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郑桓公

郑桓公——郑国第一任君主

郑桓公

郑桓公的资料

本名:姬友

别称:王子友、郑伯友、郑桓公

所处时代:西周(郑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去世时间:公元前771年

主要成就:郑国初封君主

身份:郑国君主,周王室司徒

继任:郑武公

在位时间:前806年―前771年

谥号:桓

郑桓公的介绍

郑桓公(?-前771年),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

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桓,故称郑桓公。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王后申后、外孙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

之事,大为恼怒,于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杀害郑桓公。

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

有关“郑桓公”的历史故事

  • 郑桓公:郑国第一任君主,曾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

    郑桓公,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在位共36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

  • 西周历史人物:郑氏始祖“郑桓公”

    郑桓公简介:郑桓公,姬姓,名友,第十一任君主周宣王的弟弟,西周最后一任君主周幽王的叔父。郑桓公被周宣王封在镐京附近的郑地建立郑国,成为郑国的始封君,也是郑氏的得姓始祖。周幽王时期,郑桓公担任周王室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深得百姓爱戴。后来郑桓公见周幽王荒废政事,周王室祸患将至,于是迁徙郑国国民到东

  • 郑桓公救国的故事

    周厉王有一个儿子名“友”,又称“多友”或“多父”,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友为诸侯,级别是伯,封地在郑(今陕西华县),离镐京不远。友就是第一代郑伯,后人们尊称他为郑桓公。郑桓公勤政爱民,治国有方,深得人民爱戴,远近的百

  • 郑桓公是谁 郑桓公简介 郑桓公后代

    郑桓公是西周时期郑国第一任君主、周王室司徒,本命姬友,于公元前771年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为“桓”,故而世称郑桓公。那么郑桓公的子女后人是谁?郑桓公是谁 郑桓公简介郑桓公(?-前771年),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

  • 两周之交的“哥德巴赫猜想”:郑桓公是周厉王之子,还是周宣王之子?

    一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最有名的难题之一。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生都在全力破解这一难题,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前,也只能是在“1+2”上止步不前。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是数学领域的诸多难题之一,众多人类的天才人物提出了这些难题,又引发了更多的天才为之呕心沥血,奉献了终身。陈景润不单是数学领域,在历史领域

  • 华州区郑桓公陵园迎接3A级景区市级评审验收

    郑桓公陵园迎接3A级景区市级评审验收近日,渭南市文旅局评审专家组对郑桓公陵园创建AAA景区进行现场评审验收。评审组一行先后来到石牌坊、郑桓公陵墓、桓恩殿、陵园广场、文化长廊等地,通过实地查看、观看宣传片、查阅资料等形式,对郑桓公陵园景区创建3A景区工作进行了仔细检查。郑桓公陵园位于华州区西关街,占地

  • 郑桓公借土地建立国家,最后还把债主杀了,古人到底什么逻辑

    中国古代的帝王,崛起之路,千奇百怪,可是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小君王——郑桓公。可以说是无耻到了极致,借别人的土地建国,最后还把人家给灭了。小编就一直寻思,郑桓公能空手套白狼,那么另外两个国家的君主,当时是如何想的,他们的什么逻辑思维。话说郑国公创业期间,曾经游说两个国家——虢国、郐国,各自借来一座城池

  • 从关中小国到中原称霸,绝世高手不是郑桓公祖孙,而是这位扫地僧

    一喜欢下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对局通常来说可分成三个阶段:布局、中盘、收官。棋坛上的高手,有些擅长于布局,有些擅长中盘战斗,还有些擅长于临近终局的收官。所以棋坛上有人号称“前五十步天下无敌”,有人被誉为“中盘十三段”,还有些人却是靠着强大后盘收束、即收官功夫而取胜。历史,有时也像极了围棋对局。就比如郑

  • 古代名人智慧:郑桓公智借敌手除劲敌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西周末年,郑、郐两国相郐。郑桓公为了扩大地盘,打起郐国的主意来。但郐国有不少贤臣良将,却使郑桓公十分头疼,。这时,臣子中有人给郑桓公出主意,说可以借郐君之手杀掉这些人。郑桓公一听大喜,忙照他说的布置起来。郑桓公先派奸细打入郐国内部,千方百计打听到那批贤臣和良将的名单。郑桓公得

  • 春秋左传的智慧-郑桓公的一个决定,让郑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春秋左传》开头第一个故事就是郑庄公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极为经典。后来清代吴调侯选《古文观止》,这篇文章也是第一篇。郑国是春秋第一个霸主国家,郑庄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比齐桓公还要早,虽然实力比后续的齐桓晋文要差一些,但纵横捭阖的霸气那是一点不输啊。古代的地缘智慧——兵家必争之地《史记 郑世家》开头的故

  • 难度堪比哥德巴赫猜想的两周之交历史难题:郑桓公该是谁的儿子?

    一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最有名的难题之一。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生都在全力破解这一难题,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前,也只能是在“1+2”上止步不前。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是数学领域的诸多难题之一,众多人类的天才人物提出了这些难题,又引发了更多的天才为之呕心沥血,奉献了终身。陈景润不单是数学领域,在历史领域

  • 春秋时期郑国首位国君:郑桓公的生平简介(郑氏三公)

    郑桓公(?-前771年),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

  • 春秋时期郑国首位国君:郑桓公的生平简介

    郑桓公(?-前771年),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

  • 历史上郑桓公与周携王关系到底有多复杂?

    镐京之乱在整个周王国历史上,充满了很多未解之谜镐京之乱在整个周王国历史上,充满了很多未解之谜。数年之间诸侯纷争崛起,秦国襄公被列为诸侯,正式进入中原,且享有攻伐犬戎和瓜分岐山的权力。晋国文侯扶持平王东迁,有拥立之功,亦在山西坐大。郑国武公掘突在虢郐疆域稳固根基,亦率大军拥护周平王。此时的掘突父亲即在

  • 郑桓公的选择:谁也无法改变郑国的命运

    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郑国的取名就取得不太好,郑国的“郑”是“奠”的意思,在今天的人来看,就是死人葬礼的时候才会用到,这是郑桓公成为郑地之主,要改变“郑”的字形的根源,可是即便如此,就算加上了“邑”,联系起来也能解释为“祭奠之城”,听起来就非常的不吉利。那么,郑桓公为什么

  • 郑桓公想要侵占郐国,出了什么计策?

    借刀杀人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同时也是第一套胜战计的第四计,书中原文是这样的“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译文是这样的“敌人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未明朗,利用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就不必自己付出什么力量了,这是从《损》卦中推演出来的计策”。这一计策的名字源于《韩非子.

  •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郑桓公用过,皇太极也用过

    借刀杀人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同时也是第一套胜战计的第四计,书中原文是这样的“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译文是这样的“敌人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未明朗,利用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就不必自己付出什么力量了,这是从《损》卦中推演出来的计策”。这一计策的名字源于《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