍生的人才培养问题。高等教育机构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新兴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他因此建议,应持续支持在国际上有优势地位的学科,加大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支持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积极扶持新兴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他还说,要切实加强对相关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迎接可能发生的基本理论突破和产业技术革命。
在李静海看来,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导致科学精神缺失,难以做到“坐住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我们不能因为当前有‘帽子化’的现象就对人才计划失去信心。要认识到这是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出了问题。”李静海认为,要合理测算和调整各类人才的资助规模和强度,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项目,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谋划。要更加重视吸引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创造具有充分保障和吸引力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提出更多原创思想,探索建立特殊的支持机制,使他们能够潜心开展研究,不被“帽子化”,同时要彻底解决人才项目过度与利益挂钩问题。
李静海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静海长期从事多尺度方法和颗粒流体两相复杂系统研究,提出了基于颗粒尺度、颗粒聚团尺度和设备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两相非均匀结构应满足的稳定性条件,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提出并发展了多尺度计算模式,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模拟和工业过程仿真。(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
李静海在将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推广应用于不同的多相系统和解决工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多尺度方法,并由此定义了一种新的多尺度计算模式,并应用于各种复杂系统的模拟和工业过程仿真,基于此提出并推动了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介科学。(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