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姬宫湦

姬宫湦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699 更新时间:2024/1/18 13:22:55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基本资料

本名:姬宫湦

别名:周幽王

所处时代:西周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镐京

出生日期:公元前795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771年

在位时间:前782年—前771年

谥号:幽王

性别: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幽王是周宣王姬静之子,母亲姜后是齐国国君之女。干宝《搜神记》称姬宫湦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一说可能是依据《竹书纪年》。周宣王在位时期,将姬宫湦立为太子。

父死继位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姬宫湦的父亲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继位后,立妃子申后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为太子。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发生多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

后来,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

亡国遭杀

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但周幽王却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强烈不满。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为政举措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

趣闻轶事

三川地震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镐京和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川都发生震动。大夫伯阳甫(一作伯阳父)说:“周朝将要灭亡。天地间阴阳二气,不能失掉规律,如果失掉规律,便是人扰乱了它。阳气伏在地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阳气不能上升,这样就会发生地震。现在泾、渭、洛三河一带都发生地震,是由于阳气失去应有的位置,而被阴气镇压着。阳气失序而在阴气下面,河川的源头一定阻塞了,源头阻塞,国家一定要灭亡。水土气通而湿润,便能生产东西,为民所用。土地没有水源,民众缺乏财物日用,国家不灭亡,要等到何时!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源头阻塞必定枯竭。国家的建立必须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这是亡国的象征。川枯竭一定会发生山崩塌。若国要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天数的一个轮回。上天所要抛弃的国家,不会超出十的期限。”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河枯山崩事件发生正好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宠幸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占卜,或杀掉龙,或赶走龙,或留下龙,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请求能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于是陈列玉帛,并以简策写文告请神龙,龙离去后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迹。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经过三个朝代,没有人敢打开它。到周厉王末年,打开观看。唾沫流到宫中,无法除去。周厉王就命令妇女赤着身子对它大声呼喊,唾沫便变成一只黑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上它。周宣王时,这个侍女成年后便怀孕,没有丈夫却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将那个孩子丢弃。

曾有小女孩唱着歌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女孩,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于是,夫妇俩逃到褒国。后来,褒国人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来赎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最终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最终西周果然灭亡。

烽火戏诸侯

《史记》版

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吕氏春秋》版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周幽王不是点燃烽火,而是击鼓。当时西周建都在丰、镐二京,那里靠近戎人。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上面设置大鼓,使远近都能听到鼓声。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远击鼓传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这的种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到后来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但诸侯的军队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

事件争议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刘国忠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该故事甚至并不存在。

历史评价

墨翟《墨子》:“暴王、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司马迁《史记》:①“周幽王无道。”;②“周幽王淫乱。”;③“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④“幽厉昏乱,既丧酆镐。”

刘向《列女传》:“幽王惑于褎姒,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褎姒之意。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

《王逸正部》:“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周宣王姬静。

母亲:姜后,姜姓,齐国国君之女。

后妃

申后,姜姓,申国国君申侯之女。

褒姒,姒姓,褒国人,周幽王宠妃。

儿子

周平王姬宜臼,申后所生。

姬伯服,褒姒所生。

兄弟

周携王姬余臣,周宣王姬静子。

周幽王陵

周幽王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关于此陵众说纷纭,具体情况待考,据《两京道里记》记载:“陵高一丈三尺,周三百步”。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一作刘去疾)曾盗掘周幽王陵,周幽王陵很高大,墓道门打开以后,再下去一尺左右里面全是白垩土,这土实际是一种石炭岩石,有一丈多厚,刘去的手下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白垩土铲除掉。再往下是大量的云母石。再往下挖一尺多深,意外地看到一百多具尸体,纵横交错,相互枕靠,叠压在一起,都没有朽烂。其中只有一个男子,其余全是女子。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身上的衣服款式和活人穿的一样。想必那名男子便是周幽王。其余一百多名女子应该是殉葬的妃子或侍女。

人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丧葬恶俗,一般认为出现于父系社会。父权家族把自己的妻妾孙女侍仆,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其有生杀权力。既然金玉珠宝都能随葬,人这种财物自然也难免。现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墓主是秦景公,其墓的殉人之多令人触目惊心,殉人尸骨多达186具,墓室上下层的平台上摆放有殉人棺具,有的甚至是裸葬。

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死后曾殉人达177人。周幽王是否有殉人,史料上并无记载。如果《西京杂记》所记是真实的话,这将进一步证实,中国古代的殉葬陋习,在西周时仍然是十分盛行。

生年争议

据干宝《搜神记》记载,周幽王姬宫湦出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然而《搜神记》一书是记载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故其所载幽王生年仅供一参考。

标签: 姬宫湦

更多文章

  • 杨坚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

  • 杨广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杨广

    本名:杨广别名:杨英

  • 杨侑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侑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字仁辅,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三位皇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为韦妃。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改封代王。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留镇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巡幸晋阳,拜太原郡守。大业十三年(61

  • 杨浩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浩

    杨浩(?—618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伪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之孙,秦孝王杨俊长子。母亲王妃崔氏毒杀父王杨俊后,杨浩因罪连坐,取消世子资格。杨广即位,继承秦王爵位,授河阳都尉。左卫大将军宇文述讨伐杨玄感作乱时,有所结交,坐罪免职。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弑杀杨广,拥立

  • 杨侗

    名人大全编辑:黑姑娘标签:杨侗

    隋恭帝杨侗(dòng)(604年-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人。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母为刘良娣。杨侗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大业二年,受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留守东都洛阳。参与平定杨玄感叛乱,迁高阳太守。隋炀帝巡幸江都时,留守东都。大业十四年(6

  • 李显

    名人大全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显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两度在位。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

  • 李重茂

    名人大全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重茂

    唐少帝李重茂(695年-714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六位皇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圣历三年(700年),受封北海王。神龙元年,进封温王。景龙四年(710年),即皇帝位,嫡母韦皇后临朝称制,年号唐隆。堂兄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让位给安国相王李旦,复封温王。景云二年(711年

  • 李纯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纯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二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为宦官俱文珍等拥立。尽废顺宗朝

  • 李恒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李恒

    唐穆宗李恒(795年7月26日—824年2月25日),唐宪宗的第三个儿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原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本名:李恒别名:李宥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

  • 李湛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湛

    唐敬宗李湛(809年7月22日—827年1月9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7年在位),唐穆宗李恒长子,母为恭僖皇后王氏。长庆元年(821年),加封景王。长庆二年(822年),册立皇太子。长庆四年(824年),即位于柩前,时年十六岁。在位期间,礼遇朝臣,耽于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