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瑜,1931年9月18日出生于河北高阳,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丁国瑜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2年—1955年任教于北京地质学院;1959年获得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59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1年任职于国家地震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1988年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丁国瑜长期从事新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国瑜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1年9月18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出生地:河北高阳
人物经历
1931年9月18日,丁国瑜出生于河北高阳。
1937年起,先后入读于北京附学胡同实验小学、汇文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52年—1955年,任教于北京地质学院。
1955年—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
1959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十研究室(第四纪地质室)副主任。
1969年—1970年,赴非洲参加中国援建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沿线地震烈度的考察研究工作。
1971年,任职于国家地震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1988年,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丁国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丁国瑜在建立中国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系统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提出了中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模型,编制了首幅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活断层分段的研究及其在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学术论著
截至2017年12月,丁国瑜在《中国地震》《第四纪研究》《地震地质》等期刊上共发文31篇,其代表论著有《我国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中国的活断层》《富蕴地震断裂带》《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
1979年
国际地震预报大会
法国
|
1979年
中国第一次活断层、古地震学术讨论会
|
1979年
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
大连
|
2006年8月
长白山火山研讨会
白山
|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
1963年
黄淮海平原综合研究
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
|
1995年—1998年
青藏、华北和华南三大块体接合区第四纪构造变动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1995年—1998年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区新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与演化过程的精细定量研究
地震基金重点项目
|
1998年—2001年
新疆伽师强震群成因及帕米尔东北侧强震预测研究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
1987年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以及《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
国家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88年
富蕴地震断裂带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91年
《中国活断层图集》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2年
中国活断层图集(IGCP第206项目—全球主要活断层特性的对比)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93年
《中国活断层图集》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富蕴地震断裂带》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富蕴地震断裂带》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
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
丁国瑜人才培养
开设课程
丁国瑜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解析构造与地震》《新构造学专题》等课程。
培养成果
丁国瑜培养的学生有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赵国泽、陈杰、王若柏等。
丁国瑜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84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1985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1990年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1999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9年6月
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
1977年8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81年—1984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1982年—1987年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副主编
|
1982年—1987年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主编
|
1982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83年—2006年
国家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
1983年11月
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主任
|
1988年—1996年
国际岩石圈计划全球活断层图专题组成员
|
1988年—1996年
国际岩石圈计划全新世古地震专题组成员
|
1991年1月
中国地震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93年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98年—2000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2000年—2004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2000年6月—2004年6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二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
|
2002年6月
中国地震局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
2004年—2006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2006年—2010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2006年—2010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2010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科学》编委
|
《中国科学》编委
|
《科学通报》编委
|
《地质学报》编委
|
《地震学报》编委
|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丁国瑜的妻子刘雅蓉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曾任地质矿产部高级工程师。
人物评价
“丁国瑜为中国地震科技和地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地震局评)
“他(丁国瑜)是科学的大师,道德的典范,是科学之泰斗,后辈之楷模。”(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