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为,1963年9月11日出生于河南省社旗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4年本科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198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梅奥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长期兼职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获得首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8年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大为
外文名:DaweiMa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社旗县
出生日期:1963年9月11日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8年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7年获得首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2018年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位:博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山东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导师:陆熙炎教授。
1990年5月,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梅奥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1995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长期兼职教授,并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9月8日,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马大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马大为课题组主要研究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等: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方面:包括生物碱(Martinellicacid,Lepadinfamily,communesines,akuammilines,GBfamily,gracilamine等)、环肽及环肽大环内酯类(MicroscleroderminE,HalipeptinA,PapuamideB,SalinamideA等),萜类衍生物(EnglerinA,Leucosceptroids)。
有机合成方法学方面:1)首次发现了氨基酸作为配体,以及酰胺基作为邻位取代基团对于Ullmann反应的加速效应。利用这些效应发展了一系列利用芳基卤代物进行C-N,C-O,C-S,C-C键形成的温和交叉偶联反应。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一系列杂环合成的新方法,以及一些复杂天然产物的更有效的合成途径;2)发展了一些新的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醛与缺电子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个药物分子包括抑郁症药物帕罗西汀、抗流感药物达菲、扎那米韦、拉那米韦等的高效合成路线。3)发展了吲哚去芳构化氧化偶联形成季碳中心的方法并用于多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化学生物学方面: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发展了许多小分子调节剂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调节剂、趋化因子受体调节剂、细胞坏死性凋亡抑制剂等,其中一个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已作为抗爱滋病药物完成了Ⅰ期临床实验。
1998年,马大为在合成其他分子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类氨基酸分子,可以提高乌尔曼反应的效率。随后发展了一系列基于这个催化体系的反应;为了寻找更为高效的体系,突破反应的局限,他继续深入研究,发现了催化效率更高的草酰二胺分子,这个新催化体系实现了极具挑战性的惰性芳基氯代物的偶联,可以催化更广谱的反应,更有可能用来制备生物活性分子和材料分子,以及新药研发。马大为发展的促进乌尔曼反应的改良配体,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和新材料创制。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的抗高血压药物培朵普利中间体的吨级生产就用了他的反应;英国一家医药公司生产的用于干眼病治疗药物也已上市,其关键的制备过程也用了他的反应。截至2018年9月,已有600多项美国专利利用他改进的乌尔曼反应设计了合成路线。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9月,马大为已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这些论文已被国际同行引用11000余次。代表论著如下(*表示通讯作者):
QianCai,BenliZou,DaweiMa*,MildUllmann-typebiaryletherformationreactionviacombinationofortho-substituentandligandeffects,Angew.Chem.Int.Ed.2006,45,1276.
DaweiMa*,YongwenJiang,Fangping,Chen,Li-kun,Gong,KeDing,YongXu,RenxiaoWang,AihuaGe,JinRen*,JingyaLi,JiaLiandQizhuangYe,Selectiveinhibition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isozymesandinvivoprotectionagainstemphysemabysubstituted-ketocarboxylicacids.J.Med.Chem.2006,49,456.
ShouyunYu,XianhuaPanandDaweiMa*,TotalsynthesesofhalipeptinsA-D,potentanti-inflammatorycyclicdepsipeptides,Chem.Eur.J.2006,12,6572.
QianCai,GangHeandDaweiMa*,MildandNon-racemizationconditionsforUllmann-typediaryletherformationbetweenarylhalidesandtyrosinederivatives,J.Org.Chem.2006,71,5268.
DaweiMa*,BinZou,GuorongCai,XiaoyiHuandJunO.Liu,TotalsynthesisofcyclodepsipeptideapratoxinAanditsanaloguesandassessmentoftheirbiologicalactivity,Chem.Eur.J.2006,12,7615.
ShanghaiYu,XiaotaoPu,TiejunCheng,RenxiaoWangandDaweiMa*,TotalSynthesisofClavepictinesAandBandPictamine,Org.Lett.2006,8,3179.
XiaotaoPuandDaweiMa*,Facileentrytodecahydroquinolinealkaloids.TotalsynthesisoflepadinsA-EandH,J.Org.Chem.2006,71,6562.
XiaoanXie,YuChen,DaweiMa,Enantioselectivearylationof2-methylacetoacetatescatalyzedbyCuI/trans-4-hydroxy-L-prolineatlowreactiontemperature,J.Am.Chem.Soc.2006,128,16050.
DaweiMa,*ShanghaiYu,BenLi,LiChen,RenhaiChen,KunqianYu,LinqiZhang,ZhiweiChen,DafangZhong,ZhengGong,RenxiaoWang,HualiangJiangandGangPei,Synthesisandbiologicalevaluationof1,3,3,4-tetrasubstitutedpyrrolidineCCR5receptorantagonists.Discoveryofapotentandorallybioavailableanti-HIVagent.ChemMedChem.2007,2,187-193.
BenliZou,QiliangYuan,DaweiMa*,1,2-DisubstitutedbenzimidazolesbyaCu-catalyzedcascadearylamination-condensationprocess,Angew.Chem.Int.Ed.2007,46,2598.
GangHe,JingWang,DaweiMa*,Highlyconvergentroutetocyclopeptidealkaloids.TotalsynthesisofziziphineN,Org.Lett.2007,9,1367.
ZhankuiSun,ShouyunYu,ZuodingDingandDaweiMa*,Enantioselectiveadditionofactivatedterminalalkynesto1-acylpyridiniumsaltscatalyzedbyCu-bis(oxazoline)complexes,J.Am.Chem.Soc.2007,129,9300.
YuChen,XiaoanXieandDaweiMa*,FacileaccesstopolysubstitutedindolesviaacascadeCu-catalyzedarylation-condensationprocess,J.Org.Chem.2007,72,9329.
BenliZou,QiliangYuan,DaweiMa*,Cascadecoupling/cyclizationprocesstoN-substituted1,3-dihydrobenzimidazol-2-ones,Org.Lett.2007,9,4291.
ShaolinZhu,ShouyunYu,DaweiMa*,HighlyefficientcatalyticsystemforenantioselectiveMichaeladditionofaldehydestonitroalkenesinwater,Angew.Chem.Int.Ed.2008,47,545.
YuChen,YujiWang,ZhemingSun,DaweiMa*,Elaborationof2-(trifluoromethyl)-indolesviaacascadecoupling-condensation-deacylationprocess,Org.Lett.2008,10,625.
WeiqingXie,DerongDing,WeiweiZi,GuangyuLi,DaweiMa,TotalsynthesisandStructureofPapuamideB,apotentanti-HIVmarinecyclodepsipeptide,Angew.Chem.Int.Ed.2008,47,2844.
LiTan,DaweiMa,TotalsynthesisofsalinamideA,apotentanti-inflammatorybicyclicdepsipeptide,Angew.Chem.Int.Ed.2008,47,3614.
DaweiMa,CaiQian,Copper/aminoacidcatalyzedcross-couplingsofarylandvinylhalideswithnucleophiles,Acc.Chem.Res.2008,41,1450.
承担项目
截至2018年9月,马大为主持并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等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马大为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2018年11月17日,在与青少年对话互动中,马大为用自身经历寄语中学生培养兴趣,坚持探寻科学之路,“不要因自己一时的失意或不如意而放弃”,“大多数时间是失败的、无望的,成功也就那么一霎那的事”,“如果说前一个是无心插柳,那么后一个就是有心栽花。大家要好好坚持,有心栽花花还是会开的”。
马大为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马大为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评)
马大为在有机合成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不仅体现了在有机化学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而且展示了对于制药工业和药物发现带来的重要影响,将在促进学科发展和满足健康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