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泰,1940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62年陈运泰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1966年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1978年至1982年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1年至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研修;1982年至2014年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首批会士。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开创中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运泰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厦门
出生日期:1940年8月10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数字地震学》《可操作的地震预测预报》
性别:男
原籍:广东潮阳
发表论文数量:150余篇(截至2019年7月)
人物经历
1940年8月10日,陈运泰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广东潮阳。初中就读于厦门市大同中学。
1962年,陈运泰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
1966年,陈运泰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至1978年)。
1978年,陈运泰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至1982年)。
1981年,陈运泰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研修(至1983年)。
1982年3月,陈运泰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至2014年)。
1986年,陈运泰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至2000年)。
1991年,陈运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陈运泰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至2000年)。
1999年,陈运泰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10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陈运泰担任首任院长,之后任名誉院长。
2015年1月,陈运泰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运泰提出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提出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观点。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等。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运泰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300余篇(部)。
学术交流
承担项目
截至2018年4月,陈运泰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完成了国家攀登计划《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汶川大地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及致灾机理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陈运泰长期担任硕士生导师(1981年)、博士生导师(1984年)和博士后导师,截至2019年5月,先后培养了50余名硕士、博士与博士后,其中包括数名外国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陈运泰主要从事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研究,在地震波与震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数字地震学与旋转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评)
陈运泰数十年来做出了杰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国地震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现代化所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也对国际地球物理界做出了贡献。(2010年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奖评)
陈运泰是中国地震波与震源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奠基人,是全球范围的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在固体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