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红,女,1967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籍贯山东肥城,无机化学家,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高等研究院资深院士,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于吉红于1985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获得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受邀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202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于吉红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吉红
外文名:Yujiho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省鞍山市
出生日期:1967年1月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纳米孔材料化学》
主要成就:2005年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2009年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202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7-18]
202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性别:女
籍贯:山东肥城
人物经历
1967年1月,于吉红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籍贯山东肥城。
1985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9年7月—1992年7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7月—1995年7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徐如人院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5年7月—1995年,担任吉林大学讲师。
1996年—199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7年—199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7年—1999年,担任吉林大学副教授。
1999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4年6月—2004年8月,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13年,入选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5年1月,入选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2016年3月,担任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7月,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2年2月4日,作为火炬手参加北京冬奥会火炬在北京颐和园的传递。
主要成就
于吉红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于吉红长期从事分子筛多孔催化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研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创立了分子筛结构设计的理论方法:建立了基于限定禁区和基于电子密度图设计具有特定孔道结构分子筛的理论方法,开发了新型分子筛催化材料高通量预测与筛选的计算机方法;2.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可以加速分子筛水热晶化的机理。这一重要发现,为化学工业上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筛催化分离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线;3.发展了分子筛定向合成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模板导向、杂原子取代以及数据挖掘为指导的定向合成途径,特别是建立了将计算化学和组合化学相结合指导定向合成的途径,成功制备出50余种新型多孔催化材料;4.开发了系列高效的分子筛催化、分离材料,如甲醇制烯烃高效转化催化剂及油水分离分子筛膜材料等。
2016年3月,于吉红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关于沸石分子筛材料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这也是吉林大学化学领域研究成果首次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
2017年5月,于吉红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Science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分子筛限域碳点:新一类具有超长荧光寿命的热致延迟荧光材料”(Carbondotsinzeolites:Anewclassofthermallyactivateddelayedfluorescencematerialswithultralonglifetim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团队提出了“量子点于分子筛中”的新颖合成策略,通过水热/溶剂热合成方法,将碳点原位限域在分子筛晶体之中,成功开发出一类全新的具有超长延迟荧光寿命的TADF材料。
出版著作
截至2021年8月,于吉红先后主编著作4部、合作出版著作3部。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8.01 | 《纳米孔材料化学NMR表征理论模拟及吸附分离》 | 于吉红,闫文付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8.01 | 《纳米孔材料化学合成与制备2》 | 于吉红,闫文付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8.01 | 《纳米孔材料化学催化及功能化》 | 于吉红,闫文付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5.01 | 《纳米孔材料化学合成与制备1》 | 于吉红,闫文付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期刊论文
截至2021年8月,于吉红先后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
Chi,X.W.;Li,M.L.;Di,J.C.;Bai,P.;Song,L.N.;Wang,X.X.;Li,F.;Liang,S.;Xu,J.J.*;Yu,J.H.*Ahighlystableandflexiblezeoliteelectrolytesolid-stateLi-airbattery[J],Nature,592(2021),551-557.
Li,Y.;Yu,J.H.Emergingapplicationsofzeolitesincatalysis,separationandhost-guestassembly[J],NatureReviewsMaterials,2021,
Sun,Q.M.;Wang,N.;Fan,Q.Y.;Zeng,L.;Mayoral,A.;Miao,S.;Yang,R.O.;Jiang,Z.;Zhou,W.;Zhang,J.C.;Zhang,T.J.;Xu,J.;Zhang,P.;Cheng,J.;Yang,D.-C.;Jia,R.;Li,L.;Zhang,Q.H.;Wang,Y.*;Terasaki,O.;Yu,J.H.*Subnanometerbimetallicplatinum-zincclustersinzeolitesforpropanedehydrogenation[J],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59(2020),19450-19459.
Zhang,Q.;Mayoral,A.;Terasaki,O.;Zhang,Q.;Ma,B.;Zhao,C.;Yang,G.J.;Yu,J.H.*Aminoacid-assistedconstructionofsingle-crystallinehierarchicalnanozeolitesviaoriented-aggregationandintraparticleripening[J],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141(2019),3772-3776.
Feng,G.D.;Cheng,P.;Yan,W.F.;BoronatM.;Li,X.;Su,J.H.;Wang,J.Y.;Li,Y.;Corma,A.;Xu,R.R.;Yu,J.H.*Acceleratedcrystallizationofzeolitesviahydroxylfreeradicals[J],Science,351(2016),1188-1191.
授权专利
截至2021年8月,于吉红先后授权专利20余项。
科研成果奖励
于吉红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对于研究生,于吉红会在入学之初和学生一对一地探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出个性化研究思路,注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做学生开拓创新的引路人。教学中,她结合实际进行引导式教育,注重把国际上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做学生求知路上的领航人。
教育成果奖励
2000年,于吉红获得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于吉红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于吉红在分子筛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方面作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于吉红关注教书育人,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无论是指导学生实验还是修改论文,她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除了严谨的学风,于吉红还传递给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进取的精神。(《吉林日报》评)