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张寿荣

张寿荣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72 更新时间:2023/12/4 23:25:27

寿荣,男,汉族,1928年2月17日出生,河北省定县人,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1949年,张寿荣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冶金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1949年,参加鞍山钢铁公司的恢复生产工作,历任炼铁厂生产科长,工程师,厂长助理;1957年,参加武汉钢铁公司的一期工程建设和生产工作,历任炼铁厂生产科长、工程师、中央试验室研究室主任、炼钢厂副总工程师、公司副总工程师、副经理、总工程师等职务;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997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2003年,担任武钢公司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寿荣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生产、建设及高炉设计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资料

名:张寿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8年2月17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天津北洋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

:河北省定县

人物经历

1928年2月17日,张寿荣出生,河北省定县人。

1940年10月—1951年6,在鞍钢炼铁厂高炉值班。

1945年10月1946年9月,在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学习,后肄业。

1946年9月1949年07月,在天津北洋大学冶金系学习,毕业后获工学士学位。

1951.06月—1952年5月,担任鞍钢炼铁厂研究组组长。

1952年5月—1954年4月,担任鞍钢炼铁厂生产计划科科长。

1954年4月—1956年4月,担任鞍钢炼铁厂厂长助理。

1956年5月—1957年12月,在武钢生产筹备处担任炼铁厂筹备组组长。

1958年1月—1964年1月,在武钢炼铁厂先后担任冶炼工程师、生产科科长、技术科科长。

1965年1月—1980年5月,担任武钢炼铁厂副总工程师。

1980年5月—1992年5月,担任武钢公司总工程师。

1992年6月—2002年7月,担任武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1997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3年1月,担任武钢公司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张寿荣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寿荣参加鞍钢炼铁厂恢复生产,推行高炉炉顶调剂法和低锰炼钢铁的冶炼使鞍钢炼铁厂生产效率在全中国领先;张寿荣参加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一期工程建设,使中国国内第一座1000立方米以上大高炉顺利投产;张寿荣研制成功用1513立方米设备建2516立方米四高炉并提出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总规划;张寿荣研制的一米七轧机投产后,组织新技术消化和前工序老厂技改(包括四同步大修改造),完成转炉复吹、全连铸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寿荣提出了提高鼓风动能、上下部相调剂的正确操作方针,保证了在低温强度下高炉的正运行,努力推动了武钢的钢铁生产,张寿荣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完成了高炉风口取煤气样和测温、炉顶取煤气样和炉料、料模型试验、风口喷吹沥青等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的重大成果,尤其是针对当时中国国内外炼铁学界颇有争议的高炉“布料反常”现象的研究,正确揭示了其根源在于烧结矿平均粒度小、含粉率高、堆角小等问题的存在,客观阐明了武钢高炉特殊的“布料反常”规律,解决了生产难题,促进了武钢生产技术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针对武钢高炉渣氧化铝含量高、生铁合格率低的问题,张寿荣主持组织了高氧化镁渣冶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宜的高炉渣制度。

20世纪70年代末,结合高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张寿荣组织技术人员对3号、4号高炉料槽下烧结矿过筛的技术改造,大大改善了炉内料柱的透气性,推广了大批重、正分装的高炉上部操作制度,使高炉利用系数、焦比得到明显提升。

20世纪80年代起,张寿荣开始研究高炉长寿技术,高炉寿命问题一直是困扰高炉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武钢高炉寿命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高炉炉缸、炉底侵蚀严重,生产安全性差,而且炉身寿命短,高炉每隔三四年就需要进行中修,为了延长高炉寿命,张寿荣组织展开了多次高炉大中修破损调查,根据炉衬和却壁破损研究的结论,改进了高炉设计,并提出开发球墨铸铁冷却壁和优质高炉耐火材料的构想,对于延长高炉寿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适应“一米七”轧机系统对各厂生产的需要,张寿荣首先针对炼铁厂前工序老厂的落后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包括矿山系统弱磁、强磁工艺改造,烧结大修增加铺底料,高炉大修增设烧结矿下过筛,料场增加矿石退匀设施等,提高了高炉精料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从源头上为接下来的钢铁生产作了必要的铺垫,“一米七”系统各厂投产后,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张寿荣加大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工作的力度,推行创新攻关。

1991年,张寿荣领导建成武钢3200立方米高炉。

科技获奖

获奖年份

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2009年

-

魏寿昆冶金奖

2002年

-

光华工程科技奖

1990年

1700mm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转炉复合吹炼技术

“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奖

-

大型板坯连铸机开发”项目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术论著

据2020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张寿荣发表学术论文90篇。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2年1月

《高炉失常与事故处理》

张寿荣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年

《武钢高炉长寿技术》

张寿荣

冶金工业出版社

张寿荣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09年3月,张寿荣还在带的博士生有7人。

讲座报告

1996年10月25日,张寿荣应黄石市科协邀请在黄石冶钢集团公司来自全部冶金行业的300余名科技人员、管理干部,作了题为“世纪之交钢铁工业的新技术”的学术报告。

张寿荣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称号

1988年

湖北省劳动模范

1990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

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9年

武钢终身成就奖

社会任职

张寿荣担任湖北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6月—1993年3月),第五届国际炼铁科学技术大会主席,武汉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个人生活

多年习惯

张寿荣院士参加学术会议时,为节约宝贵时间,凡是学术会议之余安排的“游山玩水”,张寿荣几乎都不去。这已成为张寿荣院士多年来的一个习惯。

他的秘书铁林有点小小“抱怨”:“只要是跟着张老出去,不管到哪儿参加学术会议,你甭想借着机会出去玩一下。”

惜时如金为科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百废待兴。张寿荣一走出天津北洋大学的校门,就被分配至鞍钢。他和同事们啃着窝窝头,就着白开水,没日没夜地实验着,摸索着。在日本人留下的废墟上,他们开始了鞍钢的重建。鞍钢动后,张寿荣随一大批技术人员南下武汉。

担任武钢总工程师后,张寿荣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引进的一米七系统工程实施消化、创新。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吃在厂里,住在厂里,深夜的电话铃声常常把他从热被窝里召到工作现场。

年轻时的张寿荣喜欢读英文原版小说,爱听京剧,“现在连技术专业书都看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做那样的消遣!”

从企业生产一线走出来的张寿荣,与其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院士不同的是,他还要经常到企业生产一线去了解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的科研时间相对来说要紧张得多。

上午去厂里上班后,中午张寿荣一般回家吃饭,下午和晚上就是他宝贵的学习和科研时间。

推辞邀请

小李说,每天他都要谢绝许多“请院士撑门面”的邀请。

张寿荣说:“不推辞这些邀请,你的学术时间简直没法保证。”所以,别人请他吃饭,他大都不去;即使在外参加学术活动,他也只是吃自助餐,从不吃桌饭,更不参加宴请。在张寿荣看来,科学家应酬和社会活动过多,是当前科研工作的一大障碍。作为院士,他认为休息之外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应用在学术研究上,不然的话,就难以做出什么成绩。

因为要保住宝贵的科研时间,即使现在不再担任总工了,张寿荣还是几乎不参加与自己学术无关的活动,尤其是那些上主席台坐着点缀一下的会议,他更是不去。

他说:“院士并不是什么都懂,一个人的知识范围有限,不懂的地方不要去,更不要瞎说。”

人物评价

张寿荣院士热爱祖国,对科学技术事业孜孜不倦追求,有献身精神,学风正派,道德高尚,是新中国炼铁事业开拓者之一,他对武钢的建设,特别是八十年代生产技术进步和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道路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冶金工业网评)

张院士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泰斗,对中国钢铁工业及材料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南大学评)

张寿荣院士是新中国钢铁事业的领航者之一,其矢志与中国钢铁生产的历程、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发展道路完全重合,他的奋斗经历是共和国钢铁事业一路前行的折射,他是“共和国钢铁长子”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在释放青春的激情,走过中年的不懈坚持之后,即便而今年届九旬,垂垂老矣,他却依然保持着站在生产第一线的钢铁专家的本色。(科学网评)

张寿荣院士一身正气、事业心强、学问精深,他的品格堪称长者风范,我为有寿荣院士这样真诚、可信赖、可学习的朋友感到庆幸和骄傲。(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专家殷瑞钰评)

标签: 张寿荣

更多文章

  • 朱高峰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高峰

    朱高峰,1935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朱高峰于1951年至1952年就学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3年被选送到原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获得工程师学位,同年回国被分配到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1982

  • 朱晓东

    名人大全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晓东

    朱晓东,男,汉族,1932年9月21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主任医师。1956年,朱晓东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5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至1958年,在北京解放军胸科医院工作;1958年至1984年,担任北京阜外医院心胸外科

  • 郭尚平

    名人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郭尚平

    郭尚平,1930年3月17日出生于四川荣县,籍贯四川隆昌,流体力学家,生物力学家,油田开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尚平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1957年获得莫斯科石油学院副博士学位;19

  • 韩占文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韩占文

    韩占文,男,1965年10月3日出生于河北省顺平县,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1980年—1984年,韩占文在河北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学习;1984年—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学习,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

  • 何国威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何国威

    何国威,1963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何国威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9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年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做访问研究;200

  • 何祚庥

    名人大全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何祚庥

    何祚庥(xiū),1927年8月2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祖籍江苏省扬州市,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马列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何祚庥于1951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理论教育处担任干事;1956年进入中国核工业

  • 贺贤土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贺贤土

    贺贤土,男,1937年9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北仑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贺贤土于1962年从浙江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国

  • 洪家兴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洪家兴

    洪家兴,194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吴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洪家兴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任教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982年6月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2000年3月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3月—2012年12月任

  • 胡和生

    名人大全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胡和生

    胡和生,1928年6月20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南京,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胡和生于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初毕业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

  • 胡仁宇

    名人大全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胡仁宇

    胡仁宇,1931年7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社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原院长。1952年胡仁宇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1956年9月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8年提前回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