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东,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动力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向东于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6年前往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和力学系学习;1991年获得前苏联副博士学位,之后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副院长;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兼数学所所长、数学系副主任;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兼数学系主任;2003年担任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委员、理学院常务副院长;2007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9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纪委书记;2014年至201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担任中俄数学中心副主任。2022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叶向东长期从事基础数学中拓扑动力系统、遍历理论以及它们应用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叶向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宁国市
出生日期:1963年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拓扑动力系统概论》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叶向东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
1979年—198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1985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1991年,就读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和力学系,毕业并获得前苏联副博士学位(即Ph.D)。
1991年—1993年,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
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副院长。
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兼数学所所长、数学系副主任。
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兼数学系主任。
2003年,担任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委员、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
2007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9年2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纪委书记。
2014年2月—2019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6月,担任中俄数学中心副主任。
2022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叶向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叶向东与合作者对动力系统的结构及逐点多重遍历定理、熵理论、复杂性层次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极小系统最大幂零因子产生的机制;证明了遍历distal系统的逐点多重遍历定理;给出Furstenberg不交性问题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引入拓扑Kolmogorov系统新定义并得到正熵系统新的刻画;证明了Devaney混沌蕴含Li-Yorke混沌等。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5月中俄数学中心网站显示,叶向东先后在国际高水平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90多篇。
科研成果奖励
叶向东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叶向东在研究生培养的前期他深度参与,从选题的确定到论文字句的修改,事无巨细;后期则放手让学生独立做课题,在大方向上为学生做指引。叶向东认为:前期的指导很重要,因为“若在做科研的前期遭遇太多困难和挫折,就会丧失自信心”;后期的放手也重要,因为“科研必须要有独立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摸索,也是成长的过程”。
指导学生
根据2022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显示,叶向东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毕业,其中1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名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教育成果奖励
1998年,叶向东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7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09年,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叶向东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叶向东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徽州师专数学系,母亲教语文。
人物轶事
叶向东中小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这位毕业于厦门大学的数学老师非常看重这个有天赋又勤奋的学生,经常单独为他开小灶进行辅导。
人物评价
叶向东为遍历理论和拓扑动力系统的现代理论在中国的普及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评)
叶向东与合作者在动力系统熵的理论、动力系统的复杂性理论、动力系统的结构定理与组合数论等三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数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